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家校共育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深入推進家校合作,必須發(fā)揮學校的主導作用。要完善開放機制,從了解走向理解;完善溝通機制,從信任走向合作;完善引導機制,從合作走向融合。
【關鍵詞】家校合作;開放;溝通;引導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3-0065-03
【作者簡介】包昌升,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實驗學校(江蘇鎮(zhèn)江,212028)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家校合作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家校共育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從家長方面看,家長群體文化程度在不斷提升,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校教育的期待越來越高,然而過高的期待往往難以實現。從學校方面看,家校合作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方式,家長會、家委會、家長學校等合作方式占絕大多數,微信群、QQ群的出現讓家訪逐漸淡出。家校合作沒有計劃性,缺乏創(chuàng)新機制和深度融合,造成許多新的家校矛盾。破解當下家校合作的難題,關鍵在學校。扎實推進家校共育,學校必須發(fā)揮主導作用,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引導機制,以開放為前提,以溝通為基礎,從了解走向理解,從信任走向合作,促進家校融合,實現共育共贏。
一、完善開放機制,從了解走向理解
開放的系統(tǒng)才充滿活力。學校教育不能實行封閉管理,需要家長、社會的參與和支持。學校敞開大門,開放辦學,積極主動地讓家長參與進來,讓他們最大限度地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活動。不僅能滿足家長的需求,而且能夠有效消除家長的疑慮,取得更多的理解,為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基礎。
1.創(chuàng)新開放形式,讓家長全面了解學校。
家長對學校的了解最初往往是口耳相傳,或者是瀏覽校園網站,或者是在孩子進校報名時進校參觀。入學后會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了解學校。這樣的了解還是停留在淺層次,對學校辦學理念、培養(yǎng)目標、特色文化等方面不甚了了,而這些領域正是需要家長更為關注的。引導家長全面了解學校需要拓展更多的渠道,如參觀校史室、校園文化布置,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參觀圖書館、功能室,觀摩社團活動,定期舉辦辦學成果展等,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觀摩升旗儀式、主題班會,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活動;每學期舉辦不同類型的家長會、家教經驗交流會,分享家教經驗等。
2.拓展參與途徑,讓家長體驗學校管理。
許多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愿望是強烈的,這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不斷拓展家長參與途徑,讓家長深度體驗學校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家校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學校開發(fā)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如“家長護學崗”“家長進食堂”,讓家長體驗學校的安全管理和就餐管理;“故事媽媽進課堂”,讓家長每周進班講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成語故事,豐富學校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容等;“家長大講壇”,邀請家長群里在各行各業(yè)的專家能手來校開展科技、文化等領域的講座,可以作為校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有的學校別出心裁組織“家長節(jié)”,節(jié)日里開展“家長風采大賽”“最美家長評選”等活動,促進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和諧共生。
二、完善溝通機制,從信任走向合作
很多家校矛盾是由家校之間不信任引發(fā)的。學校封閉管理、家校信息不暢通、缺乏完善的溝通機制是造成家校信任危機的主要誘因。因而,要不斷完善家校溝通機制。
1.以尊重為前提,建立“合伙人”關系。
有效的溝通必須以尊重對方為前提。在日常溝通中,一些教師往往錯誤定位家校關系,不能尊重家長,造成溝通的失敗。一是關系錯位,學生和教師是師生關系,學生是受教育者,有些教師也會錯誤地把學生家長當作受教育者,當孩子犯錯時往往連同家長一起訓斥。二是責任錯位,有些教師會把學生在學習和行為習慣出現的問題歸結于家長管教不嚴,把問題的責任推給家長。三是權利錯位,極少數教師會利用自己身份向家長謀私利。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異化甚至是惡化家校關系,使雙方良性溝通失去了基礎。尊重家長,是師德修養(yǎng)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體現。教師和家長應該互相尊重,平等相處,構建以培育學生為共同目標的“合伙人”關系。
2.暢通溝通渠道,優(yōu)選溝通時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在家校聯系中,微信等通訊工具成了溝通的橋梁,但有時冷冰冰的文字無法準確傳遞彼此的情感,一旦雙方理解不一致,很容易形成溝通障礙。因此,面對面交流在家校溝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傳統(tǒng)的家訪活動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主動走訪家長,有計劃、有目的地交流學生情況,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分析存在的問題,謀劃成長發(fā)展的路徑,共同探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班級普訪的基礎上,特殊學生家庭要重點家訪,如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家庭、殘疾兒童家庭、特困家庭等,把學校的溫暖帶到每一個家庭。學校還可以建立校訪日制度,如行政接待日、校長接待日、骨干教師接待日等,接受家長咨詢,聽取家長訴求,化解家校矛盾。
3.開展專題培訓,提升溝通能力。
科學的溝通方式可以極大增強家長的信任度,特別是對于學業(yè)困難、心理脆弱、人際交往出現問題的學生,學校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講究溝通技巧,以防學生家長可能因一時無法接受現實或不理解容易發(fā)生偏激行為。學校要對全體教師進行家校溝通方法的專題培訓,提升教師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在溝通中,還要充分利用心理干預手段,予以心理疏導,幫助家長一起面對現實并解決問題。
三、完善引導機制,從合作走向融合
學校要完善引導機制,引導家長理解、支持、參與學校教育,以共同目標為前提構建平等、互助、共育、雙贏的合作關系。
1.從更新觀念入手,引導家校共育保持一致性。
曾經有一位家長在期末拿著孩子的試卷來到學校,怒氣沖沖地說:“我的孩子考了雙百分,居然不是三好生,我要投訴?!鳖愃坪唵纹娴慕逃砟钤谙喈斠徊糠旨议L身上存在,容易引發(fā)家校矛盾。引導家校共育的一致性首先是更新觀念,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向家長宣傳黨的教育方針,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認同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其次是落實行動,通過辦學成果展示、社團活動展示,讓家長在孩子全面發(fā)展成果的分享中獲得體驗,以實際行動支持學校教育。最后是參與評價,學校制訂“五好學生”“爭章之星”等評價方案,請家長參與評價標準的討論,斟酌評價指標,做好家庭層面的評價。這樣的方式有利于逐步實現家校共育的一致性。
2.從因材施教入手,引導家校共育尊重差異性。
我們提倡“建設適合學生的學校,而不是培養(yǎng)適合學校的學生”。同樣要將這一理念向家庭教育延伸,尊重孩子的差異,幫助每位家長確立個性化的培養(yǎng)目標,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身發(fā)展的方向。學校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嘗試建立相應的“一生一案”培養(yǎng)制度,為每位學生做好“成長記錄袋”。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組成教育小組,定期綜合評估每個孩子的發(fā)展狀況,通過家訪、校訪、家長會等途徑定期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全面認識自己的孩子,科學定位培養(yǎng)目標,做好配合工作,推進家校共育。
3.從資源開發(fā)入手,引導家校共育走向科學性。
家長學校是常見的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渠道。但是,僅依靠單一渠道顯然是不夠的。時代在進步,學習的渠道、媒體日漸多元,家長的學習能力也在進步。學校要適應新形勢發(fā)展,拓寬思路,著力開發(fā)家長學習資源,通過學校公眾號、校刊校報、網上家長學校等多元的形式,為家長推送學習資料,提供學習資源。資源的開發(fā)要結合本校實際,不能僅做一個簡單轉發(fā),要做到專題性、適切性、多元性相結合,能讓家長真正受益,提高家長教育水平。
4.從規(guī)范運行入手,引導家校共育提升實效性。
在調查中發(fā)現,多數學校沒有制訂家校合作的專項計劃,家長會、家長沙龍等大多是根據需要臨時安排,在活動主題、目標確定等方面隨意性強。家委會成立以后,學校一般就放手不問了,由班級自行運作,沒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和長效管理機制,以至于“家委會”混同于“業(yè)委會”,放大了維權功能。
我們要按照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要求,規(guī)范“社會參與”機制建設,將家校合作列入學校年度工作計劃的重要部分,認真謀劃,專題研究,加強管理,提高實效。以家委會來說,一方面要建立校務委員會領導、學校德育部門指導下的家委會運行機制,讓家委會運行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學校要適應時代進步,指導家委會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做法,將家委會轉型為“家長教師協(xié)會”,成員由教師、家長、學生和社區(qū)人員組成,建成一個目標明確、任務清晰、職責分明、運行有序的協(xié)作組織,規(guī)范行使權利,積極履行義務,促進學校管理的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