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成玲
摘? 要:目的? 探討撳針二白穴配合雷火灸長強穴用于混合痔術后護理中對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鹽城市中醫(yī)院收治的66例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3例。對照組患者采取雷火灸長強穴干預,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聯(lián)用掀針二白穴護理干預,就其術后疼痛程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后48 h、72 h、96 h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對照組更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混合痔患者在術后應用撳針二白穴配合雷火灸長強穴護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疼痛癥狀,并能顯著改善其病情。
關鍵詞:混合痔;撳針;二白穴;雷火灸;長強穴
中圖分類號:R473.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1-0179-03
混合痔是臨床中一類十分常見的肛腸外科疾病,主要包含了內痔和外痔,其病程較長,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1]。手術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而其中,外剝內扎手術應用是十分普遍的,其治療效果較好,但患者在術后初期會出現(xiàn)明顯的疼痛癥狀,如何緩解術后疼痛便成了一個新的問題。研究認為實施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病情康復,在臨床中要高度重視護理服務的作用[2]。本次試驗就撳針二白穴配合雷火灸長強穴用于混合痔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鹽城市中醫(yī)院收治的66例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3例。研究組中,男21例,女12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為(47.87±4.58)歲;病程1~7年,平均(2.85±0.56)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為(48.52±4.74)歲;病程1~8年,平均(3.03±0.66)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院后經MRI或CT檢查,均確診為混合痔;②患者的造血功能均處于正常狀態(tài);③患者或(及)其家人對此研究一律知情研究;④患者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等均正常,且具有較高的治療依從性。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血液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患者;②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癥狀的患者;③合并嚴重肝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心功能障礙、腦功能障礙、肺功能障礙的患者;④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⑤精神疾病患者;⑥處在哺乳期與妊娠期中的患者;⑦中途撤出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混合痔,均采取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治療,均實施連續(xù)硬膜外麻醉。
對照組患者術后采取雷火灸療法進行護理(術后次日開始),患者保持俯臥體位,取穴為長強穴,之后將雷火灸灸盒從中間扭開,將大頭針插于盒口小孔以固定植物柱,之后將植物柱頂端點燃,離皮膚2~3 cm進行艾灸,以局部發(fā)燙為宜,1次/d,20~30 min/次。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聯(lián)用掀針二白穴護理。首先需要對患者的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取穴為二白穴,以垂直方向入針,無需采取捻轉提插等手法,需要將針柄留于穴位皮膚的表面。在患者完成手術回到病房后的5 d內,按壓留針處3~4次/d,按壓1~2 min/次,每48小時更換掀針1次,如果掀針脫落則需要重新施針。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干預2周時間。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術后24 h、48 h、72 h、96 h的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分進行評估,分數(shù)在0~10分的范圍中,得分越低則疼痛越輕微。并發(fā)癥(水腫、尿潴留)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水腫+尿潴留)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VAS評分、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8 h、72 h、96 h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研究組和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18.18%和54.5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混合痔在臨床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其病因尚無統(tǒng)一認知,飲食、酗酒、久坐、熬夜和過度勞累均為其誘因,該類患者大多都會出現(xiàn)便血、瘙癢、疼痛、肛門墜脹感和腫物脫出等癥狀,其日常生活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臨床中對混合痔患者大多采取手術方案治療,臨床常用的術式為外剝內扎手術,其療效尚可,但是在手術結束后,患者較易出現(xiàn)疼痛,影響了手術效果。因此如何降低術后疼痛是臨床中急需處理的一大問題。
中醫(yī)認為混合痔手術患者脈絡受阻、氣血不暢,因而會出現(xiàn)疼痛、水腫情況,采取撳針配合雷火灸有助于緩解患者此類不適癥狀。二白穴是一個奇穴,其處于前臂前區(qū),在腕掌側遠端橫紋上的4寸,撳針二白穴可以有效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患者的臟腑功能[3]。長強穴處于尾骨尖端、肛門連線間的中點,雷火灸遵照經絡學說的原則,其是由許多中藥所制成的,借助燃燒植物而發(fā)出紅外線,借助熱能對穴位中的氫鍵進行刺激,雷火灸長強穴能夠溫經通絡、消腫止痛,還能夠扶正抑邪。有研究認為,聯(lián)合應用撳針二白穴配合雷火灸長強穴在混合痔患者術后護理中可取得很好的效果[4],兩種護理方法能夠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病情,而單一使用雷火灸療法的效果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從本次試驗的結果中可以看出,撳針二白穴配合雷火灸長強穴在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中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組患者術后48 h、72 h、96 h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王偉[5]的研究結果與此有一定的相似性。
綜上所述,撳針二白穴配合雷火灸長強穴應用于混合痔術后護理中具有十分良好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曾慧明,李忠卓,趙晶,等.針藥結合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4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9,28(4):89-92.
[2]辛濤.針灸治療改善混合痔術后便秘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8,33(14):2081-2083.
[3]石永波.針藥聯(lián)合自動痔瘡套扎術治療重度混合痔[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8,24(5):622-624.
[4]唐雪松,于永鐸,楊二鵬.針刺腧穴聯(lián)合硝礬散熏洗坐浴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9,36(4):383-384.
[5]王偉.撳針配合雷火灸對混合痔患者術后創(chuàng)面疼痛、水腫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8,37(1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