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 要: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著眼點應放在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上。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可采用如下教學策略:在進階問題的探索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在競賽搶答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在兩難問題中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在頭腦風暴中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關鍵詞:思維品質;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其中,思維品質主要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將思維品質培養(yǎng)落實到日常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將思維品質培養(yǎng)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這些已成為英語課堂教學需要直面的課題?;谶@樣的認識,筆者對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了探索。
一、往深處挖:在進階問題的探索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小組合作學習一直面臨著形式大于內容的質疑。如何營造“豐富而安靜”的小組合作學習氛圍,進而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維,是小組合作學習必須關注的問題,因為沒有思維的深刻性就不可能有小組合作學習的高效性。
筆者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學習情境設計一連串的進階問題,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處。例如,“Living with Technology”一課主要講述生活與科技的關系,這是每個學生都感興趣的話題,為了避免學生泛泛而談,筆者采用了如下教學:首先,要求學生圍繞“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Life”展開交流,學生試著用英語敘述生活中用到哪些科技;然后,引導學生探討科技對生活的影響,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來闡述;在此基礎上,讓學生“Give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life, and compare the impact before and after”;最后,要求學生“Illustrate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 with examples”。這種連續(xù)性的、階梯式的問題情境,既可以讓學生有效避免思維的游離,又可以避免思維的起伏與跳躍,進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基于學生思維的進階問題鏈設計,并不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線性引導,而是讓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于淺層次的回答上。在教師追問的同時,小組成員間也可以相互提問與對話,這樣既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
二、走快速路:在競賽搶答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主要是指思維活動的反應速度,這種反應速度主要表現(xiàn)為應景的思維反應,即當學生遇到某一特定的情境時,能夠根據(jù)問題情境正確地加以判斷并迅速得出結論。影響思維敏捷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與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有關,也與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關,還可能與環(huán)境條件有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面對特定的情境時能迅速地調用知識儲備,進行分析、綜合和處理,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智慧。
筆者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總是先讓學生看一段背景材料(可以是英文影片,也可以是一段英文素材),甚至讓學生即興表演一個英語小品,以此作為基本的教學情境。在此基礎上,應景提出問題,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例如在“Canada—‘The True North’”的教學中,筆者先播放一段自制的關于加拿大風土人情介紹的微視頻,在學生觀看微視頻后,引導他們登錄國外的旅行網(wǎng)站TripAdvisor,該網(wǎng)站介紹了加拿大2萬多處風景各異、特色鮮明的旅游景點,并附有景點及其附近餐館酒店的圖片、地圖、游客評論等。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筆者拋出問題:“Do you know the famous scenic spots in Canada?”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搶答。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追問“Please give a brief account of the scenic spot.”“What impresses you most about Canada’s tourist attractions?”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么”,更要說出“為什么”。這一方面通過設置辯證邏輯的問題使學生在輕松的小組合作氛圍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借此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學生思維敏捷性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組競賽搶答的方式要兼顧各小組的每個學生。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表達交流,再以小組推薦的方式在班級交流發(fā)言,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的“邊緣性參與”或者成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旁觀者。
三、在疑中辯:在兩難問題中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維就是謹慎地運用推理對事物的本質做出理智判斷的能力。這種批判性思維并不是一味地否定或提出相反的意見,而是始終保持獨立而理性的思考,既不被動地全盤接受,也不武斷地反對,而是在博學的基礎上,經(jīng)過思維的審問、慎思、明辨去分析事物,最后落在實際行動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jīng)過思維才能解疑。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對兩難問題的課堂辯論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如在“Cloning”閱讀教學時,先展示一段有關克隆羊和克隆技術的視頻,在學生了解到“What is cloning?”“How cloning comes into being?”的基礎上,引導他們以小組為單元展開主題辯論:“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How do you think about cloning?”筆者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做出各自的價值判斷。有的學生從“science and nature”的角度分析利弊,有的學生從“道德兩難”中加以剖析,有的學生從“The Future Impact of Cloning Technology”加以說明。在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都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對于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判斷,學生也不武斷地加以否定,而是理性地加以分析、審視。
批判性思維作為思維品質的重要內容只有通過相應的載體才能表達出來。在教學實踐中,以主題辯論的方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親歷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綜合、處理的過程,形成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并通過交流、展示、辯論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告別定式:在頭腦風暴中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這種靈活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思維起點靈活,即能從不同角度、方向看問題,并能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二是思維過程靈活,即能從分析到綜合、全面地理解問題;三是概括—遷移能力強,能靈活地調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思維的靈活性反映了智力的遷移水平,靈活性強的人,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能較全面地分析、解決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腦筋急轉彎、智力大沖浪等多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教學中,筆者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促進學生新、舊知識的正向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例如,在“Healthy eating”的教學中,筆者根據(jù)內容主題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頭腦風暴:
1.What a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do you know about?
2.Do you know that the food you eat helps you grow in different ways?
3.Do you know the content of these foods?
4.Do you know what nutrients and energy the body needs every day?
在頭腦風暴中,每個學生都可以闡明自己的見解、融入別人的見解、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不尋求統(tǒng)一的結論或意見,而是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發(fā)言。在發(fā)言中,有的學生提出了當前的“轉基因食品”,有的學生提到了“礦物油風波”,也有的學生提到了“太空食品”……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發(fā),課堂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熱度”。通過指導和鍛煉,學生不但學會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還克服了思維定式,促成了知識的合理遷移,達到了“舉一反三”“運用自如”的效果。
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其實是可以“看見”的。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將思維的過程“畫”出來,如讓學生先針對某一主題畫出思維導圖,以思維導圖為載體進行頭腦風暴,并通過頭腦風暴不斷延伸思維導圖,從而使思維的“觸角”不斷向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