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我國的教育正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教育部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出了要求,學校還積極開設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思想道德素質至關重要,思想道德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鼓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實踐訓練;策略分析
長期以來,對智力教育的一面重視常常忽視了道德教育,從而導致教育功能的嚴重缺乏和道德科目的邊緣化,例如缺乏專業(yè)的教師,課程資源和個別教學,道德和法治教育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教師應深入研究教科書,以建立最吸引人的課程。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和法治的主題是單調而乏味的,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通過教授知識“多元文化和多元魅力”部分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教師將信息技術巧妙地整合到了教學中,在準備課程時,將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圖像,文本和視頻資源,合理地整合這些資源,并創(chuàng)建幾分鐘的視頻,該視頻是在教室中向學生播放的,顯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從而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學習知識非常感興趣,通過講解和觀看視頻,學生可以對知識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斷加深,并且學生不會覺得學習知識很無聊,而是充滿興趣,因此可以在教學中推廣這種教學方法。簡而言之,在創(chuàng)建輕松,愉快和生動的學生場景時,小學的道德和法治教師應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方法,以使學生感到學習知識不是無聊的,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鼓勵創(chuàng)建有效的課堂。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現(xiàn)代教育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實質是教學生要人性化,為了促進素質教育,教師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只想與自己信任的人交流和互動,不愿意對他們不了解或不信任的人敞開心扉,因此,只有尊重學生的主導地位,充分評價和關愛學生,教師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師德建設和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課堂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
新的課程改革提出了“使教育重返生活”的概念,教師需要勇于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書本和教師”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生活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隨著生活的進步,真正實現(xiàn)知識,思想和行為的統(tǒng)一,并了解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反思和自我發(fā)展。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起點,使學生可以直接面對生活中的道德困惑,解決道德問題,體驗道德生活并重返現(xiàn)實生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的重點,創(chuàng)造與學生喜歡看到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一是確定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將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歷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并在教學中加以利用;二是創(chuàng)造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環(huán)境,豐富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第三,積極開發(fā)和利用生活資源,使學生能夠體驗社交生活,積累生活經驗。
四、為德育創(chuàng)造開放態(tài)勢
教師應為德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為德育創(chuàng)造開放的環(huán)境,為教學提供良好的開端。教師要事先做好足夠的教學準備,首先要充分探索教學主題,然后創(chuàng)建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場景,以使學生在思考和認知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并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有效吸收。教師還可以結合上下文內容來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使學生可以表達他們的各種想法和觀點,從而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產生良好的教育影響。例如,通過講授“每個人都行”的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在課程開始之初,教師給做功課的學生一些小禮物,但是,有些學生可能太激動了,無法排隊領禮物,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例如耳語,排隊跳動等,這種不當行為會引起其他學生的煩惱和指責,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思考在排隊時不遵循規(guī)則的行為,以及這些不遵守規(guī)定的學生應該怎么做,這種直觀的活動形式不僅可以快速地向學生介紹學習內容,還可以巧妙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開展各種培訓活動
在教育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道德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觀察員,領導者的身份離開課堂,組織培訓活動,在校園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質。例如,首先進行“學校領導活動”,每個班級選擇行為和言語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并對學生在校園內的行為進行日常監(jiān)督,把這包括在班級評估中;其次,開設一個“學校示范站”,選擇周文明學生(班),月文明學生(班)和學期文明學生(班),并讓學生佩戴“文明學生”徽章以起到示范作用。第三,遵循“超越學校文明說服站”的經驗,在校外公共場所組織一些學生,鼓勵學生糾正人們的不良行為,并收集典型案例等,通過這些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小學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將成為重中之重,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小學道德和法治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不斷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使學生在學習道德的過程中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鄧丹丹. 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礎教育發(fā)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2]馮麗君.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法治教育”[J].教師,2020(21):93-94.
天津市津南區(qū)前辛莊聯(lián)合小學 張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