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鵑
摘? 要:目的? 探討顱腦損傷老年病患經氣管切開術治療后配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抽選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棗莊市薛城區(qū)人民醫(yī)院行接受氣管切開術治療的95例顱腦損傷老年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對照組47例采取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48例采取綜合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fā)癥的概率,評估各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腦損傷老年患者接受氣管切開術治療后配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減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并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護理
顱腦損傷屬于臨床神經外科常見病之一,多因直接外力或間接外力作用所致,對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產生損害。目前,臨床多通過氣管切開術輔助治療,幫助患者保持呼吸道暢通,但對于老年患者來講,因體質較差,身體免疫機能薄弱,術后患者容易出現感染等并發(fā)癥,影響治療及預后質量[1]。因此需配合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康復。綜合護理是近幾年臨床常用護理模式之一,其對護理措施予以細化與改進,保證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服務。本文以85例顱腦損傷老年病患為研究對象,簡述綜合護理的方法與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棗莊市薛城區(qū)人民醫(yī)院行接受氣管切開術治療的95例顱腦損傷老年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分組,對照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范圍61~86歲,平均年齡(74.81±1.47)歲。觀察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范圍60~88歲,平均年齡(74.94±1.59)歲。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均超過60歲;均同意參與并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抵觸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氣管切開手術治療。
對照組術后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對癥處理等。
觀察組術后予以綜合護理,具體為:(1)病情監(jiān)測。在手術開始前對患者顱腦損傷程度進行準確評估,需結合影像、血檢、尿檢、常規(guī)檢查等多項結果開展。單獨評估患者的呼吸功能,要求護理人員采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樣本,轉送至病理科室實施細菌培養(yǎng),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呼吸道或肺部感染癥狀。(2)制訂護理方案。在手術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后續(xù)護理方案,要求護理計劃擬定后與患者家屬溝通,在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方可實施。同時,在手術結束后檢查患者各項生理指標,并與手術前進行對比,根據變化情況對護理方案細節(jié)進行修改,以確保其滿足術后恢復需求。(3)術后呼吸道護理。在手術結束后應定時對患者口腔進行檢查,確認口腔、上呼吸道內是否存在過多分泌物,并使用無菌一次性棉簽進行清理。如患者存在呼吸功能障礙或合并氣道感染,則發(fā)生痰液阻塞的概率增加,需使用吸痰管配合化痰藥物霧化吸入干預。吸痰管置管過程中要注意動作輕柔,上呼吸道可直接插入,但在達到支氣管分支處時,應采用向上旋轉的方式將吸痰管送入支氣管內。吸痰過程中需時刻關注患者血氧飽和度指標變化,當數據下降超過5%時必須停止操作,通過增加氧氣濃度的方式調節(jié),但穩(wěn)定后方可繼續(xù)吸痰。(4)氣管濕化護理。為預防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應采取持續(xù)性氣管內霧化吸入治療方式,以確保氣道內保持足夠的濕潤。如吸痰操作時獲得的痰液內含有瘀血或血絲,則需在霧化制劑中添加地塞米松、慶大霉素等藥物;如痰液中含有膿液,則需選擇慶大霉素、糜蛋白酶聯(lián)合霧化吸入治療方式。(5)拔管護理。在確認患者可拔管時,需先將原硅塑材質套管更換為金屬套管,以避免直徑過大的硅塑套管直接拔除造成氣道梗阻或痙攣。且拔管過程中需將床頭角度適當抬高,確保氣道的通暢性。氣管拔出后需清洗切開部位和周圍皮膚,并叮囑患者后續(xù)恢復階段不要大聲說話,也需盡量控制頸部活動,以免影響切口的恢復速度。(6)血壓控制護理。護理人員需在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的血壓、心率等指標實施監(jiān)測和調控,使其穩(wěn)定在可控范圍內。如發(fā)生傷口處大量滲血的情況,需使用浸泡在凡士林溶液中的紗布進行填塞,并配合壓迫包扎包括紗布。同時禁止為患者提供降壓類藥物干預,以確保其血液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下。(7)體位護理。手術結束后應定時幫助患者調整體位,根據其身體狀態(tài)選擇側臥位幅度,要求盡量減輕對胸腔的壓迫。在平臥位修養(yǎng)時需適當抬高床頭角度,以降低重力對肺部和胸腔內其他組織的影響。體位護理過程中需始終保持其呼吸道暢通,應先對氣道插管予以充分固定,且變更體位后需再次檢查是否存在擠壓、扭轉等情況。更換體位后需對前一階段受壓迫皮膚給予按揉,必要時可擦拭爽身粉等,以減輕皮膚與床面產生的摩擦。(8)切口護理。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切口周圍皮膚變化的觀察,并在每次巡房時記錄皮膚變化情況,包括皮膚顏色、溫度、敷料滲出情況等。一旦發(fā)現切口和周圍皮膚出現紅腫、溫度升高、觸痛感等情況,則可考慮為局部感染,若此時記錄敷料滲液量也顯著增加,則需立即通知主治醫(yī)生,快速對敷料進行更換,并給予切口皮膚清潔,按照醫(yī)囑注射抗菌類藥物。
1.4? 觀察指標
觀察且記錄各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fā)癥情況,統(tǒng)計總發(fā)生率。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予以評估,總分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顱腦損傷屬于較為嚴重的損傷類型,實際護理操作時必須注意整體性,應在手術開始前即對患者各項生理指標進行檢查,并制訂相應的護理方案。待患者顱腦手術完成后,應再次檢查,根據手術前后指標的對比評估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依據實際情況對護理方案細節(jié)給予相應的調整,使其更加滿足于術后患者的恢復需求[2-3]。針對呼吸道開展護理時需定時對口腔進行檢查,對過多的分泌物可使用無菌棉簽清理,降低病菌滋生概率,也可避免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并誘發(fā)感染的情況[4]。同時需為患者提供持續(xù)性霧化吸入治療,通過霧化制劑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濕潤程度,也可進一步軟化痰液,使其可以順利排出,制劑包括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等,也可發(fā)揮抗炎抗感染的效果。排痰時需借助吸痰管人工排出,插管時要注意動作輕柔,且當血氧飽和度下降范圍超過5%時需立即停止人工吸痰,并加大通氧濃度以調整患者呼吸狀態(tài)[5]。拔管時需先行更換硅塑材質的套管,以降低拔管操作中對黏膜產生的刺激,也可縮減套管直徑。拔管后需對頸部切口給予清洗和消毒,覆蓋敷貼和包扎后叮囑患者日常交流時應降低音量,且減少頸部活動范圍,以免牽拉切口延誤愈合時間。進一步加強對切口周圍皮膚狀態(tài)的觀察,因痰液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很容易導致切口感染。護理人員在每次巡房時觀察切口皮膚的狀態(tài),包括顏色、溫度,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主觀疼痛感。如發(fā)現局部皮膚紅腫,且伴有溫度升高和明顯疼痛感,則可認定為發(fā)生切口感染,需立即通知主治醫(yī)生處理。護理人員也需盡快更換切口周圍敷料,清潔皮膚表面,保持相對干燥度,破壞病菌的滋生環(huán)境。
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后觀察組評分結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顱腦損傷老年患者接受氣管切開術治療后配合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顱腦損傷老年患者接受氣管切開術治療后配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減低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生活治療。
參考文獻
[1]楊玲.老年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護理干預措施分析[J].長壽,2020,41(3):232.
[2]楊艷朵,魏凱強,張娜.重癥老年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觀察[J].健康大視野,2020,28(14):153.
[3]王彬彬.針對性護理在老年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的應用[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9,11(13):180-182.
[4]王璐蘋.重癥老年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方法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6(17):141,172.
[5]郭楊.分析綜合護理在老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30):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