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良
摘? 要:心理需求是影響個體行為變化的關鍵因素,改善閱讀是閱讀推廣服務的重要命題,心理學視角下的閱讀研究能夠有效地回答用戶閱讀行為產生和變化的深層邏輯。本文將心理需求與閱讀推廣相結合,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描述了經典閱讀推廣活動中的關鍵心理需求:圖式、審美與參與,三者分別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回答了閱讀推廣有效性的問題;同時提出滿足心理需求是提升閱讀推廣服務深度的重要手段,分析高校讀者的閱讀心理與行為,是改善高校閱讀推廣服務質量、提高讀者閱讀品質、改善閱讀行為,最終形成讀者閱讀自覺的關鍵。
關鍵詞:閱讀推廣;心理需求;心理學;高校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131-03
閱讀是一個從書面語言獲得信息的心理過程,也是一種需要付諸意志努力的行為選擇。閱讀推廣的目的在于塑造與改變個體的閱讀行為,它通過采取一些干預閱讀的措施影響讀者閱讀決策,從而達到改善閱讀的目的[1]。在解釋閱讀行為的形成與改變時,需求理論是重要的心理學視角。心理需求是個體行為的重要驅動力,人類的行為指向受到心理基本需求及其滿足程度的制約[2],通過挖掘個體的關鍵心理需求及其滿足程度,能夠探討行為的產生機制[3]。在解釋閱讀行為時,心理需求理論應用廣泛,如基于使用和滿足視角的用戶信息行為研究[4]、心理健康需求視角下的閱讀療愈[5]、科技期刊讀者的心理需求[6]、移動閱讀用戶的心理需求等[7]。用戶需求也是閱讀推廣研究重要的基礎變量,它能夠有效提升其深度和專業(yè)性[8],滿足用戶需求更是閱讀推廣活動重要的創(chuàng)新和出發(fā)點。但在以往研究中,由于需求理論觀點繁多以及碎片化的特點,多數研究只是籠統(tǒng)地用心理需求囊括了讀者豐富而具體的心理活動,沒有對具體心理需求進行分析解釋,不能回答心理需求的滿足如何影響讀者閱讀行為的變化,而這是閱讀推廣有效性的核心問題。本文以閱讀推廣服務中具有代表性的專題書架活動為例,選取優(yōu)秀策展案例,分析其在主題設計、形式創(chuàng)意、推廣方式等方面的用戶心理需求滿足,分析哪些具體的心理需求影響了讀者閱讀行為的變化,以期為更好地開展閱讀推廣服務提供理論探索。
一、圖式:以清華大學圖書館 “專題書架” 服務用戶為例
專題書架是閱讀推廣服務中的常規(guī)性活動,一般是根據當前社會熱點、國際國內政治形勢、讀者普遍關注的問題,重大突發(fā)事件等為主題,在圖書館顯著位置或特定區(qū)域專門設置的書架。作為書展活動的變式,專題書架是設立在傳統(tǒng)書架之外的特色書架,它是一種單項展示型的閱讀推廣形式[9],具有主題鮮明、規(guī)律性強、讀者參與度高等特點,是較為有效的閱讀推廣形式。
清華大學圖書館“專題書架”服務,曾被評為2014高校閱讀推廣活動優(yōu)秀案例一等獎,自2013年4月推出以來,目前為止共舉辦41期。其組織形式以重點圖書導讀、實體化書架展示和館藏目錄瀏覽相結合[10],在策展過程中,圖書館結合社會熱點和清華元素,設計不同的主題吸引讀者,每期選擇重點圖書設計專題海報,提供所有館藏專題目錄供讀者現場瀏覽和網絡下載,并在館內固定區(qū)域設立專題書架。
專題書架圍繞某一主題深度挖掘,提供豐富的閱讀內容。如第四期以諾貝爾文學獎為主題的“繆斯的歌聲里”,共展出圖書193種,推出后第一年,網頁點擊量就接近2500次,在線閱讀較高的如《逐愛的女人》《瑪莎·奎斯特》《純真博物館》,閱讀量均在200次以上;第六期以跑步為主題的“跑進春天里”,共展出圖書115種,網頁點擊量2400次左右,閱讀量最高的《施瓦辛格健身全書》高達417次,流通效率遠遠高于普通圖書。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老師介紹,這些圖書的線下館藏借閱量,也有大幅提升,在書展結束后,圖書重回閱覽室,借閱量依舊沒有下降[11]。除此之外,其余各類主題扎實的內容挖掘、深刻的閱讀關懷以及豐富的審美情趣,產生了良好的閱讀推廣效果。
作為閱讀推廣精品案例,對大學生讀者心理需求的準確把握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诙嘀黝}深入的閱讀推薦,是以圖式為核心的讀者認知需求的充分滿足。圖式是指知識組織的單元,它能夠用來描述和解釋個體的經驗網絡[12],在識別新信息時,圖式作為一種模糊但高效的認知結構,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掌握信息,并為下一次的信息處理提供框架。
在閱讀過程中,某一主題的概括性推薦,能夠幫助讀者建立相關知識領域的概念網絡。如“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吧”主題中,通過概覽書目信息,讀者可以對創(chuàng)業(yè)相關知識迅速建立錨定:創(chuàng)業(yè)有哪些熱門主題、哪些行業(yè)創(chuàng)業(yè)知識豐富、哪些素質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經常被提及、誰是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學習的榜樣?對于相關主題求知、好奇、探索的欲望和興趣,就是讀者的認知需求,而通過梳理和挑選某一主題的代表性著作,以此作為知識線索,能夠和讀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獲得相關領域的錨定坐標,繼而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二、審美:以清華大學圖書館 “專題書架” 服務用戶為例
審美需求是主體對客觀事物進行品鑒后想要達到的滿足感,它是一種內在感受[13]。基于閱讀的審美滿足有不同于一般審美需求的特點,在內體現為以想象為中介的思維投射,向外表現在理解世界屬性時的方法和手段。清華大學圖書館專題書架因其豐富多元的審美體驗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一)美感
美感是一種情感體驗,具有情緒感染力,專題書架極富美感的導語設計展現了這種高級的審美情趣,以清華大學第四期“繆斯的歌聲里”的部分導語為例:“文學是人類情感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文學是人類歷史最形象的詮釋,閱讀大部頭的文學作品可能并不像閱讀教科書那么有邏輯或循序漸進,也不會像閱讀一些消遣讀本那么隨意或自由,甚至有時是枯燥的、無趣的、堅硬的。但文學就像是燈,就像是路,在持之以恒地閱讀之后,文學為人們打開了一扇窗,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边@些具有文學美感的閱讀體驗凝結了閱讀推廣者的才情和靈感,能夠積極調動讀者閱讀情緒,激發(fā)閱讀興趣,產生繼續(xù)閱讀的好奇心與新奇感。
(二)文化代表性
文化代表性是指與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表現其特色而產生的某些特定文化含義[14]。清華大學在書展中展現出了豐富的清華元素,如第一期“清華人與清華大學”“這里是清華”“家在清華”等,這些具有學校特色的主題設計非常有文化感染力,能夠很好地促進閱讀氛圍,是讀者高級文化審美需求的重要滿足。
三、參與:以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 “主題書展” 服務用戶為例
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于2014年2月起在館內開辟實體主題書展角。其主要創(chuàng)意在于吸納多元化的策展對象,系列書展的策劃囊括了館長、館員、學院、教師、學生等一系列讀者群體,如館長親自策展的主題“春天里,想起了江南”,館員策劃的“萬水千山,高枕游臥”,地球科學學部與地理科學學院共同策劃的“走進地球科學”,學校講師策劃的“記住鄉(xiāng)愁”……而廣泛的推廣與廣大的參與者使得主題書展內容非常飽滿,平均每年有15個書展主題,已經形成了非常有影響力的品牌效應。參與是指個體與客體和環(huán)境在互動、合作中產生的一種綜合狀態(tài)。能夠使個體更加方便和充分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這種雙向互動行為可以增強個體的情感與工具承諾[15]。閱讀行為具有典型的“雙向性”,個體在從符號中獲得心理意義的同時,自身也發(fā)生著永久性的改變[16]。讀者參與閱讀推廣服務,是一種基于行為過程導向的閱讀行為塑造[17]。其基本假設將讀者作為行為變化的主體,通過自己進行閱讀選擇和獲取、閱讀反饋和理解,滿足參與需求,從而持續(xù)性地改變讀者閱讀行為特征。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專題書架充分利用了讀者參與行為,這種用戶中心模式的重要探索,是在閱讀推廣實踐層面做出的有益創(chuàng)新。
四、結語
大學生認知發(fā)展已趨于成熟,閱讀行為不再以認知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多種類別書籍聚焦專題的不同視野,極大地豐富了讀者的閱讀范圍與閱讀深度,基于話題的書目推介既是對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也是對內容的二次創(chuàng)作,這使得專題書架不再是資源的簡單堆砌,有了閱讀之上的思考空間和與讀者對話的思想碰撞。本文以心理學視角分析整合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中的用戶心理需求,總結出了以圖式、審美、參與為主要需求的閱讀行為影響因素,可以為推廣閱讀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 范并思. 閱讀推廣的服務自覺[J]. 圖書與情報,2016(06):72-76.
[2] 鄧林園,方曉義,萬晶晶,等. 大學生心理需求及其滿足與網絡成癮的關系[J]. 心理科學,2012(01):123-128.
[3] Ryan,R. M.,et a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4] Parker,B.J.,Plank,R.E..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et as a new Information Source[J]. Latin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2000,18(02):43-49.
[5] 葉丹. 公共圖書館閱讀療愈創(chuàng)新服務研究[J]. 圖書館建設,2017(07).
[6] 亓國,張宜軍,馬迎杰,等. 讀者對科技期刊傳播的心理需求及啟示[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01):23-26.
[7] 唐蓊,余永海. 移動閱讀手機應用的用戶心理及需求特征變化分析[J]. 大眾文藝,2017(01):273.
[8] 楊新涯,尹偉宏,王瑩. 論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轉型[J]. 圖書情報工作,2020,64(17):58-63.
[9] 張懷濤. 閱讀推廣方式的維度觀察[J]. 大學圖書館學報,2015,33(06):59-65.
[10] 吳錦輝. 2014年高校閱讀推廣活動優(yōu)秀案例分析與啟示[J]. 圖書情報工作,2015(10):79-85.
[11] 秦疏影,吳雪芝,關靜霞. 全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精細化嘗試[J]. 情報工程,2015,1(01):103-111.
[12] 鄭晶. 圖式激活理論視域下外語閱讀策略探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15(01):67-72.
[13] 凌石德. 論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J]. 湖北社會科學,2014(10):161-165.
[14] 張曉陽,陸欣怡. 圖書館文創(chuàng)產品應用于閱讀推廣的研究[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04):6-9.
[15] 白璐,蔣瑩. 員工參與感與組織承諾關系的實證研究[J]. 改革與開放,2016(18):79-81.
[16] 瑪麗安娜·沃爾夫. 普魯斯特與烏賊:閱讀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7] 寧璐嘉,李桂華. 當代閱讀行為研究:研究導向與概念構成[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17(04):3-12.
(薦稿人:牟成娟,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副教授,副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