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霖 隋瑩 崔妮
摘要:很多幼兒患者在醫(yī)院接受診治護理的過程中,常常因不適而變得消極反抗,而且由于無法掌握更強的語言能力,在與醫(yī)護人員的互動中常有反常表現(xiàn)。因此,護理人員積極了解并掌握與幼兒患者的語言溝通技巧顯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對幼兒患者的特征表現(xiàn)進行分析,并從多個角度總結歸納幼兒患者的護理溝通技巧,從而可為構建和維護和諧的護患關系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幼兒患者;護理;溝通技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xiàn)代護理學更加關注打造穩(wěn)定和諧的護患關系,傳統(tǒng)圍繞疾病而實施的護理模式已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建立以患者為中心、以資源整合利用為重點的整體護理新模式,成為各大醫(yī)院積極推動護理改革的重要方向。整體護理強調護理人員要充分展現(xiàn)專業(yè)性護理技巧,同時還要大大融入人文關懷。面對幼兒患者在就醫(yī)過程中極易容易出現(xiàn)的無法與醫(yī)護人員正常配合的護理難點,善于使用以溝通為主的護理技巧,成為護理人員必須要把握的關鍵工作要點。
1 幼兒患者的特征表現(xiàn)
1.1自我表達不清晰
一般上,6歲以下的幼兒在表達自我意識、需求、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與水平十分有限,而且對1-6歲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而言,自我表達的差異也十分明顯。一歲以內的嬰幼兒只能用哭聲以及肢體活動來表現(xiàn)個人需求,哭聲響度以及音調的差異所表達的需求往往有所不同。三歲以內的幼兒處于語言表達的啟蒙階段,很多詞語表達不準,發(fā)音吐字不清,會增加與外人交流的難度。三到六歲的幼兒,詞匯量有所增加,對自我需求或客觀事實的表達,會使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共同描述,但部分敘述內容存在邏輯混淆,準確度低。
1.2客觀認知有欠缺
即便幼兒進入幼兒園后,在家長和幼兒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在增強,對自我需求有較好的陳述表現(xiàn),但整體的認知水平仍存在局限性,而且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還不足以對出現(xiàn)在自身的疾病進行準確地描述和表達,對護理人員的提問可能僅有簡單的是否、對錯之分。
1.3家庭教育有偏失
來醫(yī)院就醫(yī)的幼兒患者中,不少家長對幼兒的疾病表現(xiàn)出十分緊張的情緒,并且容易對孩子過度保護,充滿溺愛,這樣會影響幼兒產生不安。由于不少家長出了幼兒安全的考慮,有意降低孩子與人接觸的機會,這樣不利于幼兒正常與周圍人群建立有效溝通的渠道,幼兒也可能欠缺與人交往的情感體感,而不能較好地與醫(yī)護人員進行互動。
2 幼兒患者的護理溝通技巧
2.1營造友好溝通氛圍
幼兒在患病后,難免會從父母緊張焦慮的神情中受到影響,因而也會產生不安、害怕的情緒。護理人員要將病房或辦公區(qū)域的環(huán)境進行必要的設計調整,努力打造充滿歡樂、溫馨感的氛圍,如可以在墻壁上適當張貼或繪制卡通圖案,保證室內明亮整潔,窗簾、桌凳等應以暖色調或活潑色彩為主,同時可以適當配置一些游戲道具或易操作玩具,這樣可讓幼兒患者感受到友好和諧的氣氛,逐步降低或消除自己的不安感和戒備心,為護理溝通找到必要的契機。
2.2 加強護患語言溝通
護理人員要時刻將語言溝通作為護理工作的重點,要對幼兒患者給予足夠的愛心,通過觀察幼兒患者的性情表現(xiàn)來選擇語言溝通的時機與方法。初次與幼兒患者見面時要微笑著主動介紹自己,并親切詢問幼兒的姓名、年齡等信息,可通過了解幼兒哪里不舒服、與誰一起來看醫(yī)生、在哪個幼兒園上學等與幼兒拉進彼此間距離,消除陌生感。
在與幼兒的進一步互動中,護理人員積極調動幼兒的活潑單純的本性,通過與幼兒適當玩游戲或講故事等方式來轉移幼兒注意力,緩解患病不適感,同時取得幼兒的信任與好感。護理人員可以在講故事時,有意引導幼兒學習生病小動物或小朋友的勇敢堅強,從而為自己加油鼓勁。
若幼兒由于特殊好動而影響到他人,不應批評訓斥幼兒,而是要用親切的語氣控制語速、語調、音響等與幼兒交流,引導幼兒表達自我需求,盡可能對幼兒的做法表示理解。在語言溝通中,護理人員應學會等待幼兒思考與回答,留出時間聽完幼兒講話,而且還可適當使用疊詞等方式來吸引幼兒關注自己的說話。
當然,護理人員向幼兒了解信息時,要注意到幼兒說話中易想象夸大的情況,要適當對幼兒描述或感興趣的交流內容表示接受,這樣可以大大贏得幼兒的信任,有助于后期開展工作。
2.3加強護患非語言溝通
2.3.1情感安慰
護理人員要在使用語言的同時,善于以非語言方式增進與幼兒患者的溝通。要求護理人員要面帶笑容,不讓幼兒因自己的表情嚴肅而緊張害怕。護理人員還應對嬰幼兒患者進行撫摸擁抱,不斷讓嬰幼兒感受到愛意。很多時候,幼兒患者都可以從護理人員的情感安慰中得到心理滿足,從而愿意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
2.3.2游戲互動
游戲是激發(fā)幼兒興趣的重要突破口。通過游戲,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了解和學習知識,從而更好地認知世界,而且幼兒也會通過游戲來表達自己患病期間的情緒。護理人員與幼兒患者的溝通中,可直接邀請幼兒共同參與游戲,便于自己對幼兒狀況進行評估,也可積極消除幼兒的心理負擔,從而可以主動參與到診斷、治療以及護理環(huán)節(jié)。
2.3.3 繪畫交流
幼兒的語言表達學習過程中,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先用圖畫來表達的。在圖畫中,幼兒可描述自己的現(xiàn)象,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反映出自己的復雜心理。如果護理人員發(fā)現(xiàn)幼兒習慣在畫圖中猛然用力、重復勾畫,這可能與幼兒當時產生了焦慮心理有關,因此要引起重視,應適當對幼兒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
2.4 加強家護溝通協(xié)作
護理人員必須要與幼兒患者的家長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以掌握幼兒幼兒的日常表現(xiàn)與護理禁忌。家護雙方要形成默契配合的狀態(tài),有的家長因孩子患病不免出現(xiàn)內疚或焦慮感,護理人員要懂得傾聽家長的敘述,并尊重家長的護理意見或建議,積極向家長講解幼兒的患病機理與治療或護理原則,安撫家長情緒,并于家長配合多與幼兒進行溝通,保持心理的穩(wěn)定,鼓勵幼兒安心接受治療和護理,促進病情的盡快恢復。
結束語
護理人員掌握與幼兒患者的溝通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在積極營造友好溝通氛圍后,護理人員可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與幼兒患者加強溝通,并注重與幼兒家長進行溝通,可大大緩解或消除幼兒患者以及家長的不良心理情緒,有助于幼兒患者的疾病康復。
參考文獻
[1]王盤, 趙青, 張彥. 淺談兒童護理溝通技巧[J]. 健康大視野:醫(yī)學版, 2013, 21(8):791-792.
[2]鄧慧芳. 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 當代醫(yī)學, 2014(6):130-131.
[3]王麗. 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 健康忠告, 2020(1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