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祥
【摘要】數學具有抽象和嚴謹的特征,并且其中含有大量符號化的內容,所以數學課堂較為沉悶,無法調動學生的情緒。現階段,新課改已經獲得一定成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激發(fā)課堂的活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創(chuàng)設有效課堂,不能一味地將教學目光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而是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的號召,在實踐中尋求推動教學方式由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課堂模式的教學策略,以此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內部推動整體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優(yōu)化。
一、教學策略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有正確理解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他們會認為數學只是教科書中的知識,與數學無關。其次,教師不能有效地把數學知識與教學結合到一起,學生也不會對數學產生任何興趣,教學方法缺乏活力和興趣。由于年齡的原因,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學習幾乎依賴于教師的指導。因此,教學方法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保證,同時也是學生熱愛和學習的保證數學。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2.1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是比較廣泛且比較復雜的,其很多的知識學生都難以理解,而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增強數學知識的直觀性,讓學生能夠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其中運用得較多的是多媒體技術、微課視頻等,在多媒體上播放微課視頻,能夠將這些色彩鮮艷的動畫、視頻、圖片等展現出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如果教師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和信心,讓學生感受枯燥無聊,而采用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能夠讓學生全面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點。教師可以將教學中的難點制作成微課視頻,運用一小段動畫視頻、動態(tài)圖來展現出數學知識點,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2.2創(chuàng)新“先學后教”模式,鼓勵自主嘗試
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學內容進行初步接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預習往往能夠建立起初步的認知基礎,為后續(xù)的學習活動提供認知助力。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提高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實效性,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性地在課堂中應用先學后教模式,即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之中鼓勵學生的自主嘗試預習,減少對學生預習活動的干預。這種鼓勵學生自主先學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先學環(huán)節(jié)中建立起更加主觀的認知基礎,并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產生積極的學習自信心理,這將為學生在后續(xù)的教師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以更具針對性的知識基礎與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融入其中,實現學習效率的提高。
2.3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材中許多數學內容和題目都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拓展教學的范圍,增強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例如,在講解面積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找尋教室中的幾何物體,判斷他們的類型,并計算它們的面積。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中的窗戶,使用皮尺測量窗戶的長、寬,然后計算它的面積,利用這種方法能把理論和實際構建緊密的聯系,提升教學的效率,增強學生利用知識的能力。在進行實踐性學習時,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讓學生計算它們的表面積,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印象,保障數學教學的價值。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該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擴大數學知識的輻射范圍,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2.4創(chuàng)設情境,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創(chuàng)設一個與數學知識點相關的情境,能夠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個性特點等,可以尋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童話素材、動畫視頻、學生熟悉的情景等,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來進行情景化的教學,將課本中靜態(tài)的知識點加工成動態(tài)的教學學習資源。例如,在教學“找規(guī)律”這一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創(chuàng)設一個動物在森林里開大會的情景,讓學生將教室想象成一個森林,然后在講臺上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擺上一些夾子、手帕、筆等各種小物件,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動物來開會,然后探究會議桌上的手帕夾子、手帕、筆的排列順序,讓學生積極尋找出其中所在的數學規(guī)律,這樣能夠讓學生進行沉浸式的學習,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能讓學生快速地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加強情感體驗。
2.5開展合作探究,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我在自身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就會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合作探究活動。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這一節(jié)知識時,我便讓學生按照前后左右就近的原則嘗試閱讀數學教材,并對“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和底”“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三角形的三條邊有怎樣的關系”“三角形分為哪幾類”等較為基礎且簡單的問題進行自學與解答。這些問題的難度不大,適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學,因此,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能積極思考并廣泛合作,從而實現對三角形基礎知識的初步認知與理解。而這顯然為我在數學課堂上面對學生未能突破與理解的知識加以重點引導與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開展合作探究,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目標得以輕松實現。
結束語
由上可知,教師應在新時代發(fā)展的背景下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模式,結合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合適的方法,采用到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才能將課堂打造成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簡佳玲.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9(31):8-9.
[2]唐飛.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9(10):32.
[3]陳守德.例談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上),2019(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