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
【摘? ? 要】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現有教材的文化內涵,在課內、課外進行文化滲透,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把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嶄新的獨立的內容作為英語教學的重點,進一步凸顯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本文論述了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和重要性,闡述了在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方法和原則。
【關鍵詞】高中英語? 課程標準?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161
近年來,各種版本的高中英語新教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越來越重視文化背景的教學。新教材的編寫者充分考慮了英語文化因素,其語言材料、教學內容、課后練習等均大量涉及英語文化知識。通過英語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會英語,培養(yǎng)他們的國際視野,還有助于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本國文化。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文化感受能力。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意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huán)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各種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說話方式和表達習慣方面,自然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人們在交流中就要先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才能避免誤會,達到交流的目的。
二、高中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的原則
(一)時代性原則
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具有時代性,即既要反映語言的發(fā)展,又要滿足時代發(fā)展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既要反映當代青少年的生活精神面貌,又要使教材緊密聯系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和學生的生活經驗。
(二)實用性原則
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教師要特別強調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有更為直觀和立體的感受。同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各種語言場景,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和探究等方式,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循序漸進原則
根據認知規(guī)律,學生的語言能力是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現行教材正是根據這一規(guī)律,以螺旋式循環(huán)的方式編寫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中不同的語言功能,在不同語境中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多元逐步滲透。
(四)發(fā)展性和拓展性原則
僅僅傳授教材中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是不夠的,不足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探究式、發(fā)現式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優(yōu)化學習方式。教學設計要有利于學生歸納、總結、舉一反三,有利于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現規(guī)律。
(五)思想性原則
高中英語教學應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應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國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涉及文化教學時,既要反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要有利于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精華,同時也應該引導學生提高鑒別能力,增強文化自信。
三、怎樣在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一)英語詞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在詞匯的教學中滲透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既是貫徹課程標準的正確教學方法,在日常的教學和學習中,教師若能不失時機地進行文化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在詞匯學習中跨越文化障礙,既能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解題應試能力,又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對不同文化異同的敏感度。
如在漢語中“紅”(red)被視為吉祥、喜慶、進步與覺悟的象征,而在英語國家, red常用作貶義,和戰(zhàn)爭、流血、恐怖聯系在一起,常常表示犯罪和憤怒等意,如:red handed(正在犯罪的);red battle(血戰(zhàn));go red(變得激進)。又如dog和“狗”:在講英語國家,人們習慣將dog與“朋友、可靠、忠誠、勇敢”等聯系在一起,如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而在漢語中,卻有“厭惡、勢利、下賤”等負面內涵的特征,所以,中文中有“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說法。
(二)英語口語訓練中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高中英語教材中每一個模塊都設置了“Speaking”環(huán)節(jié),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很大一部分教師都以應試為目的,忽略了通過口語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很多高中英語教師的眼中,英語口語訓練儼然成為一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事。為了實現交際的得體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礙及誤解,英語教師在對話教學中一定要將語言形式與用途、文化形式結合起來,自然對話教學中的語言呈現、反復操練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際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的交際方式上,更要培養(yǎng)學生深層次的交際技巧,諸如語言的場景、說話者的交際風格、交際策略、交際意向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與所學語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使學生在較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知、理解和運用語言材料。在組織課堂活動時,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背景下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并要求他們盡可能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語交際的環(huán)境正確地使用語言。教師還可以用地道、流利的英語組織課堂教學,用得體恰當的體態(tài)語(手勢、姿態(tài)、臉部表情、動作等)使學生耳濡目染異國文化,以培養(yǎng)他們使用外語時根據目的語的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輸出的自覺性。
四、結束語
總之,實現跨文化交流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生產性外語學習中,母語和目的語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對母語和目的語文化的理解互相促進,學習者的潛能得到發(fā)揮,人格向更加整合、更加完善的方向發(fā)展?!迸囵B(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目的主要是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發(fā)展他們的智力,使他們掌握跨文化交際策略,同時促進他們在學習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中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他們具有“傳承文明,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