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華,王 鵬,陳 波,歐麗嫦,練靄云,邱 平,李 齊,江惟蘇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清遠市人民醫(yī)院皮膚性病科,廣東 清遠 511500)
皮炎濕疹類皮膚病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其病因較復雜,包括內(nèi)在與外在多方面因素,雖然治療手段多樣,但易復發(fā)難以治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斑貼試驗在臨床上主要用來檢測接觸性變應原,是確定外源性變應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為了解清遠地區(qū)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的變應原,以便更好地診治及預防,筆者對179例皮炎濕疹類患者的斑貼試驗結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病例均來自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清遠市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均符合皮炎濕疹診斷,斑貼試驗陽性的179例中男性15例,女性164例。年齡(5~64)歲。
1.2 試驗方法 采用“翔敏”斑貼試驗貼(產(chǎn)品型號ALY-SA型),執(zhí)行標準:YZB/蘇(寧)字0002-2010,注冊證號:蘇寧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3第1410067號,南京艾羅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測變應原包括氯化鈷、硫酸鎳、巰基混合物、咪唑烷基脲、對苯二氨基質(zhì)、重鉻酸鉀、松香、異丙基豆蔻酸脂、環(huán)氧樹脂、溴硝丙醇、夸特15、吐溫80、亞乙基二胺、對苯類混合物、三乙醇胺、芳香混合物、秋蘭姆混合物、黑橡膠混合物、卡巴混合物、N-環(huán)乙基硫酞內(nèi)酯,共20種原料物質(zhì)。將斑貼試驗貼貼在上背部脊柱兩側(cè),并做好標記,48h后去除斑貼測試貼,72h后觀察結果。
1.3 判斷標準 根據(jù)國際接觸性皮炎研究組推薦的標準判讀結果:① (-)為陰性反應;② (±)可疑反應(僅有輕度紅斑);③ (+)為弱陽性反應(紅斑、浸潤、僅有少量丘疹);④ (2+)為強陽性反應(紅斑、浸潤、丘疹、水皰);⑤ (3+)極強反應(紅斑、浸潤、丘疹、水皰、大皰)。結果由專一皮膚科醫(yī)生判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進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79例斑貼試驗陽性的皮炎濕疹類患者中對一種或多種變應原呈陽性反應(變應原陽例數(shù)及陽性率詳見表1)。變應原陽性率位列前8位的分別是重鉻酸鉀99例(55.31%)、硫酸鎳82例(45.81%)、氯化鈷77例(43.02%)、溴硝丙醇40例(22.35%)、松香34例(18.99%)、巰基混合物31例(17.32%)、咪唑烷基脲25例(13.97%)、對苯二胺基質(zhì)24例(13.41%)。
表1 179例皮炎濕疹患者斑貼試驗陽性結果(n,%)
男、女性變應原陽性率居前8位的有所不同,詳見表2,男性變應原陽性率居前8位的是重鉻酸鉀53.33%(8例)、松香40%(6例)、硫酸33.33%(5例)、氯化鈷33.33%(5例)、秋蘭姆混合物33.33(5例)、三乙醇胺26.67%(4例)、巰基混合物20.00%(3例)、溴硝丙醇20.00%(3例);女性變應原陽性率居前8位的是重鉻酸鉀55.49%(91)、硫酸鎳46.95%(77)、氯化鈷43.90%(72例)、溴硝丙醇22.56%(37例)、松香17.07%(28例)、巰基混合物17.07%(28例)、對苯二胺14.02%(23例)、咪唑烷基脲14.02%(23例)。由于男女病例數(shù)差別較大未進行組間統(tǒng)計學分析。
表2 男女變應原陽性率前8位排列
臨床上,斑貼試驗可以尋找并確認變應原。而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的常見變應原排序存在差異,不同部位的變應性疾病以及不同時間、季節(jié)、地區(qū)、人群的變應原陽性率也有所不同。由于廣泛存在于各類物品中或尚無低致敏替代物,硫酸鎳、重鉻酸鉀、硫酸汞、甲醛、對苯二胺、香料混合物等一直有較高的陽性率[2]。對清遠地區(qū)斑貼試驗陽性的179例皮炎濕疹類皮膚病患者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檢測的20種變應原中陽性率位列前8位的分別是重鉻酸鉀、硫酸鎳、氯化鈷、溴硝丙醇、松香、巰基混合物、咪唑烷基脲、對苯二胺基質(zhì),與以往的報道基本一致[3],這些變應原仍是目前皮炎、濕疹類皮膚病最為常見的變應原。男性變應原陽性率居前8位的是重鉻酸鉀、松香、硫酸鎳、氯化鈷、秋蘭姆混合物、三乙醇胺、巰基混合物、溴硝丙醇。而女性變應原陽性率居前8位的是重鉻酸鉀、硫酸鎳、氯化鈷、溴硝丙醇、松香、巰基混合物、對苯二胺、咪唑烷基脲。其中重鉻酸鉀的男、女變應原陽性率分別高達53.33%、55.49%。因為重鉻酸鉀變應原常見于水泥、皮革、衣物染料、地板蠟、鞋油、油漆、眼影膏等接觸物中,而清遠地區(qū)陶瓷、制衣、制鞋等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較多,所以考慮與地區(qū)變應原分布有顯著的相關性。
本研究的結果同時也發(fā)現(xiàn)女性檢測斑貼試驗明顯高于男性。對女性而言,發(fā)生于暴露部位的皮炎、濕疹類皮膚病,影響日常生活的同時,更影響美觀,女性因比男性注意自身的形象而對此類疾病更加重視[4]。男性患者陽性率低可能與男性患者不愿意檢測、皮炎濕疹類皮膚病容易復發(fā)且癥狀可以忍受、自身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有關。
試驗結果的合理解釋是斑貼試驗成功的關鍵。由于檢測的變應原種類數(shù)量有限,全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其他變應原,陽性結果可能是現(xiàn)有皮膚病的病因或者加重因素。但是無論變應原是否為現(xiàn)有皮膚病的原因,都應該指導患者在今后的生活中盡量避免接觸含有陽性變應原的物質(zhì)[5]。皮炎濕疹類皮膚病是皮膚科常見病及多發(fā)病,其病因復雜,部分疾病治療難度大且復發(fā)率高。斑貼試驗是尋找接觸性變應原的一種快速、簡便、安全的方法,適合臨床懷疑存在接觸變應原引起的接觸性過敏患者。特別是遷延不愈的濕疹皮炎類患者應常規(guī)進行斑貼試驗,對于指導患者避免再次接觸或切斷致敏源,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fā)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