夏莉
摘要:生活中,大部分新手咨詢師都會經歷掙扎、焦慮和自我否定:擔心來訪的學生不喜歡自己;擔心自己不能勝任;擔心犯錯,讓咨詢漏洞百出……本文分析了新手咨詢師在咨詢中常見的誤區(qū)——忽視案主表述,聚焦自我表現;自我加壓,承擔太多責任;注重權威認同,忽視自我架構;缺少自我檢視,陷入反向移情,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手咨詢師;專業(yè)成長;咨詢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9-0067-03
生活中,大部分新手咨詢師都會經歷掙扎和焦慮。我剛參加工作那年,第一次咨詢的情境依舊歷歷在目。那時的我作為新手咨詢師,大致了解了心理學的理論流派,清楚了咨詢技巧,但仍然控制不住地焦慮:擔心來訪的學生不喜歡自己;擔心自己不能勝任;擔心犯錯,讓咨詢漏洞百出……總而言之,既期待又焦慮,一方面,覺得幫助他人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勝任能力充滿了疑問,很沒底氣,最終焦慮壓過了開心。一個對自己充滿懷疑的咨詢師是很難進行咨詢的,開始那段時間,我經常自我否定,懷疑自己做不好這份工作,后來在同學、老師的肯定中,慢慢重拾信心,自我調整。本文結合自身的經驗及成長歷程,分析了新手咨詢師在咨詢中常見的誤區(qū),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供同行們探討。
一、忽視案主表述,聚焦自我表現
新手咨詢師剛開始實踐咨詢的時候,心理上總會產生焦慮,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擔心來訪者產生抗拒,擔心自己因緊張影響表現等。還有一些咨詢師過于看重咨詢技巧的運用,這就使咨詢師在咨詢的過程中,一方面傾聽來訪者的表述,另一方面需要分心,不斷地思考自己應該怎么回應,用什么樣的技巧來回應來訪者,才能使交流更像心理咨詢而不是普通的談話。這就使得咨詢師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留意自己的表現上,而不是聚焦于來訪者以及表達的內容。
例1:我在咨詢的過程中,經常不知道該怎么回應來訪者,我總是想著用一些咨詢技巧跟他交流,所以我總是一邊聽一邊在思考,接下來該怎么說、怎么問,這樣就錯失了很多關鍵信息。有時候就“嗯啊嗯啊”,有時會很沉默,這樣更加劇我的焦慮。我經常會覺得很迷茫,感覺自己就是在不斷地繞圈子,但結束之后,我又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問題在哪里,當時應該怎么說,為什么在咨詢當下就不知道呢?這種感覺太痛苦了……
這是一位新手咨詢師的感受,我能夠感同身受。剛開始咨詢的時候,新手咨詢師會擔心自己犯錯誤,希望自己能將課本中所學的技能完美地運用到實踐中,為此,時常會呈現出一種自我關注、自我察覺,過于在意自己的表現,這就導致在晤談過程中容易分心,難以捕捉到來訪者的關鍵信息、核心情緒,使得咨詢流于表面,難以深入。咨詢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回應,來訪者并不需要咨詢師以專業(yè)、沉著的態(tài)度給予技巧性的回應,更多的是需要跟咨詢師同在,感受到咨詢師的陪伴、理解與支持。有時甚至不需要建議,很多來訪者自己知道怎么做,只是欠缺一份支持與肯定。
針對這一點,新手咨詢師們可以嘗試從認知上進行自我調整。
首先,相信犯錯誤是正常的,咨詢師的訓練是極具挑戰(zhàn)而又漫長的,大部分咨詢師都會犯錯誤,錯誤是可以通過歷程向度(將注意力從探討內容轉移到雙方的互動中,探討整理誤解、不精確的感受、人際沖突等方面)彌補修通的,大部分咨詢師也都是在錯誤中反思成長的。
其次,咨詢之前進行心理建設,將關注點調整到聚焦于與來訪者的交談中。很多新手咨詢師在咨詢前就開始焦慮,擔心自己無法勝任,表現不好,這時,不妨嘗試著放下咨詢技巧的運用,放下思考接下來怎么回應,站在對方的立場,將咨詢當作一次普通的交流談話,給予來訪者理解。這樣很多時候會發(fā)現,這種“不專業(yè)”的交流,更能建立彼此間的信任與連接,更能使來訪者以開放的姿態(tài)傾訴,效果也更理想。
最后,尋求同伴支持或督導。有時候,新手咨詢師在“屢試屢敗”的狀態(tài)下,會出現極度焦慮、迷茫、無力,覺得自己無能,陷入不適合做咨詢的自我否定和懷疑中。這時,新手咨詢師需要向同伴或督導求助,緩解自身的焦慮。
二、自我加壓,承擔太多責任
新手咨詢師,包括有經驗的咨詢師,有時也會有這樣的心理:來訪者這么痛苦,我應該幫助他減輕痛苦。又或是認為,自己在咨詢中引發(fā)了來訪者的痛苦,需要做些什么來幫助他們解決這些苦難。事實上,有些痛苦并不是咨詢師帶來的,而是來訪者原本就有的。新手咨詢師往往會為來訪者扛太多的責任,背負這些自我施加的期待,結果常常讓自己感到不能勝任。有些咨詢師可以意識到自己扛起了不適當的責任,但當來訪者情緒表現得很激動、痛苦的時候,又不由自主地想要替他們拿走這些。
面對這些夸大的責任感,新手咨詢師們要認識到,來訪者的情緒是他本身就有的,并非是咨詢師帶來的。咨詢師可以協助他們處理情緒:首先,幫助來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其次,同理回應來訪者的感受,讓他覺得可以被理解;最后,肯定來訪者的感受,幫助他厘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受。很多時候,來訪者并不是需要技巧或對策,很可能他們知道怎么做,只是欠缺理解和支持,以及讓他們堅持下去的勇氣。
三、注重權威認同,忽視自我架構
新手咨詢師在學習階段,往往會簡單地把指導者的意見或是書本中的理論取向或實務技能,拿來當做自己的專業(yè)認同。咨詢師倘若脫離自己的成長經歷與價值觀,無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就很容易陷入“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誤區(qū)。
例2: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平時做事都安排得清清楚楚,跟人說話也喜歡有重點,清楚明白。我在做咨詢的時候,經常會問來訪者“你希望這次我能給你提供什么樣的幫助”“你最想解決的是什么呢”,習慣于將問題聚焦,然后探討解決方法。大部分學生反饋這對他們來說有幫助,效果是好的。但在平時的模擬訓練中,小伙伴們反映,我在“共情”方面做得不夠,這樣跟來訪者有距離感。我反思了自己的咨詢過程,確實這樣。于是,在后來的咨詢中,我開始刻意練習“共情”,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咨詢過程中,我無法專注于個案的表述,經常思考如何“共情”,這就導致不是被個案帶著走,就是彎彎繞繞,自己也厘不清頭緒。即使勉強“共情”,也覺得很表面。這樣的咨詢讓我感覺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