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寶 張莉 張麗麗
摘要:《常微分方程》是不僅是我校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的專業(yè)基礎課,也為學校其他主干專業(yè)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為推動《常微分方程》“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開展,根據(jù)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課程的特點和特殊性,探索其中蘊含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微分方程與國家戰(zhàn)略需求、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點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尋找“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堅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思政理念,摒棄蒼白無力的宣講,對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實踐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從而為理工科其他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常微分方程;課程思政;課程教學
1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這些重要的論述為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為如何立足學科特色發(fā)揮專業(yè)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和立足點。數(shù)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為人類打開了探尋自然規(guī)律、認識客觀世界的大門,它是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礎。作為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基礎課程——《常微分方程》[1],是整個數(shù)學專業(yè)應用型最強的課程。
由于其較強的應用性,對此門課程的教學進行課程思政就應該與工程實踐、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專業(yè)相結合,不做蒼白無力的教條宣講,而是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的理論、例題和實踐中,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2課程思政的資源整理
為了在學時一定的條件下,保證正常教學任務完成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課程思政,有必要對課程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處理。
2.1 利用超星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建設線上課程。經(jīng)過一年的建設,基本完成課程的相關內容線上化,其中包括:課程ppt、知識點微視頻、課后學生自測題、課后作業(yè)題、試卷庫、題庫以及延伸閱讀資料等。
2.2 完成課程思政例題、案例整理收集,并計劃在以后的教學周期中不斷豐富更新。
2.3 完成相關教學軟件的使用培訓。
3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元素
本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思政理念。在一整個教學周期中的實踐,我們挖掘了以下的課程思政元素,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延伸到相類似的理工課程教學中。
3.1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其理論在微分方程知識體系中都有所體現(xiàn)和運用。如經(jīng)典的彈簧-質量-阻尼振動模型中,阻尼和回復力他們之間的博弈,體現(xiàn)了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整個常微分體系的構建過程都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例如早在 400多年以前,發(fā)現(xiàn)海王星的年輕學者勒維列本著實事求是的觀點,利用常微分方程算出行星軌道,并最后在望遠鏡下找到海王星[2]。事實上,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過程,在認識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實踐與認識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認識、豐富認識和發(fā)展認識;同時,要學會把已掌握的知識運用并指導于實踐,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理論去指導實踐。
3.2與常微分方程相關的國家戰(zhàn)略需求
微分方程在整個人類科學技術進步和工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教師在教授課程時應緊跟科技前沿[3],將中國在相關領域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與課程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和知識點相結合。我們在教學中還結合了學校的強勢專業(yè),在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自信和學校自信。
3.3愛國主義教育元素
在各個專業(yè)、各個領域都有中國科學家、藝術家和中國巨匠的身影,通過講述他們的愛國故事,奉獻精神,引領學生樹立正確三觀[4]。比如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隱姓埋名近三十年。還有錢三強、錢學森、李四光、華羅庚、周培源、黃大年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歷史不會忘記,也不能忘記。
4課程思政建設成果
在一年的課程思政建設周期內,課題組成員精誠合作,較為出色的完成了相應指標:
4.1教學大綱(1份)
4.2課件(28+10個)
4.3微課視頻(1個)
4.4典型案例(10個)
4.5課程考核標準(1分)
4.6動態(tài)演示程序(20個)
4.7作業(yè)及答案(5套)
4.8教案(1套)
4.9線上課程(1門),含全部課件、試題庫、試卷庫、知識點視頻、延伸閱讀、知識點測驗
4.10小組討論課(1次)
總之,在整個教學實踐中幫助樹立對數(shù)學的正確認識,增強學生的專業(yè)自信和學校自信,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今后的教學周期中還要不斷加強和改進課程思政與教學的融合促進。
參考文獻
[1]王高雄,周之銘,朱思銘,王壽松.《常微分方程》第四版[B],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郭紅鋒.海王星是誰發(fā)現(xiàn)的?[J].軍事文摘,2020(14):48-51.
[3]胡光,張開龍,胡偉偉.科技前沿在《高分子材料學》課程教學上的應用[J].廣東化工,2020,47(23):171-174.
[4]唐文鳳.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開展愛國主義共情共鳴教學的探索[J].公關世界,2021(0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