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業(yè)
摘要:幼兒一般指的是 1 周歲至 6 周歲的兒童,或可理解為進入小學學習前的孩子。他們往往學習的基本品質和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家長或監(jiān)護人一步步地加以引導和培養(yǎng)。親子閱讀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但現(xiàn)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誤區(qū),經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價值認知錯誤、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不足、方式方法策略不當?shù)取?/p>
關鍵詞:親子閱讀;幼兒;共讀和共賞
親子閱讀是在適合的地點、溫馨和諧的氛圍之下,家長或監(jiān)護人通過利用繪圖本、圖畫書和故事書等資料,與幼兒一起賞讀、給幼兒講解、與幼兒討論交流,促使其習得和增強閱讀能力、獲得一定情感體驗的活動過程。
這里的幼兒,指的是1 周歲至6 周歲的兒童。當他們呱呱落地, 其面對的第一個人就是家長或監(jiān)護人,家長的言行舉止會深刻影響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
而且,隨著社會經濟、家庭收入條件的日趨改善,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親子閱讀對孩子早期發(fā)展、成長,乃至終身發(fā)展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
然則,在具體如何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家長們會普遍存在困惑與誤區(qū)。
一、親子閱讀活動價值高低認識不足
很多家長在被問及“什么是親子閱讀”時,絕大部分家長會視之為“知識性的學習”,如識字、寫字、計算和寫作等,而忽視了愛好特長興趣的培養(yǎng),帶有較大的主觀性和盲目性。
一般意義上,家長通常會如此操作:以識字為例,首先通過一定渠道購置一本適合的書本,家長與孩子在家庭中找一處適合閱讀的場所,肩并肩地緊挨著坐,家長按照書中的文字順序依次向孩子介紹該字的讀法、寫法及意義。教完之后,或是直接結束親子教育活動,或是引導孩子自己看、讀和寫。最后,再安排一次考核測試,檢測識字量,如果孩子表現(xiàn)好,予以表揚,表現(xiàn)差, 則予以批評和懲罰。
這一操作過程,初看起來不存在問題,但過于功利化,在孩童的啟蒙教育階段并不適用。環(huán)視當前社會,處處充斥著功利和投機色彩,這給家長在引導孩子做啟蒙教育時創(chuàng)造了分辨難度, 無法正確厘清親子教育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
在“功利和投機主義思想”驅動下,家長往往會依據(jù)可考核的定量指標來檢驗孩子的學習效果,帶來的遺毒恰恰是待未來入學后,隨著學習壓力、難度的日漸增大,學習的積極性和態(tài)度會逐漸下滑,出現(xiàn)厭學行為,甚至是逃學行為。
二、親子閱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不夠
書,被人們稱為智慧之門的“金鑰匙”,社會進步的“推進器”。據(jù)統(tǒng)計,2020 年中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 4.70 本,高于2019 年的 4.65 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 3.29 本,高于 2019 年的本。從數(shù)據(jù)而言,可喜可賀的是,我國國民的閱讀量逐年上升, 國民的素養(yǎng)日漸提高。
每位國民書籍擁有量的提高,也必然會對改善家庭閱讀環(huán)境有進一步的要求,但就當前來看,家中已經為孩子開辟一獨立空間,作為其單獨存放、閱讀圖書之用的并不多,更多的是雜亂無章, 允許孩子將圖書隨便亂放,孩子做作業(yè)的地點可能是餐桌、地上,或是廚房。
孩子的閱讀環(huán)境本應是安靜、獨立的,而現(xiàn)實生活卻并非如此,像現(xiàn)在的手機、電腦猶如水果零食一般,家家必備,人人不離, 于是就出現(xiàn)了家長、孩子與手機(電子產品)的三角關系問題。
現(xiàn)象一,孩子在獨立閱讀,家長在一邊玩手機;現(xiàn)象二,孩子在獨立閱讀,家長玩手機并外放音量;現(xiàn)象三,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但家長同時玩著手機。
以上現(xiàn)象都可能會在家長實施親子閱讀時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上影響親子閱讀的質量。
三、親子閱讀方式、方法和策略不當
親子閱讀這一名詞本身就包含了該活動實施的對象,即為家長和孩子。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在實施的方式方法乃至實施策略方面存在很大的誤區(qū)。
親子閱讀的方式有“共讀”和“陪讀”之分,前者在情感動作方面較后者投入更多,取得的效果也更好。起初,或受內心高期望值的影響,家長前幾次會十分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過程之中,又或是學習內容簡單的緣故,一般取得的學習效果會很好, 家長和孩子的學后體驗感也會非常好。
但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難度越來越大,家長可能會延長學習時間, 比如原本一次學習 20 分鐘,現(xiàn)在改為 30 分鐘甚至更久,也可能會加強考核力度,變興趣學習為純粹的知識性學習,超過了幼兒的接受度,雙方的參與熱情就會日漸降低,疲憊感增強,學習效果越來越差,最終出現(xiàn)幼兒不耐煩、不配合,家長苦惱、失去耐心的現(xiàn)象。
歸根到底,還是未處理好學習內容、要求、時間、考核方式之間的關系。就閱讀細節(jié)看,不少家長會視“閱讀”為“陪讀”, 此處的“閱讀”為“一起讀”之意,好比早讀課時,語文老師引領大家齊聲朗讀課文。
問題是,家長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教育能力差異巨大,也并非受過專業(yè)的教育培訓,能夠指導孩子照著資料閱讀一番已然不錯,可惜的是,他們很少能夠引領孩子共賞資料,找出其中的重難點,品出其中蘊含的情感和道理,與孩子產生共鳴,使他們“只知表不知理”。
更有可能的是,在賞讀時,孩子會提出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可能會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用他們能懂的方式和語言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 張寧 . 幼兒家庭親子教育指導策略 [J]. 文學教育,2016(02):78-79
[2] 張燁琳. 論親子閱讀中存在的誤區(qū)及指導策略[J]. 全文版: 教育科學,2016(004):305-306.
(浙江省寧波市五鄉(xiāng)中學,浙江 寧波 3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