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杰 祝成芳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yè)精神,它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品質的體現,是從業(yè)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肮そ尘瘛钡幕緝群ň礃I(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內容。當前高職院校在培養(yǎng)學生理論、實踐技能的同時更加不能忽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高職院校應結合多種教育資源,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人文教育,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去。
關鍵詞:工匠精神;自媒體;人文教育;網紅
當前“泛娛樂化”生態(tài)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一種“文化景觀”,新媒體為青年提供了一種新視角的同時,也恰恰加速了部分群體的信仰娛樂化、虛擬化趨勢。網絡虛擬化風險日益疊加,“網紅夢”、“一夜暴富”、“一夜爆紅”成為了學生的職業(yè)追求目標,往往學生在追求所謂的職業(yè)夢想時被騙,高校詐騙案五花八門頻率較高,讓高校陷入信仰、詐騙等多維度風險窘境,大學生泛娛樂化思潮愈加凸顯的同時,學生喪失了對學習的嚴肅感,其實是對工匠精神的一種遮蔽。
一、工匠精神之內涵
工匠,專注于某一領域、針對這一領域的產品研發(fā)或加工過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地完成整個工序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可稱其為工匠。何為工匠精神?第一是熱愛你所做的事情,不計回報;第二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對完美地不斷進取和追求。工匠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一種信念。
工匠精神厚土——敬。對自己的事業(yè)保有一份敬愛之心。謹慎,敬事,要嚴肅認真地做事,面對事務、工作不懈怠,一絲不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敬仰,從老師身上學到技能手藝,日趨完善地成為自己生活、工作的原動力。
工匠精神態(tài)度——嚴。仔細做事,這是一種態(tài)度,不論本事的大小,關鍵是一種態(tài)度的體現,一個嚴字,講的也是內圣功夫,要外化于勤,內化于心嚴格要求自我,不管是“育人”“謀事”“創(chuàng)業(yè)”都是做事之道。
工匠追求之永恒——精。精益求精,注重細節(jié)的發(fā)展,不斷地追求完美。當前國家提倡大國重器,就是要工匠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全面鋪開,讓精益求精助力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在勇攀高峰的環(huán)節(jié)中注重精湛技藝。
二、高職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遮蔽現狀
(一)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政的價值取向
在高職院校中,更多專業(yè)普遍趨向于技術型人才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人文教育,導致了重視技術發(fā)展的傾斜,缺乏對學生思政教育和關懷。一味地重視技術性、技能型,忽略學生的人文教育及關懷,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育人的目的。高職教育中應既重視職業(yè)核心能力教育的培養(yǎng),又有職業(yè)核心素質教育。
(二)高職專業(yè)教學與工匠精神融合度欠缺
現代高職教育更多的是校企合作模式辦學特色,通過學校和企業(yè)的合作來培養(yǎng)人才,通過學校和企業(yè)之間的銜接,給企業(yè)輸送了更多的實踐者,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精神文化熏陶。學校和企業(yè)聯合培養(yǎng)人才的體制尚未健全,更多情況下存在著“抓緊干,干完趕緊走”的現象,很難做到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三)部分教師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追求
部分教師政治意識淡薄,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著上完課就走,對自我的嚴格要求不高,致使他們在課堂上不能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高校教師需要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以高標準高要求來要求自己,要求學生,把教育事業(yè)做到匠心、匠師,從而才能進一步傳承和發(fā)揚工匠精神。
三、解蔽高職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一)將工匠精神列入人才培養(yǎng)計劃
高職院校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將工匠精神列為課程核心,納入到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去。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有機融合,提升學生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在實際的教學及實操過程中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并深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明確工匠精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二)將工匠精神結合到校企合作當中去
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企業(yè)也是“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平臺。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不僅要依托校園文化,還要靠企業(yè)精神文化的熏陶,在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聯合培養(yǎng)的同時,更要科學、合理地強化學生在真實工作環(huán)境中的知識運用和技能訓練,從而使“工匠精神”與活動、技能培育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地做到外化于心,內化與行,知行合一。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工匠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教育文化氛圍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載體。高職院校應在校園中開展多形式的傳播途徑,倡導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
(四)培育工匠精神離不開“傳火者”的哺育
作為一名“傳火者”自身要具備潛心鉆研的技能,以及精益求精的技藝。每個學生都是一件藝術品,作為一名工匠要時刻地保持一份敬畏之心,不斷提高自身的工匠水平,工匠水平不僅是一門技術的體現,同時也是一門良心話。匠心是良心的前提,良心是實現匠心的有效方式。
(五)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作為高職專業(yè)的學生,要深知掌握專業(yè)技能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學習生活點滴中培養(yǎng)工匠精神。帶著細心、信心、恒心去面對每一件事物。凡事不要用“差不多,沒意思”的詞語來搪塞自己,要將銳意進取、精益求精的優(yōu)秀品格成為做人做事的一種良好行為習慣。在網絡生存環(huán)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青年應有的“慎獨”境界,走出虛擬化的亭臺樓閣。在實踐中,將每一次鍛煉都當成人生進步的階梯,努力成為某個專業(yè)、某個行業(yè)的佼佼者,為大國重器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孫麗艷;泛娛樂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9年16期.
[2]趙建波“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
[3]賀晶晶.高職院校將工匠精神融入實踐教學中的思考--以《繼電控制系統的分析與裝調》為例.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9[23]:115-117.
[4]呂品,賴際舟;泛娛樂化對大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年07期.
作者簡介:
1.凌杰,1990-10-22,男,漢族,籍貫:浙江杭州,學歷:本科,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
2.祝成芳,1992-3-27,女,漢族,籍貫:浙江衢州,學歷:本科,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