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俊
【摘要】為通過政治教學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本文將展開相關研究,主要從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學生認知、學生理想三個方面提出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路與策略。采用文中策略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高中政治教學的質(zhì)量。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學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引言
高中學生即將步入大學,而大學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關系緊密,說明高中學生應當開始對自身社會活動進行思考,理應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但現(xiàn)實情況中很多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薄弱,思維還未來得及轉變,這對學生未來發(fā)展不利,因此在高中階段就要著重對學生社會責任感進行培養(yǎng),這是政治教學的責任,故如何有效對學生社會責任感進行培養(yǎng)是一項值得思考的問題,有必要展開相關研究。
1.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錯誤的學習方式往往會導致學生的認知淺薄,或者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這樣是很難取得良好學習成果的,也說明教學存在質(zhì)量問題,這一思路在高中政治教學中也不例外,即假設學生在政治教學中會積極思考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就說明學生能逐漸形成社會責任感,但學生是否會積極思考,取決于自身能動性與主動性的強弱,而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對學生能動性與主動性有直接影響,有可能導致學生不會積極思考,但也有可能使得學生積極思考,這一點取決于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好壞[1]。
針對這一點,現(xiàn)代高中政治教學應當重點關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建議教師采用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諸如引導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予以學生充足的能動性空間,使得學生可以積極思考,同時引導教學模式下教師將作為引導者展開工作,故教師需要采用引導教學方法,教學中通過提問等方式向學生傳遞思路,激發(fā)學生主動性,促使學生思考,例如教師講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獲得抗戰(zhàn)勝利”等類似問題,這種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逐漸得出“是因為人民堅決擁護共產(chǎn)黨理念”的結論,這個結論會使得學生聯(lián)想到自身,認識到只有自身也堅決擁護共產(chǎn)黨理念,國家才會繼續(xù)向前,故自身有責任投身到社會環(huán)境中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2.學生認知
學生對自身與社會關系的認知決定了其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即如果學生對自身與社會關系的認知不夠清晰,則學生對這層關系的概念模糊,無法感受到其中沉重的責任,更不會責任放在自己身上,反之學生認知概念清晰,學生就會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根據(jù)這一思路,高中政治教學理應著重對學生認知進行培養(yǎng),只有讓學生清楚的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系,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
為實現(xiàn)目的,高中政治教師可以采用兩種策略展開教育工作:第一,教師可以在教育工作之前,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社會情景,隨后在教學中提出情景,讓學生成為情景中的角色進行思考,這樣能讓學生清楚的感受到自身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諸如某教師就提出了“假設你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而這個國家的人都自私自利,不關注國家理應,請問這個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會如何發(fā)展?”的情景問題,促使學生代入其中,意識到國家的每個人都應當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否則不僅國家社會環(huán)境不能朝前發(fā)展,社會內(nèi)的人也會受到影響,說明學生對自身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清晰的認知;第二,教師可以多與學生進行交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生活,再從學生生活中挖掘教學元素,向學生介紹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2]。
3.學生理想
高中階段學生要開始建立個人理想,而教師可以參與理想建立過程,同步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即學生在建立個人理想的過程中主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何要建立這個理想”,在學生個人角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為了謀得更好的發(fā)展,或者是發(fā)揮自身特長,而教師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懂得更深層的理想價值,促使學生意識到個人理想更多的是為了發(fā)揮個人價值去推動社會發(fā)展,這樣的個人理想才更有價值。
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教師同樣有必要多余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個人理想意愿,并且在交流中給學生提供指導幫助,諸如告訴學生,教師在建立個人理想時的一些思考,類似于“我大約在高一的時候就立志當教師,因為教師是蠟燭,能夠點燃自己,照亮別人,這樣能夠讓更多的人走向社會,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所以我當時認為教師是偉大的,而我想要成為這樣的人”,通過這種言論,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路,促使學生在建立個人理想的思考中代入社會責任,逐漸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3]。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交流不建議在課堂中展開,因為學生在課堂中一般不會展露真實的自我,所以教師應當注重自身與學生在生活中的交流,真正地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以保障教育有效性。
4.結語
綜上,高中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但責任感的養(yǎng)成更多的依靠后天教學,因此高中政治教學要重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yǎng)成,教師有必要從三個角度著手,采用對應策略進行培養(yǎng),過程中要與學生積極交流,并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能動性空間,激發(fā)學生主動性,這是實現(xiàn)目的的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付維青.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J].學周刊:中旬,2014(17):35.
[2]李杰成.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分析[J].中外交流,2019,026(043):145.
[3]黃滿秀.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路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