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昀
摘? ?要: 在《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汀對多處建筑外觀、規(guī)模、室內裝潢、所處地域,進行敘述。這,對于設定小說場景、推動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間接敘事作用。本文探討小說中建筑所反映的產權和繼承權、社會階層、審美趣味等問題,在更大視野里觀察當時社會中經濟、政治、文化的互動關系,以勾勒當時社會的整體風貌。
關鍵詞: 《傲慢與偏見》? ?建筑敘事? ? 社會風貌
簡·奧斯?。↗ane Austen)的小說常關注極有限的視野范圍。作為牧師家庭出身的女性,她以小鄉(xiāng)紳階層的視角,審視英國社會轉型期貴族與資產階級的沖突與聯合。在《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中,她通過對多處建筑的外觀、規(guī)模、室內裝潢、所處地域等的敘述,展現建筑中潛藏的產權和繼承權、社會階層、審美趣味,在更大視野里觀察當時社會中經濟、政治、文化的互動關系。《傲慢與偏見》中涉及的住宅主要有六處,其中四座莊園分別為:朗伯恩莊園(Longburn)、內瑟菲爾德莊園(Netherfield)、羅辛斯莊園(Rosings)、彭伯利莊園(Pemberley)。另兩處分別為柯林斯夫婦受贈于凱瑟琳夫人的牧師住所和身為商人的貝內特夫人的弟弟所居住的位于倫敦格雷斯丘奇街(Gracechurch Street)的住所。在奧斯汀的敘述中,這些建筑在設定小說場景、推動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間接敘事作用,與敘事者和小說人物共同完成了小說的創(chuàng)建。
一、產權和繼承權問題
建筑,作為凝結著巨大財富的不動產,它的產權和繼承權劃分,反映出當時英國社會轉型期不動產的擁有和繼承受封建王權制度制約存在的混亂和不合理之處。自1066年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王朝的統(tǒng)治之后,該王朝宣布全國土地歸國王所有。部分土地成為王室領地(約占全英格蘭耕地的1/7—1/5),部分土地被國王作為采邑分別賜予貴族封臣。貴族封臣保有土地及帶來的利益的同時,需要以提供騎士、繳納稅金等方式向國王履行自己的義務。在1085年由威廉一世組織的一次全英格蘭土地資產清查中,所有不動產一律登記在冊,明確規(guī)定財產的所有人、規(guī)模、管轄范圍、對國王的義務、繼承的方式等。在隨后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封地采邑的持有、轉讓、分割、繼承等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但土地的轉讓、分割和繼承伴隨的是該土地所對應的對國王封建義務的轉讓、分割和繼承。到寫作《傲慢與偏見》的十九世紀初,土地所承載的部分義務可以使用現金償付,但最初規(guī)定的限定繼承權(the entail)不可更改。對貝內特先生所擁有的土地朗伯里來說,該土地被限定若所有者沒有兒子,由按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男嗣繼承,小說中是由貝內特先生的遠方表侄柯林斯先生繼承。對此,貝內特一家頗為不滿但毫無辦法。
在柯林斯先生首次拜訪朗伯里時,貝內特先生評論道:“你得承認,這對我的那些可憐的女兒是件傷心的事。我并不想責怪你,因為我知道,如今這個世道,這種事完全靠運氣。財產一旦要限定繼承人,那就不知道會落到誰的手里”(Austen 44)。貝內特夫婦剛結婚時花錢大手大腳,沒有在意此事。他們相信只要生出兒子,財產的問題自然可以解決,不料連生五個女兒?!霸诶虻蟻喅錾蠖嗄辏悆忍胤蛉诉€相信會有兒子出生。最終他們絕望了,省吃儉用也來不及了”(Austen 200)。小說一開始,貝內特夫人對五個女兒未來婚姻的擔憂,就是因為她們無法繼承父親的朗伯恩莊園。若貝內特先生去世,朗伯恩莊園被遠房表親柯林斯先生合法繼承的話,那么她們母女的生活將沒有任何保障。因此,一方面,貝內特夫人四處打聽進賬豐厚的適齡男青年的消息,作為女兒們未來夫婿的備選。所以才有小說開頭一幕,貝內特夫人得知賓利要租住內瑟菲爾德莊園時的焦慮和興奮。另一方面,貝內特夫人希望撮合某個女兒和朗伯恩莊園的繼承人柯林斯成親,通過婚姻保障貝內特先生去世后她們母女還可以維持在朗伯恩莊園的生活。直至192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財產法》(Law of Property Act 1925)等六部法律,才將復雜的地產權簡化為了完全保有地產權(freehold land)和租借地產權(leasehold land)兩種,簡化不動產轉讓程序,實現繼承上的男女平等,以法律的形式鞏固了財產法中封建因素的消除,為英國現代財產法奠定了基礎。
除限定繼承權外,長子繼承權剝奪了絕大多數女性的經濟利益,她們不得不依附婚姻生存,成為男性的附庸。為維護家族財產集中而依法實行的長子繼承權,剝奪了非長子的經濟利益。即使出身高貴或富庶,大批非長子也不得不通過婚姻、經商等實現經濟的保障和社會地位的穩(wěn)固。小說中達西的表兄菲茨威廉上校,即使貴為伯爵的兒子,但因為是非長子,不得不操心通過婚姻維系和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在伊麗莎白在柯林斯夫婦處做客時,她在羅辛斯莊園遇到菲茨威廉,雙方略生好感。但在了解對方的經濟狀況后,菲茨威廉向伊麗莎白坦陳:“我們花錢的習慣,讓我們不得不依賴別人。處于我們這個地位,結婚還能不注重錢,這種人是比較少見的”(Austen 121)??梢?,他不得不通過尋找女繼承人結婚維系自己的經濟狀況。
作為家族繼承人的達西,他的彭伯里莊園是一方經濟、文化和權力的中心,因為經濟上的雄厚保障可以在擇取配偶時擁有更大的自由度。他對彭伯里莊園的繼承,對周圍田莊的妥善經營,對所轄土地上勞動者的體恤,反映出他作為家族繼承人的膽識和能力及為鞏固自身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而做出的適時戰(zhàn)略調整。凱瑟琳夫人始終著意撮合她的外甥達西和女兒成親,也是出于現實利益的考慮。她的女兒德布爾小姐是有完全繼承權的女繼承人,她“蒼白孱弱,五官雖談不上難看,但也毫不起眼”(Austen 108),不具備女性魅力。凱瑟琳夫人如果促成女兒和達西的婚姻,則一方面能保障女兒未來的生活,另一方面能穩(wěn)固家族財產的集中性。但是,奧斯汀筆下新一代繼承人達西無疑是清醒和自知的,他沒有過于看重財產和地位的聯合,而是在經歷重重誤解和磨難之后,選擇了伊麗莎白。伊麗莎白雖然在出身、財產上都不能與達西匹配,但她健康、活潑、有膽識,能夠中和達西的過于持重和嚴肅,能夠為他出謀劃策,為他的生活增添趣味。
二、階層問題
建筑還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階層問題,包括階層的固化、階層的流動及不同階層之間矛盾的張力。建筑的規(guī)模、處所、所有權可以反映出建筑所有人階層問題的多個維度。小說中,柯林斯對自身階層的提升是滿意的,希望自己的階層可以穩(wěn)固。他接受凱瑟琳夫人施予的好意,成為附近教區(qū)的牧師,與伊麗莎白的好友、盧卡斯爵士的女兒夏洛特結婚,居住在附屬于羅辛斯莊園的牧師住宅里。據伊麗莎白的觀察,“這房子相當小,但修建得合理方便,屋里一切也都布置得井井有條,協調得當”(Austen 104)。從小說中的描述可見,柯林斯夫婦對他們所獲得的地位和實際利益是滿意的,因此他們對施予這一切的凱瑟琳夫人表現出的是極端的討好和奉承,因為歸根結底他們的所獲完全依賴他人,是極脆弱的。賓利的家庭靠經商積累巨額財富,但社會階層未因此得到明顯改善,因為在當時商人是不受敬重的職業(yè)。賓利起先租住內瑟菲爾德莊園,后與簡結婚一年后在德比郡附近某地置了房產。可見賓利平素雖謙和有禮,缺乏自信,但還是在意通過購置不動產改善自身階層。
小說中貝內特夫人的弟弟、伊麗莎白的舅舅加德納先生走的是經商路子。這是在當時社會受歧視的階層,連同他們夫婦位于倫敦格雷斯丘奇街的住所也被詬病為上不了臺面。伊麗莎白和舅舅、舅母旅行途中參觀彭伯里并偶遇達西,甚至擔心達西得知舅舅、舅母的階層會嫌棄他們。但是,一方面達西對經商保有寬容的態(tài)度,并不認為那是缺陷,至少在言談中并未顯露任何嫌棄。另一方面舅舅并不避諱自己的職業(yè),也不認為這是有損自身尊嚴的因素,他能夠以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與達西相處。當時社會,資產階級處于上升期,達西等有前瞻的封建莊園主對這一新興階級的未來有更清醒的認識;從事商業(yè)活動的資產階級自身能嗅到社會轉型中自身地位的變化,因此具備一定的自信。
三、審美趣味問題
較好的經濟狀況和社會階層的積累,能夠帶來審美趣味的提升。但并非較好的經濟狀況和較高的社會階層,一定意味著良好的審美趣味。小說中,達西家庭與凱瑟琳夫人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相當。但對羅辛斯莊園和彭伯里莊園裝修、裝飾、整體風格的描述展現出,兩個莊園主人審美趣味有極大不同。關于羅辛斯莊園,作者提到它富麗堂皇,壁爐架、玻璃窗等花費了主人大筆錢。宴席也極盡豐盛,仆從眾多,菜肴新奇。小說中提道,“當客人稱贊餐桌上某些菜肴的新奇時,凱瑟琳夫人露出最得意的微笑”(Austen 108)。這里刻畫的是羅辛斯莊園主人對財富的炫耀和自得。在奧斯汀筆下,達西的彭伯里莊園“天然的美麗絲毫沒受到庸俗趣味的玷污”。在伊麗莎白看來,“這里的房間高大美觀,家具陳設符合主人的身份,既不俗麗,又沒有華而不實。雖比不上羅辛斯的華麗,但更雅致”(Austen 159)。對兩所莊園戶外景致、室內陳設的描畫,對比出兩位莊園主人在價值觀、審美趣味方面的高下。伊麗莎白與舅父、舅母參觀彭伯里的一幕,也是她改變對達西的偏見、使達西的正直人品徹底顯露的一幕。隨后,在姐姐簡問及她是什么時候意識到自己愛上達西的,伊麗莎白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我覺得,應該從我初次看見他彭伯里美麗的莊園算起”(Austen 244)。伊麗莎白“意在對她明顯的物質主義傾向給出一個尖刻又玩笑化的評論”(McCann 73)。不得不承認,物質條件是伊麗莎白考慮的因素之一,但更多的應是彭伯里展露出的主人的情趣和品格,以及女管家對達西的贊美。奧斯汀賦予達西的身份和特質無疑是令人艷羨的,除了高貴的身份、優(yōu)渥的繼承權外,還有審時度勢的眼光及高雅細膩的人文情懷。
四、結語
《傲慢與偏見》中的建筑參與了小說情節(jié)的推進和人物的塑造。建筑涉及的產權和繼承權問題、階層問題、審美問題等,參與勾勒了當時社會的綜合風貌。但整體上,簡·奧斯汀對建筑的描摹是較淺顯的,未詳細涉及建造年代、建筑風格、所用材料等更能體現當時社會現實的元素。亦有學者認識到奧斯汀在場景描寫方面的不精確,但認為奧斯汀的場景描寫“對了解她所熟悉并擅長的那個有限群體的生活來說,已經是充足的了”(Pevsner 404)。可見,奧斯汀的建筑敘事意在描摹當時的社會生活,但對小說所涉建筑及與此相關的法律、歷史的探索,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參考文獻:
[1]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Third Edition). Ed. Donald J. Gray[M]. New York and London: Norton, 2001.
[2]McCann, Charles J. Setting and Character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1964,19(1):65-75.
[3]Pevsner, Nikolaus. The Architectural Setting of Jane Austens Novels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1968(31):404-422.
[4]蘇曉毅.英國建筑簡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
[5]王謹.簡·奧斯丁的“莊園情結”評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