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
摘要:德育是我國現(xiàn)階段在教育領域所關注的一大課題,對于學生素質以及道德品質的發(fā)展會產(chǎn)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德育教育是一個相對較為系統(tǒng)化的教學體系,其中共包括四大要點,分別為思想品德、身體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以及文化素養(yǎng)。在現(xiàn)代教育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十分重要。而作為學生的主要引導者,教師在實施德育工作時,也需要緊跟社會變化,及時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手段,培養(yǎng)學生,使之成為能夠滿足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高中教育;德育;教育方法;
前言:高中階段的學生已逐漸由稚嫩期過渡到青春期,自身的自我意識逐漸強烈,對于教師所傳授的一些知識點,也能夠達到較高的理解狀態(tài)。所以,教師需要緊緊抓住這一機會,在高中階段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促使其養(yǎng)成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及人生觀。但是在對學生實施德育指導時,教師要注意德育并不是一門學科,不能通過考試或者畫知識點的方式對學生實施教育,而是要以多樣手段促進學生德育思想及素養(yǎng)的形成,讓學生擁有一個更加燦爛光明的未來。
11. 加強人文關懷,建立和諧關系
高中階段的學生歷經(jīng)多年的學習以及成長,自身的認知也逐漸清晰,自我意識也逐漸明顯,并且很多學生會逐漸形成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基礎,對于生活或學習中的很多東西,也會形成自己的獨特認識。在這一階段,如果教師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時,過多的對學生加以管理,或者把學生放在過于被動的位置上,那么兩者之間必定會產(chǎn)生較為緊張的關系,甚至會出現(xiàn)矛盾沖突?;谶@一前提,教師一定要立足于人文關懷,并要加強人文關懷,在這一視角上,與學生構建和諧的關系,以此為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充足助力。
首先在班級中,教師一定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僅要關注班級中的優(yōu)等生、中等生,更要關注問題學生以及后進生,能夠通過一定的指導以及關注,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對于自己的在乎,從而放下心中的芥蒂,放下對于教師的偏見,并能夠主動地接納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不能緊張也不能著急,而是要客觀的分析問題的原因,然后合理地設定教育方案、教育計劃,用自己的真心耐心接觸學生,讓學生在點滴中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促進學生進步,也可提高其道德修養(yǎng)。
其次,教師要時刻堅守寬容的教育思想。當學生出現(xiàn)進步情況,教師要及時的表揚,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也要及時分析來龍去脈,然后與之進行促膝長談。只要教師能夠付出自己的耐心、細心與寬容之心,那么必然可以為道德教育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12. 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學生品格
實踐活動可有較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形成更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些都是組成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元素,對于學生品格及品質的發(fā)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需要貫徹實踐性原則,能夠合理的引導學生展開社會實踐類活動,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中逐漸完善自己的道德認識,強化道德素養(yǎng)。
相比于傳統(tǒng)枯燥無味的理論教育來說,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豐富學生對于社會自然以及自我的認識,有效提高道德教育的整體質量。學生日常的學習環(huán)境大多為集體,所以教師完全可以以班集體為單位,帶領學生開展班級性質的活動。與此同時教師要意識到班級活動并不一定要多么的宏大,多么的完美,只要能夠對學生形成有效激發(fā),就是良好的活動[1]。
比如在課下的十幾分鐘里,教師也可多多的與學生交流探討一些話題,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多多的了解學生,從而在之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好的為其提供輔助。當學校舉辦一些活動,例如運動會、演講會、辯論會等等,教師都可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如果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優(yōu)勢,有一些特長,也需要盡全力的對其加以挖掘引導,讓學生可以散發(fā)自己的光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使之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也并不是一無是處,逐步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使之在自信心的支撐下,逐漸生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發(fā)展觀。
13. 開展主題班會,培養(yǎng)價值理念
主題班會是高中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或教育活動總結的主要形式。所以高中教師需要定期帶領學生開展主題班會,總結學生在某一階段的行為情況以及學習情況,帶領學生分析這一階段存在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以及彼此分享的過程中,有效的彌補問題。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主題班會的起始階段,教師不能開門見山直接告訴學生這場主題班會的重點是什么、主題是什么,而是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學生先彼此交流,深化學生體驗,活躍氛圍,趁熱打鐵,引入相關內容,讓學生在有效的同伴效應中,釋放自己的思想,促進整個班級的共同發(fā)展[2]。而對于班級中在某一階段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也可使之自我評判,及時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擬定下一階段的學習計劃、生活計劃,讓學生在團結互助的過程中共同成長,發(fā)揮德育教育的實效作用。
結論: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中生,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行為以及正確的三觀。教師需要以德育為出發(fā)點對學生實施巧妙指導,通過人文關懷、社會實踐以及主題班會,方方面面的滲透與德育教育有關的思想,在潛移默化的氛圍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在潤物無聲的狀態(tài)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除此之外教師要注意一定要與學生構建和諧的關系,側重鍛煉學生的品格以及價值理念,借此發(fā)揮德育教育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建良.關于高中如何推進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探討[J].華夏教師,2018(36):95.
[2]高遠.新時代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的創(chuàng)新研究[J].才智,2018(2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