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宏
摘要:民間文化屬于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載體和寄托,并且多從生活中衍生而來。而民間文化中的藝術最為主要的特點就是創(chuàng)造性和經(jīng)常性,如果將其運用進小學美術課堂中,將會是對民間文化的一個延伸。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引入民間美術,重視當?shù)氐奈幕兔耖g藝術的開發(fā)利用,補充及更新一些鮮活的本土文化的課程資源,有利于擴展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空間,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本土的民間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并且在今后的藝術學習中對民間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對消除本土文化之間的沖突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民間美術;小學美術;重要性;應用
民間美術作為老百姓文化創(chuàng)造的文化結晶,經(jīng)久流傳,具備著強大的生命力,其中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些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經(jīng)濟的全球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審美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民間藝人的離世、手工藝的失傳,使民間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教育部對于小學美術教學高度重視,在相關教學大綱中就曾明確提出小學美術教學內容要尊重民族文化特點,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同時,教育部也提出“關注文化和生活”,由此我們就可知道將民間美術引入小學美術課堂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措施。
一、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民間美術作為傳統(tǒng)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頑強的生命體,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傳統(tǒng)藝術的失傳以及學術研究的滯后,使得民間美術陷于困境,因此弘揚和發(fā)展民間美術的工作刻不容緩。教育部門非常重視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在小學美術的教學大綱中就有指出小學美術教學內容需要凸顯民族特點,從而發(fā)揚民族藝術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在新課程標準中更是指出小學美術教育需要進一步發(fā)揮其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做出自身的貢獻。新課程標準中不止一次強調需要關注傳統(tǒng)文化與生活的練習,這樣看來,民間美術作為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的德育,同時能夠起到民間美術傳承與弘揚的作用。
二、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 營造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有關調查表明,小學生對于民間文化的興趣主要決定因素是情感需要的內驅力,就是說能在這種學習中獲得快樂。所以,教師在對民間美術進行深入挖掘時,應注重娛樂性和通俗性,營造快樂輕松的學習氛圍,同時要保證低年級學生能夠聽懂,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民間美術的形式多樣,其中一些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的民間藝術形式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積極的作用。
以教學剪紙為例,教師可提前準備好事先剪好的十二生肖的剪紙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入課本內容,教師可以一邊講解剪紙的相關知識時一邊告訴學生不同的剪紙中所蘊含的一些好的寓意以及美好祝愿等風俗習慣,學生被這種強烈的為身邊的親朋好友祝愿的情感激發(fā),就會對剪紙產(chǎn)生興趣,希望做好后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生們在情感這條主線中,既知道了剪紙這種民間美術背后所蘊含的豐富寓意,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剪紙技巧,增強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二)探索教學模式增強民族情感
在將民間美術運用于小學美術的過程中,教師們最應注意的問題是,怎樣的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們適應民間美術為內容的美術課堂,以此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豐富學生們的民族情感。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各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來設計課堂模式,在端午節(jié),教師可以結合這個節(jié)日引入課堂內容,讓學生用橡皮泥和蘆葦葉子模擬包粽子的過程,并且讓學生們設計并繪畫出自己的粽子外層包裝;在中秋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圓月和月餅;在春節(jié),教師們可以設計一堂毛筆字的課程,讓學生為即將來臨的春節(jié)寫一副對聯(lián),在這些美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既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不同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文化含義,同時也為美術課堂帶來了一些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師們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帶學生們走出校園,去博物館和展覽館感受當?shù)氐拿耖g藝術和民族文化,在開拓了學生們的藝術眼界的同時,還增強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促進了學生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開發(fā)民間美術資源豐富課堂教學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從而促就了我國多元化的人文環(huán)境和民間美術,其中有著異彩紛呈的藝術形態(tài)。如廣西的繡球、民族頭飾、蠟染花布等都是民族文化的豐富內容。小學美術課堂中可以相對應地擴寬民間文化的教育資源和范圍,幫助學生對我國的多元化民間美術文化進行了解,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的《民間玩具》這一課程時,課本中就對北京沙燕風箏、江蘇無錫的泥塑阿福以及山西千陽的布公雞等內容進行了介紹,這些不同的民間工藝品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這還不夠,教師可以在課外備課期間多研究其他的民間美術資源,對教材進行補充。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民間資源、與課程內容較為吻合的民間資源以及挖掘一些具有各地不同的民族特色的民間資源出發(fā),找出一些豐富且富有內涵的民間美術案例,對教材進行輔助,一方面能夠豐富課堂內容,一方面也能豐富學生們對民間美術的認識。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對民間美術資源以及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方法進行積極不斷的探索,是目前小學美術課程改革的一個必要手段,也是今后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個大致方向。在今后的美術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民間美術在課堂上作用的發(fā)揮,以此來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康樂.小學美術教學中民間美術資源的使用探討[J].考試周刊,2017(92):171~172.
[2]王青.民間美術資源應用于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可行性探析[J].大觀,2015(10):154.
重慶市萬州區(qū)紅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