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連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小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才能深入理解語文知識的內涵,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提高核心素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提高對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通過多種有效的途徑調動小學生的參與度,活躍小學生的思維,使小學生積極踴躍地融入語文課堂,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文章對激活學生思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論述,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語文教學;小學生;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36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課程改革推行的關鍵時期,充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主要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學生只能聽從教師的講解,被動地接受各種語文知識,靠死記硬背和反復的抄寫、做題來提升語文成績,對語文知識做不到活學活用,學生的思維受限,學習方法陳舊落后,墨守成規(guī)。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已經正式列入基礎教學的范疇,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課改趨勢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正視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優(yōu)化教學方法,激活小學生的語文思維,為小學生營造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實現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在激活小學生思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出現錯位
語文教師應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應當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取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滔滔不絕”,根本沒有給學生留出思考和質疑的時間,學生只能緊跟教師的節(jié)奏,對所學語文知識做不到充分消化和吸收,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深化。還有些小學語文教師把課堂交給了學生,教師充當課堂交流的旁聽者,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始終不加引導,造成小學生抓不住重點,學生的認識活動只能停留在表面。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使學生的思維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二)課堂提問缺乏科學性
課堂提問是激活小學生思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提問環(huán)節(jié)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有的教師把問題難度設計得過于簡單,使學生思維得不到提高,小學生對語文教師的提問不重視。有的在問題設計時沒有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問題設計得過于深奧,很容易打消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致使小學生花費了很長時間也找不到問題的答案。有些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留給小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這樣會造成小學生的思維混亂。還有一些小學語文教師把提問作為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手段,對問題不加以選擇,課堂氣氛雖好,但學生掌握的知識卻不多,對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起不到促進作用。
(三)小學生缺乏獨立思維意識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小學生對語文教師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不會獨立思考,而是把問題留給教師,等待教師的講解,這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非常不利。小學語文雖然不像數學那樣需要進行大量的思考,但是其內涵和所蘊含的哲理也需要小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然而很多語文教師為了節(jié)省教學時間,經常會把文章的主旨直接告訴學生,使得小學生只會牢記教師說的話,不再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探究,導致小學生獨立思維意識的缺乏。要想激活小學生的語文思維,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使小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得到開發(fā),個性得到張揚。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激活小學生思維的具體策略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
在小學階段,學習任何學科都要建立本學科的思維模式,才能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語文學科也是如此,要想學好語文必須具備良好的語文思維。在教學中,很多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一方面是因為練習少,沒有掌握技巧; 另一方面是因為小學生缺乏語言思維。只有小學生建立起系統(tǒng)的語文思維,才能打破語文教學的壁壘,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小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目標,認識到學習語文是為了幫助我們在生活中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表達,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讓小學生覺得學習語文就是寫作業(yè)、背課文,應付考試,語文學習沒有多大意義。其次,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課本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小學生自身出發(fā),利用生活中小學生熟悉的事物或小學生感興趣的身邊事,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升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更容易激發(fā)小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活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再次,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語文隨處可見,所以要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閱讀,閱讀各種報刊、商品說明、各種廣告牌,等等,從生活的細節(jié)中發(fā)現語文知識,思考語文知識,激活語文思維,用語文思維看待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語文思維當成一種習慣,讓小學生從小就有正確地看待世界和事物的觀念。
(二)打造開放課堂,營造思維空間
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把小學生的視野框定在語文課本和語文課堂上,過分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封閉、枯燥和僵化,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高。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構建開放性的語文課堂已經成為時代發(fā)展的趨勢,能夠更好地幫助小學生減輕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給小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還可以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和空間,幫助小學生實現個性化的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牢牢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策略,善于傾聽小學生的心聲。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小學語文教師要擺脫課本的束縛,在學習課本的基礎上自選文本,多讓小學生學習一些新的、散發(fā)時代氣息的好文章和好作品,給小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空間,挖掘作品的深意,讓教學內容走向開放。開放性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應該是不拘一格的,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朗誦會、辯論賽、故事會、課本劇表演等各種教學活動,從而加深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活動中激活小學生的思維,鍛煉小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不應該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主動與社會接軌,小學語文教師還要鼓勵小學生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用心去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給小學生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思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