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
【摘要】目的:研究免疫學指標檢測診斷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48例作為觀察組,同期選取健康體檢者48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均進行免疫學指標檢測,比較兩組之間的免疫學指標水平差異。結果:觀察組中IgA(4.05±0.57)g/L、IgG(14.73±2.29)g/L、IgM(2.10±0.29)g/L,分別高于對照組的(1.84±0.11)g/L、(5.23±0.76)g/L、(1.12±0.01)g/L,均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免疫學指標檢測的方法,能夠準確發(fā)現(xiàn)患者和健康者之間的指標水平差異,在疾病診斷當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免疫學指標檢測;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價值
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免疫性疾病,其具體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主要表現(xiàn)為炎性滑膜炎。該病的主要特征體現(xiàn)在手足小關節(jié)上的侵襲性、對稱性、多關節(jié)性關節(jié)炎癥,通常合并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關節(jié)外器官受累等情況,容易造成關節(jié)畸形、關節(jié)功能喪失等不良后果,對患者生存質量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于這種疾病,盡早明確診斷和積極治療,對提高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恢復均有明顯的作用。由于該病屬于免疫性疾病,因此患者體內的免疫學指標也會發(fā)生顯著的改變。所以通過免疫學指標檢測,可輔助確診類風濕關節(jié)炎。基于此,本文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48例,研究了免疫學指標檢測診斷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48例作為觀察組,同期選取健康體檢者48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在26-63歲,平均年齡為(40.7±3.4)歲;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齡在27-64歲,平均年齡為(40.8±3.2)歲。兩組比較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觀察組均符合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診斷標準,經過血清學指標檢測、臨床癥狀檢查、X線片檢查等綜合確診,對照組各項指標均正常,無明顯疾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有精神疾病或溝通交流障礙的患者,2周內服用過免疫抑制劑或固醇激素類藥物的患者。
1.2方法
兩組均行免疫學指標檢測,使用日本東芝公司的東芝2000生化分析儀,利用速率散射比濁法進行檢驗。檢驗指標包括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均進行免疫學指標檢測,比較兩組之間的免疫學指標水平差異。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對研究得到的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處理,用均數±標準差和數或率的形式,代表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并用T和卡方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中IgA(4.05±0.57)g/L、IgG(14.73±2.29)g/L、IgM(2.10±0.29)g/L,分別高于對照組的(1.84±0.11)g/L、(5.23±0.76)g/L、(1.12±0.01)g/L,均有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類風濕關節(jié)炎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屬于慢性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關節(jié)滑膜炎。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發(fā)生率更高,同時容易反復發(fā)作,會造成明顯的關節(jié)功能障礙,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患者致殘。該病具有慢性進展的特點,因而對該病早期明確診斷,并采用抗類風濕病變藥物積極治療,能夠使患者病情進展得到延緩,臨床癥狀得到控制,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恢復,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由于該病早期癥狀可能并不明顯,因此需要注重早期實驗室診斷方法。以往血清學指標通常比該病進展更為滯后,因此經血清學指標確診時患者病情已經進展到一定程度,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應當找到一種敏感度、特異度更高的檢查方法,從而盡早診斷和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類風濕因子一向是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的重要指標,不過該指標雖然敏感度高,但是特異性較低,在其它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當中,也可能表現(xiàn)為陽性,因而容易發(fā)生漏誤診的情況。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免疫學指標,能夠對人體體液免疫情況加以反映。類風濕關節(jié)炎作為一種免疫性疾病,發(fā)病后會引起免疫學指標的改變。因此通過檢測這些免疫學指標,能夠通過各項指標間的差異判斷患病情況,進而確診類風濕關節(jié)炎。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IgA、IgG、IgM等免疫學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可利用免疫學指標判斷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患病情況,能達到更高的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免疫學指標檢測的方法,能夠準確發(fā)現(xiàn)患者和健康者之間的指標水平差異,在疾病診斷當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孫興,栗占國,李茹,等.免疫球蛋白G型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和預后判斷中的意義[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8,22(4):220-223.
[2]龍瑞文,周燁,呂蔚然,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外周血miR-146a、miR-155、Ets-1以及IRAK1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現(xiàn)代免疫學,2017,37(2):115-120.
[3]馬方偉,劉敏,孫燕玲,等.血清RF與抗-CCP抗體濃度指標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診斷和治療中的臨床價值[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38(5):120-124.
[4]薛雄燕,黃少珍,潘練華,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檢測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8,7(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