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萍 張健
摘要:為探討父母參與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同時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隨機取樣方法,隨機抽取4~6年級1042名兒童。結果表明:(1)父母參與對兒童問題行為具有負向預測作用;(2)自尊在父母參與與兒童問題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父母的參與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兒童的問題行為,還可以通過自尊間接影響兒童的問題行為。
關鍵詞:父母參與;兒童問題行為;自尊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7-0009-04
一、引言
兒童問題行為(Children' problem behavior)是指兒童在社會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偏離正常標準的行為[1],一般包括內化和外化的問題行為[2]。內化問題行為包括社會退縮和抑郁/焦慮,外化問題行為包括違紀和攻擊[2]。近年來,許多研究發(fā)現問題行為是兒童在發(fā)展中的一種普遍現象[3],其檢出率一般為10.5%~17.5%[4-6]。
兒童早期的問題行為會對個體的身心發(fā)展產生持續(xù)的影響,也會預測兒童期消極的同伴、師生關系,學業(yè)成績低下,留級或輟學行為[7],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反社會行為和成年期的心理行為問題[3]。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在家庭微系統(tǒng)中,父母參與對兒童的行為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考察父母參與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有利于預防兒童問題行為的發(fā)生,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父母參與是指父母通過扮演父母的角色來促進孩子的最佳發(fā)展,包括情感投入和父母對孩子興趣的參與[8]。格羅尼克(Grolnick)和斯洛維克(Slowiaczek)將其分為三個維度: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8]。在此基礎上,吳帆、張林虓[8]結合欣德朗(Hindelang)等人的研究,增加了“父母監(jiān)管”維度。研究發(fā)現,父母參與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密切相關[9]。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減少青少年的違紀、犯罪行為,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否則會導致反社會或非社會的心理行為[10]。一項全國性縱向研究發(fā)現,父母參與預示著問題行為的減少和社交技能的提高[11]?;贑EPS的數據,吳帆和張林虓[8]發(fā)現,父母監(jiān)管參與、情感參與、行為參與水平越高,青少年不良行為水平越低?;谝陨险撟C,我們有理由推測,良好的父母參與可能是減少兒童問題行為的重要保護性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將探討父母參與和兒童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假設 H1:父母參與兒童問題行為具有負向預測作用。
自尊是一種積極或消極的自我態(tài)度[12]。自尊作為個體自我系統(tǒng)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在個體健康適應中起著重要作用。根據問題行為理論的社會心理模型[13],問題行為的發(fā)生既有外部環(huán)境的作用,又要考慮個體內部的因素。父母參與作為青少年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系統(tǒng),它可以通過個體內部的自我系統(tǒng)(如自尊)間接影響其行為系統(tǒng)。一方面,研究發(fā)現,父母參與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4],而且促進了孩子非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如自我效能感[15]、學校適應力、自主性學習動機、自控力[16]等。當孩子感受到更多來自父母的關注、理解時,更容易形成更高的自尊[5]。另一方面,自尊也與行為適應相關較高。實證研究表明,低自尊與外化問題行為之間存在穩(wěn)健的正相關關系[17]。低自尊是預測青少年外化問題行為甚至犯罪行為的重要危險因素;在青少年危險行為干預的保護因素中,高自尊是最重要的個人資源[18]。自尊對青少年內化問題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郁[19]。吳明正等[19]發(fā)現,青少年的外顯自尊可以預測其抑郁水平,低自尊的青少年表現出更多的抑郁。楊會芹和劉暉[20]發(fā)現,兒童的生活事件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影響內化情緒問題的發(fā)生。這一中介過程也符合“情境-過程-結果模型”的假設,即情境因素(如父母參與)往往通過影響個體的心理過程(如自尊)進而影響其行為適應?;谝陨险撟C,本研究提出假設 H2:自尊在父母參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方法
(一)被試
采用整群隨機取樣的方法,從某一地區(qū)隨機抽取兩所小學,對4~6年級學生發(fā)放1097份問卷,剔除有明顯作假傾向的問卷、空白卷55份,獲得有效問卷1042份,回收率為94.99%。其中,四年級355人,五年級367人,六年級320人;男生544人,女生498人。被試年齡在9~1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0.19歲,標準差1.15。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參與問卷
采用吳帆等[8]對父母參與的分類維度,將父母參與劃分為“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和“監(jiān)管參與”四個維度。其中,“行為參與”涉及三個題項,分別是檢查作業(yè)、指導功課、吃晚飯的頻率。“認知參與”涉及四個題項。分別是父母討論、參觀場所、外出觀看的頻率?!扒楦袇⑴c”主要考察青少年自身對父母的積極感受,涉及四個題項,分別是父子關系、母子關系、父母信心、首要求助對象。“監(jiān)管參與”涉及一道題項,分別賦值為0、1、2。
2.青少年自評量表
Achenbach 2001年修訂的青少年自我報告(YSR)適用于6~18歲的青少年。本研究采用攻擊和違紀、焦慮抑郁和退縮抑郁分量表分別測量青少年的外化、內化問題行為[21],共52個題目,采用從“不符合 (0)”到“非常符合 (2)”的 3 點計分,得分越高,問題行為越多。外化、內化問題行為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5 和0.88。
3.自尊量表
采用羅森博格(Rosenberg)1965年編制的自尊量表來評定個體自我接納的程度。原量表共十題,4點計分(從“1=完全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所有項目的平均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田錄梅[22]指出,量表第八個條目“我希望我能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尊重”具有中西文化差異,建議修改或刪除。本研究直接刪去此題目,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