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傳鳳
我校正打造五一“問學”課堂。而在“問學”課堂中,我認為“一個貫穿的主要問題”的設計相當重要。在教學時如何設計問題?設置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只有設計一個有效的問題時,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為一線教師如何設計有效問題,這應該是教師備課的重點。在課堂上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在教學中設置一題多解的問題,重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教學時教師應把課堂交給學生,給學生留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一題多解。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認識時,教師在出示如下問題時,教師應該問,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你有幾種方法、你是如何解決的?
如圖1,AB∥CD,試問∠A、∠C、∠APC有什么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在教學中,設置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于是,學生就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通過作不同的輔助線的方法共探討出五種方法,這五種方法利用了平行線的性質、三角行的內角和、五邊行的內角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質。本題的設置使問題解決的方法多樣性,思維新穎,有創(chuàng)造性,使沒有生機的課堂變的鮮活生動起來,孩子們踴躍上臺展示他們的方法,這種鼓勵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同時,使他們更加熱愛學習。
2.設置一題多變的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
設置一題多變的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這種問題的設置,教會了孩子如何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孩子的思維也靈活起來。例如,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已知:如圖,∠EAC是△ABC的外角,AD平分∠EAC,AD∥BC.求證:AB=AC.
思考:(1)上圖中,如果AB=AC,AD∥BC,那么AD平分∠EAC嗎?試證明你的結論.
(2)上圖中,如果AB=AC,AD平分∠EAC,那么AD∥BC嗎?
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幾個問題中AD平分∠EAC,AD∥BC,AB=AC從中任意取兩個作為條件,余下的作為結論都可以成立。通過問題的設置。使學生明白了在做題時條件和結論互換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題,既教會了孩子如何創(chuàng)造性思考問題,也鍛煉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找到創(chuàng)設問題的方式方法,同時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3.設置開放性問題,能整合知識結構。
在教學時,適時地創(chuàng)設開放性問題,不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知識更系統(tǒng),掌握起來更簡單。例如已知A、B兩地相距180km,甲乙兩輛汽車分別從A,B兩地而行,已知汽車甲行駛的速度為100km/h,乙行駛的速度為80km/h.
請你根據(jù)以上信息,提出一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的問題,并寫出解答過程.
由于問題的開放性,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水平能提出各種問題并解決。
學生:1.如果相向而行,用多長時間兩車相遇?
2.如果相向而行,用多長時間兩車相距200km.
3.如果同向而行乙在甲的前面,用多長時間兩車相距20km/h.
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使學生對行程類問題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通過畫圖直觀地找到數(shù)量關系,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此行程類問題包含了兩車相遇和兩車追及問題,而追及問題又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又屬于追及類問題,第二種情況屬于超越問題。一個行程類開放問題的設置既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使知識得到了整合,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完善。
4.問題的設置應靈活機動,這樣設計不但能提高學生興趣也能調動積極性。
在教學中教師設置問題應靈活機動,而不應該機械沒有溫度。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本節(jié)課我們有三份套餐供大家選用,營養(yǎng)餐,特色餐,今天你選擇的什么套餐?現(xiàn)在我把套餐展示給大家,看看大家是吃的飽,還是吃的好。在同學選擇好要解決的問題后,讓學生自主去探索,這樣課堂往往會收到意外的驚喜,例如如圖Rt△ABC,∠ACB=90°如果∠A=30°,那么BC與AB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證明你的結論.
大部分孩子會把這個三角形分割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等邊三角形來解決,而要求高的同學,會想出更好的方法。如圖在原三角形的右邊構造一個全等的三角形,從而把一個直角三角形構造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孩子突破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guī)的方法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這樣使問題的解決更簡單,孩子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得到充分發(fā)揮。
在當今世界對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不同教學內容設計出適合本班學生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寬度和高度。設計的問題更應該靈活多變,設計的問題也應該以開放性問題為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創(chuàng)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