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亮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學生英語語篇意識薄弱等問題,結合英語學科高考改革的方向,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修七第一單元Using Language板塊的教學設計為例,闡述基于語篇分析的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英語寫作教學要向讀寫結合和以讀促寫的方向發(fā)展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高中英語 語篇分析 讀寫結合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8-0123-03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由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構成的六要素整合,指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就語篇類型的具體內(nèi)容要求而言,“接觸和學習不同類型的語篇,熟悉生活中常見的語篇形式,把握不同語篇的特定結構、文體特征和表達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還有助于他們使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的表達與交流”。然而,目前南寧市高中學生的英語語篇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很多學生達不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部分學生在寫作前未進行有效的布局謀篇,寫作時內(nèi)容要點主次不夠分明;語言表達邏輯混亂;不注重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和交際性等。
當前,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陸續(xù)分批進入新高考改革的行列。2020年6月高考首次啟用了全國新高考卷。相較于先前的全國卷,英語學科新高考卷在寫作部分有了較大的改動。寫作部分保留了原先的應用文寫作,新增了讀后續(xù)寫,賦分由25分上升至40分。讀后續(xù)寫題型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續(xù)寫創(chuàng)作,這對考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考查達到了新的高度??荚囶}型的改變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指出了新的方向。筆者認為,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依據(jù)閱讀文章,指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典型體裁文章的語篇模式、作者的行文方式和寫作手法,再通過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把在閱讀中所習得的語篇知識和語言技能遷移到相關主題情境的寫作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基于語篇分析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一)語篇分析
人們在使用語言表達和交際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運用詞匯和語法知識,還需要將不同的語言成分按照一定的邏輯和規(guī)律組織為意義連貫的語篇。語篇分析就是解讀語篇中各要素是如何互相聯(lián)系,進而構成語篇,以及人們在交流過程中是如何使用語篇來表達意義。
語篇分析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語篇分析的理論基礎來源于“圖式理論”。當讀者擁有足夠的內(nèi)容圖式(能夠理解文章中的詞匯、語法和句型等語言知識),并擁有足夠的語言圖式(熟悉文章主題語境的相關背景知識)的情況下,要理解語篇的深層意義和隱含信息,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形式圖式,即語篇的組織結構和行文方式的知識。對語篇的主旨大意、主題意義、組織結構、語言特點、作者寫作意圖的分析屬于宏觀層面的語篇分析。微觀語篇分析的理論基礎來源于英國語言學家Halliday提出的“銜接理論”。Halliday把銜接定義為“語篇內(nèi)部能使全文成為語篇的各種語義關系”,并把語篇的銜接手段劃分為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對語篇內(nèi)部語法結構、詞語搭配、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語篇信息的展開方式的分析屬于微觀層面的語篇分析。
(二)基于語篇分析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通過上述理論研究,筆者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優(yōu)點的基礎之上,提出基于語篇分析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提出該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學習任務,以及各階段要達到的教學目的,以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參考和借鑒。該教學模式的框架如表1所示。
二、基于語篇分析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設計解析
筆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修七第一單元的Using Language板塊的教學設計為例,闡述如何在教學中實踐基于語篇分析的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高中英語教材選修七第一單元的話題為“殘疾人”“殘疾人的生活”,共有3個語篇。閱讀板塊的語篇Living well講述了一位身患肌肉疾病的殘疾人的故事。聽力文本是電視臺記者采訪殘疾人的對話。Using Language的閱讀語篇為A letter to an architect,是一位讀者寫給電影院設計師的一封建議信,是本單元的第四課時,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二學生。在前面的教學中和課前活動中,學生通過閱讀板塊的文章訓練了閱讀技能,積累了描述殘疾人生活的相關詞匯和句型,了解到了殘疾人生活的困難,深入思考了如何主動幫助殘疾人并改善其生活的現(xiàn)實問題。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筆者對教學內(nèi)容做如下設計:解讀建議信的語篇結構,剖析建議信的行文方式和語言特征,指導學生模仿創(chuàng)作建議信。
(二)教學目標
通過基于語篇分析的讀寫結合教學,學生能夠:一是掌握建議信的典型語篇結構和行文邏輯;二是能得體地使用表達建議的委婉語氣,熟練使用表達建議的語塊和句型;三是內(nèi)化建議信的寫作技巧,完成建議信寫作任務。
(三)教學過程
1.Lead-in
用多媒體展示電影院、超市、火車站等公共場所的公共設施的圖片,組織學生討論殘疾人是否能夠方便使用這些公共設施。
【設計意圖】該部分為讀前的熱身活動,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圖片和討論,讓學生關注殘疾人在公共場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難,激活學生已有的關于殘疾的背景知識,引入主題。
2.Fast reading
學生帶著以下問題快速閱讀文章,判斷文章的目標讀者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總結每個部分的主旨大意。
(1)Who is the letter written to?
Suggested answer:The letter is written to the architect for the new Bankstown cinema.
(2)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etter?
Suggested answer:To make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the cinema accessible for peoplewith disabilities.
(3)Divide the letter into three parts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Suggested answer:見表2。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了解建議信的語篇結構模式和文章的主旨大意,為下一步深度閱讀建議信各段落的信息展開方式和寫作做好鋪墊。
3.Careful reading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一篇好的建議信的衡量標準,得出:得體的語氣、富有邏輯地說理、具體事例的佐證等。接下來,學生深度閱讀文章,思考文章的語氣和段落信息的展開方式。最后,教師指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建議信的語篇模式。
(1)What tonedoes the author use in this letter?Why does the author use the tone?
Suggested answer:The author uses many polite tones. For example:... will not mind me ...,the use of “would”. Polite tones will make the target reader take this letter seriously.
(2)Think about how the author organizes the language so as to make his suggestionsmore reasonable and acceptable to the target reader. Take paragraph2 for example.
Suggested answer:第二自然段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是主題句,作者使用一個名詞詞組提出建議:為輪椅進入電影院設計足夠的通道。第二句話闡釋建議:影院的各個地方都應當有電梯直達。第三句話從更為細節(jié)的方面描述:電梯的按鈕應該方便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使用,且電梯門要足夠寬,方便輪椅進入。第四句話表達一個事實:有些電影院的電梯在后門處,不方便人們找到。第五句話進一步闡述理由:從殘疾人的角度來看,不方便使用的設施會給他們帶來不利的心理影響。
然后教師總結,為了讓提出的建議邏輯清晰、有說服力,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在提出建議時,可以采用以下“主題句+支撐句”的信息展開模式,見表3。
【設計意圖】細讀的目的是從寫作角度出發(fā),讓學生鞏固和內(nèi)化相關語塊和句式,引導學生關注表達建議的委婉語氣,指導學生解讀表達建議的寫作方式。從語言和思維兩個方面為學生創(chuàng)作條理清晰、邏輯合理、能夠引發(fā)讀者共鳴的建議信打下扎實的基礎。最后,教師總結建議信的語篇結構和語言組織方式。
4.Writing task
Write a letter to the architect of a new a railway stationthat is going to be constructed in your city. Suggest ways to make the railway station more accessible for disabled people.
要求學生結合閱讀語篇中的語塊、結構、邏輯三個寫作要領,用20分鐘的時間創(chuàng)作一封100字左右的建議信。
【設計意圖】教師創(chuàng)設和閱讀語篇相似的情境,組織學生口頭交流觀點,集思廣益,選取有價值的建議,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然后學生模仿閱讀文章的語篇模式和行文方式進行寫作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結合新的語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目標語言,促進語篇知識的內(nèi)化。
5.Homework
(1)Polish your compositions with your classmates according to the checklist.
(2)Make preparations to share your compositions in next class.
【設計意圖】教師提供寫作評價標準,學生按要求進行自評和互評。通過評價習作,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內(nèi)化語篇知識,提升學生自我糾錯的意識,加深學生對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理解。學生再依據(jù)教師的課后點評從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文章,修改自己和同伴的習作,從而完成高質量的寫作創(chuàng)作。并準備在下一節(jié)課上展示和分享習作,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見表5。
總之,在實施基于語篇分析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閱讀文章的主題內(nèi)容、語篇模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探究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行文方式,積累詞匯和語法知識。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創(chuàng)造貼近學生生活的語境,設置寫作任務。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有效的語言、思維、評價和情感支架,引導學生把閱讀中習得的知識遷移到下一階段的寫作中,按照英文的思維來行文。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發(fā)現(xiàn)自己習作的不足和他人的佳作,拓寬寫作思路。教師的點評不僅要從語言和思維兩個層面指出學生習作修改的方向,更要從多個角度肯定學生習作的閃光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從而促使學生內(nèi)化語篇知識,準確、靈活地運用目標語言,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程曉堂.基于語篇分析的英語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20(10).
[2]許立新.培養(yǎng)高中生英語語篇結構意識的教學活動設計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3).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研究院2020年度“廣西普通高中學科教學關鍵問題實踐研究”子課題“在寫作教學中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編號:2020JYY001)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馮 亮(1978— )男,漢族,湖北人,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高中英語教研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研究。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