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 抗疫精神是以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以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分析抗疫精神與校園文化的內涵,闡述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重點從融入黨團建設、融入新媒體平臺與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三方面提出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 抗疫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 ?價值? ?路徑
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念和成長成才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偉大抗疫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深入挖掘抗疫精神這一優(yōu)質教育資源,使之合理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發(fā)揮文化的育人功能,正確引導大學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促進自身成長成才,是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一、抗疫精神與校園文化的內涵
(一)“抗疫精神”的內涵?!翱挂呔瘛笔侵袊伯a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踐所形成的精神。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將偉大抗疫精神概括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1]。目前學術領域關于抗疫精神的內涵研究尚未達成廣泛共識。如陳晨認為抗疫精神的豐富內涵包括四個方面:“奮不顧身、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團結精神、“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和“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的擔當精神[2](63-67)。徐艷玲將“抗疫精神”的豐富內涵凝練為使命精神、團結精神、奮斗精神、科學精神和天下精神[3](44-47)。綜上可知,雖然抗疫精神的內涵表述各有不同,但團結、愛國、擔當、科學等核心內涵是一致的,價值內涵體現在愛國奉獻、敢于斗爭、勇于擔當等方面。
(二)校園文化的內涵。高校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和精神氛圍,包含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價值取向、校規(guī)校紀等內容。如長江大學一貫秉承“長大長新”的校訓和“求實、進取、創(chuàng)業(yè)、報國”的校風。高校校園文化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對學生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心理健康均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背景下,高校校園要以學習偉大抗疫精神為契機,引領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這是抗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之所在。
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內涵與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價值觀念的集中反映。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抗疫精神主題教育相結合,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內涵。高校具有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和兼收并蓄的教育理念,是各種思想文化集中交流交融交鋒之地。高校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思想多元,是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體,抗疫精神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擔當精神和樂觀精神,是對高校青年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土壤。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弘揚與傳承偉大抗疫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有助于引導高校學生明確價值取向。
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時期,將抗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思政課堂、新媒體平臺、課外實踐等途徑,集中開展抗疫精神教育和中國夢教育,強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引領,引導青年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豐富和完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提高文化育人的成效。
(二)有利于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載體。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盵4]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概括。抗疫精神承載的愛國主義、奉獻主義價值取向,與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實質相契合,是新時代大學生需要進一步學習的寶貴精神和良好品質。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大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良好的精神風貌,沖鋒在防疫一線,參與當地防疫志愿服務、捐款捐物、宣傳防疫知識等,他們以無私奉獻、敢于拼搏、勇于擔當的精神,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貢獻青春力量。但同時也看到,部分大學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法治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不強、缺乏文化傳承自覺性等,因此,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是高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環(huán)境,有屬于自己的愛國方式,但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是認知、學習抗疫歷程的共同方式。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疫精神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教育引導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是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三)有利于開辟抗疫精神弘揚和傳承的新路徑。大學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體,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親歷者。將抗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校園育人環(huán)境。依托校園文化的多樣形式,將抗疫精神的價值于無形中傳遞給高校師生,有利于強化廣大師生自覺弘揚和傳承抗疫精神的意識,開辟抗疫精神弘揚和傳承的新路徑。
大學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積極參與者,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組織實施者。將抗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等形式及主題黨團日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等各類途徑,在廣大師生中興起學習抗疫精神的熱潮,不斷深化對抗疫精神的理解與認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群體中堅力量與骨干隊伍的榜樣示范作用,重點選樹抗疫先進典型,大力宣傳抗疫志愿者事跡,激勵廣大學生向優(yōu)秀學習、向先進看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四)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成才。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4]。高校將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就是把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深入挖掘抗疫中涌現出的感人故事、優(yōu)秀典型、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在學生群體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堅定四個自信,努力練就過硬本領,爭做新時代的接班人。
三、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高校校園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場所,是傳播和弘揚先進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空間。黨領導下的中國疫情防控攻堅戰(zhàn)的成功無疑給全國大學生上了一堂至關重要的思政課,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從融入黨團建設、融入新媒體平臺與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三方面提出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融入黨團建設,發(fā)揮主陣地作用。高校黨團組織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凝聚和團結廣大學生的堅實力量。充分發(fā)揮黨團組織的政治和組織優(yōu)勢,以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主題班團會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為契機,集中開展抗疫精神的研討交流,如“我眼中的抗疫精神”“我身邊的抗疫英雄”“抗疫精神和青年使命”等,基于個人視角,結合個人學習體會,形成即時性研究成果,深化對抗疫精神的認知。定期舉辦以“學習偉大抗疫精神”為主題的團日活動,如參觀抗疫展、觀看視頻、講述戰(zhàn)“疫”故事、主題演講比賽等,真正讓抗疫精神在同學們中入腦入心,化作前行的力量。同時,鼓勵當代大學生通過參加地方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抗疫精神宣講、戰(zhàn)“疫”英雄尋訪等實踐活動的方式,厚植家國情懷,激發(fā)使命擔當。
(二)融入新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宣傳教育方式。當前,高校學生在接受信息時普遍具有快餐式、碎片化、互動性等特點,高校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網絡平臺、視頻號等新媒體宣傳工具,發(fā)揮覆蓋面廣、親和力融入性強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開展以“弘揚抗疫精神,爭做時代青年”為主題的專題學習,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對抗疫精神的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比如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平臺和視頻共享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集中宣傳抗疫先進事跡和抗疫故事,讓抗疫精神扎根于青年學子心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堅定報國之志并付諸實踐。如長江大學團委將青年學生抗疫事跡刊登在官方網站專欄,受到學生們的廣泛轉發(fā)、點贊。
(三)融入校園文化活動,提高文化育人成效。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盵4]抗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一方面,可以積極開展抗疫英雄人物進校園活動,通過邀請戰(zhàn)“疫”英雄群體、疫情防控先進個人等走進校園,以舉辦先進事跡報告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集中宣講抗疫故事和抗疫精神,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感悟抗疫精神、感受榜樣力量,樹立崇高理想,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如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巡回報告團走進長江大學,宣講會上抗疫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們用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抗疫事跡,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所有師生。另一方面,可以將抗疫精神融入學校的人文景觀中,如充分利用校園墻報、文化展板、電子屏、宣傳櫥窗、教室長廊等宣傳抗疫精神,使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抗疫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此外,還可以積極開展以“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為主題的征文、詩歌朗誦、書畫展覽和微視頻征集等校園文化活動,鼓勵青年學生用文章、書信、繪畫、攝影等多種方式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使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受到精神層面的洗禮。如長江大學開展了“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抗疫主題網絡作品征集活動及“長大青年,共克時艱——‘向上向善助戰(zhàn)疫”抗疫志愿者事跡宣傳展示活動,在全校廣大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教育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02).
[2]陳晨.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教育探索,2020(4).
[3]徐艷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豐富內涵和價值意蘊[J].人民論壇,2020(Z2).
[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5]馮剛,朱宏強.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13-117.
[6]張孟杰.“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路徑[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5):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