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
【摘要】為了應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海量增長的信息,學校教育要從“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遷移。深度學習是一種教育理念,其所構建的教學新范式強調學生實施理解性、批判性、關聯(lián)性、邏輯性學習行為,以此實現(xiàn)學習內容的充分解構、掌握規(guī)律,能在規(guī)避機械性、被動性、孤立性、表象性的“淺層學習”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本文通過分析深度學習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系,探究了合理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是相對概念(并不對立),從大腦記憶機能分析,淺層學習是達到深度學習的必經階段,這意味著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要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經歷“機械—理解”“被動—批判”“孤立—關聯(lián)”及“表象—邏輯”的遷移過程[1]。據此,我們可以將深度學習狀態(tài)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視為以高階層思維活動為主的語文閱讀理解、運用、思考及審美引導。
一、基于深度理解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就閱讀能力而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文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鄙疃壤斫馐窃跍\層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后者側重于文本表面知識的完整性,如字、詞、義,前者則需要通過文本表層滲透內部邏輯,相當一部分意蘊及內涵都是發(fā)掘出來的(即“隱性→顯性”的過程),如文本的中心思想。這就需要教師培養(yǎng)小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整合能力,如對一篇課文的解構、對同一單元課文聯(lián)系的構建,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群文閱讀方法,使其能夠從相似或相近的一組文本中找出規(guī)律[2]。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自然饋贈的珍貴禮物”,深度理解下的閱讀教學策略構建可通過三個步驟展開。(1)以豐富的形式展現(xiàn)文本,給予學生超越文字的體驗,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時,教師可播放風聲、雨聲、動物鳴叫聲等,增強學生閱讀課文時的代入感,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2)引導學生質疑。除了深度理解語文知識,學生還要建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從多個層面提升深度理解的程度。在閱讀完《父親、樹林和鳥》這一課文后,結合課后問題,學生除了要思考“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一句的意思,還要質疑文本中一些話是否有科學道理,如“鳥最快活的時刻最容易被獵人打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問“為什么”,然后引入生物學知識進行解讀。(3)建構不同文本之間的理解聯(lián)系。在教學完本單元最后一課《帶刺的朋友》后,教師可讓學生綜合每一篇課文內容,找到其共同點,如人類不要打擾自然,并表達自己的感悟,促進閱讀理解的升華。
二、基于深度運用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事實上,深度理解是深度學習的“自然產物”,一旦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其所使用的理解方式、方向、方法等自然會與“淺層理解”有所差異,但要想使深度學習進一步強化,還需要深度運用這一媒介。從小學生角度來說,所謂“深度運用”,實際上是對已掌握閱讀經驗的試錯過程。一種閱讀經驗并不適用于所有閱讀文本,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形成文學定位思維,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和知識遷移[3]。
第一,語文教材內容大多擷取于文學領域,包括古詩詞、文言文、現(xiàn)代散文、說明文等。對于不同體裁文本的閱讀教學,教師要保障深度學習的實效性,要讓小學生形成文學定位思維,能夠迅速辨別題材、體裁,并根據文本風格、語言特點等將閱讀經驗“對號入座”。
第二,學生的閱讀量越大,越容易透過表象看透本質,越能夠加深對同一類型閱讀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的閱讀,積累閱讀經驗。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梳理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閱讀體系,如文本結構、句子成分、修辭手法等,使學生再遇到同類型的文本時能夠快速調動知識,實現(xiàn)“舉一反三”。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時,在教學完《長相思》后,教師可讓學生從“思”的角度自主閱讀、理解《楓橋夜泊》和《山居秋暝》。通過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山居秋暝》中“思”的對象是自然風月、前朝往事,充滿了恬靜與悠然;而《楓橋夜泊》和《長相思》都是“旅人之思”,卻又各有差異,前者純粹描述思鄉(xiāng)之苦是一種停泊于水面的“靜態(tài)之思”,后者則伴隨著軍旅的種種感受是一種行軍途中的“動態(tài)之思”。
第三,知識遷移是深度運用的最佳途徑,它構建了書本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結渠道,保障了語文閱讀學以致用[4]?!陡赣H、樹林和鳥》這篇課文中對鳥類習性的描寫、對刺猬覓食的描寫,都可以作為對生活現(xiàn)象觀察、思考的參照。
三、基于深度思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深度思考是深度學習的衍生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思考大多是一種課外行為,學生往往通過自主、合作、互動等方式展開。但因為缺乏教師引導及資源補充學生往往會陷入困境,出現(xiàn)“思而不學則殆”的問題。因此,深度思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努力想”,而是要開辟批判性思考、創(chuàng)造性思考兩個新維度,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一方面,教師要引領學生在興趣驅動下展開批判性思考,從淺層學習進入深度學習。傳統(tǒng)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批判”大多具有形式性特征,雖然其強調學生質疑、評價的作用,但由于興趣使然,學生更關注文本的故事性,難以透過文本描述思考其中隱含的意蘊。教師的引導作用就是在平鋪直敘的文本上打開一個“缺口”,讓學生的興趣注入其中,進而使學生發(fā)現(xiàn)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蝙蝠和雷達》一課中,學生通過仔細閱讀可以獲得知識,即“蝙蝠是通過聲音探測路線的”,這時,教師可追問:“這個過程應該是什么樣的?”教材倒數第二段給出了簡明的原理,但作為一篇科普文章,其并沒有把過程詳細地描繪出來。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結論及推導過程展開批判性思考,如在教室中模擬蝙蝠發(fā)出“超聲波”探路的過程,觀察其是否可行。通過這種“刨根問底”式的閱讀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夠突破表面理解瓶頸,進入深度思考層面。
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展開創(chuàng)造性思考。語文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的特點,其中的“工具性”是對于語言文字而言的,并不涉及自然科學的內容。為了將深度思考的成果展現(xiàn)出來,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成果轉化。其間,學生為了解決相應的問題,就要閱讀大量相關材料,從而建立“深度理解—深度運用—深度思考”的模式。例如,學生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索“人靠什么保持平衡”,模擬《蝙蝠和雷達》中科學家采用的“排除法”,利用蒙上眼睛、堵上耳朵等方式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推導結論,最后將研究成果轉化成一篇類似于《蝙蝠和雷達》的說明文。
四、基于深度審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課程標準》指出要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這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淺層審美與深層審美之間的差異主要反映在學生的主觀體驗上,如淺層審美狀態(tài)下,學生會被優(yōu)美的段落、巧妙的修辭所吸引,由此形成的審美體驗較為直觀。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杜牧《江南春》中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將“四百八十”這一數字解釋為“虛指很多”,但小學生難以根據抽象的數字產生真切的體驗,畢竟還有比“四百八十”更大的數字。當然,《江南春》中對數字的設定可能是基于事實考慮的。教師為了讓學生產生“寺廟很多”的體驗,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影視片段,并輔助詩意般的解說,這契合學生理解能力,可促使學生從淺層的視覺審美過渡到深度的思想審美。此外,一些科普文、說明文同樣具有審美價值,如《只有一個地球》雖然以科學語言介紹地球,但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演示,將浩瀚的宇宙、蔚藍的行星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也能夠產生深度審美的效果。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并非一種學習方法,而是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一種生動描述,它以“淺層學習”為參照,用于描述學習過程中的專心狀態(tài)、思維層次、投入程度等。其中,學習的“深度”并沒有清晰的界定,教師可從學生是否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認知和體驗進行大體判斷,如學生從一味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訉W習和批判知識的學習狀態(tài),則可視為其達到了一種“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姜慧萍.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2):152.
楊啟光,楊冰.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寫作:內涵、特征及教學策略[J].教育導刊,2019(12):65-69.
翁迎蘭.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探微[J].華夏教師,2019(30):42.
高先麗,李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內涵、特點與策略[J].教學研究,2019,42(02):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