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鳳琴
【摘 要】勞動教育是全面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學習和成長的啟蒙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途徑、方式和教育契機,從語文文本到勞動活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熱愛勞動,體會勞動的樂趣,發(fā)揚勞動創(chuàng)新精神。
【關鍵詞】語文教學 勞動教育 滲透探究
勞動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勞動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要求與課程有機融合。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呢?
一、走進課本,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觀念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為例,在課本的開始就有“田”“禾”等必學生字,讓學生對傳統(tǒng)的勞動有一定的了解,還有《小松鼠找花生》《憫農(其二)》《拔蘿卜》《小兔運南瓜》等文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勞動教育的重視?,F在的孩子多生活在城市里,五谷不分,對于四季種植的農作物都分不清楚,有的甚至對花草樹木一無所知,不知是天上長的還是地里長的。對勞動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體力勞動的層面,有些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就僅僅認為打掃班級衛(wèi)生是勞動,其他就不知道了。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去了解什么是勞動,讓學生明白勞動不只是單純的體力活;還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意識,讓學生全面理解勞動,領悟勞動的精神與品質。
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動腦又動手,才能有創(chuàng)造”,因此兩者無貴賤之分,它們是有機結合的。我們要從小尊重勞動,明白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財富和幸福。 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奮斗成就偉業(y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正是無數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辛勤勞動、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結果。大到國家,小到學生自己的小家,一個家庭的幸福美滿都是父母努力工作換來的。在三年級開始寫小作文時,就有以“我的爸爸或媽媽”為主題的習作任務,有不少同學寫道:“爸爸媽媽為了照顧自己、為了家庭辛苦地工作?!彼麄冎杏泄こ處?,有普通的工人……在孩子們的筆下,爸爸媽媽都是偉大的,借助此契機,升華勞動教育,讓學生明白勞動無貴賤,勞動最光榮。
二、感悟語文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當學生明白勞動創(chuàng)造了財富,勞動使我們的生活得以正常運轉時,他們對勞動就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如何才能讓學生熱愛勞動呢?也許你會覺得,作為小學生根本無須勞動,只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就可以了。這顯然是不對的,學校、家庭及社會上,也有很多勞動是小學生可以自主完成的。
學習勞動精神,活學活用。很多經典故事都在歌頌勞動的精神,推崇高尚的勞動品格,如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這些故事都是歌頌他們的勞動精神,同時也歌頌他們?yōu)樗朔瞰I的精神;近代政治家曾國藩就在家訓中寫道:“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正是有了這些精神的支持,我們才得以生活得幸福安寧。
一個班級如果要有整潔的班級環(huán)境、優(yōu)良的班級風氣,需要每個同學的付出。比如,班級衛(wèi)生,設立班級勞動崗,讓每一個學生競爭上崗,學習先人的勞動精神,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并且寫下當天值班日志。又如,小小的講臺崗,要負責收納好老師的粉筆,保證講臺的整潔,可別小看這小小的崗位。同時班級里設有各學科小組長,負責收本子,別看收本子是件小事,如果做不好,影響可是很大的。作為語文組長,每天要在早讀之前收好前一天的作業(yè),及時交給語文老師批改,早讀課后,老師就可以批改完成,并能有針對性地在當天的語文課上進行講解,這就大大提高了作業(yè)的有效性。對于有些沒有交作業(yè)的同學,組長一定要記好姓名,并且友情提醒,讓他抓緊完成。
學習勞動精神,讓同學們以班級為家,樹立真正的主人翁意識,班級里的同學和老師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相互幫助。同時,我們還將這份勞動精神向外延伸,走進社區(qū),進行義務勞動。與社區(qū)的叔叔阿姨一起去做交通管理志愿者,不僅能明白遵守紅綠燈的重要性,更能服務于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社會的發(fā)展與文明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走進語文實踐,深刻體會勞動樂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讓學生體會農民伯伯辛苦勞作的感受,在學習《憫農(其二)》之后,組織學生體驗學校附近農民的農耕生活,烈日下在田地里除草,體驗一把“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樣學生能深刻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吃飯時也就能做到“光盤”,不浪費糧食。
除了《憫農(其二)》,學生還會喜歡《拔蘿卜》這篇課文,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應該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蘿卜需要那么多人拔,當然這里面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想要強調和說明勞動需要合作、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映射到我們生活中其他的勞動或者是工作,也需要同學們進行合作。借助這篇文章,可以組織學生從播種開始。9月,班級里分小組進行播種,小組成員進行分工,決定好自己小組種什么品種的蘿卜后,選定種植盆和種植土將種子埋入土中。在蘿卜的生長過程做好植物成長記錄,這個記錄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畫畫的形式,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記錄本??沼鄷r間,小組對自己的蘿卜進行澆水、除草。其間,同學們還學到了如何給植物澆水和每次澆多少水的相關知識。比如,大中午太陽直射時不能澆水,最好是傍晚泥土不熱了再澆水,或者早晨太陽沒升起時澆;每一次澆水不能太多,可以將牙簽插入土中,觀察泥土的濕度;等等。時間過得很快,到了蘿卜收獲的季節(jié),同學們要拔蘿卜了,可蘿卜并不像課本上寫的那樣需要很多人一起拔才能拔出來,基本就是一個人就可以拔出來了,這時,同學們充分理解了語文“夸張”的修辭手法,也理解了為什么課上要寫那么多人一起拔蘿卜,旨在突出團結合作力量大的中心意思。同時,班級里開展有關“你對蘿卜的認識”研討活動,從蘿卜的種類、功能等入手展開討論,還可以邀請家長跟學生一起進行“親子蘿卜互動”,烹飪蘿卜,將孩子的勞動成果與家人分享,收獲勞動的喜悅,還可將這一份份喜悅躍然紙上,成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四、超越語文課本,發(fā)展勞動創(chuàng)新精神
統(tǒng)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有《小兔運南瓜》這樣一篇文章,課本中安排了三幅圖,第一幅是小兔看到一個大南瓜,第二幅圖是空白,上面只有一個大大的問號,第三幅圖,小兔已經將大南瓜運回家,臉上充滿得意的表情,顯然非常開心,而兔媽媽表現出疑惑,心想這么大的南瓜,小兔是怎樣運回來的?文章的最后給出兩個問題,問題1:“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運回家?”問題2:“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這里盡可能地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并進行小組討論,將每組的方法展示出來,然后一起討論學習??梢允切⊥貌慌滦量?,自己一個人將南瓜扛在肩上運回家,還可以是小兔自己將南瓜滾回家,這些是自己一個人的辦法,還可以是請小伙伴幫忙,發(fā)揮團隊的作用。不管采用的是哪種方法,最后一定要總結和升華,學習小兔遇到困難解決困難,不怕吃苦的勞動精神;積極動腦,團結合作的精神;等等。這里就要求學生從小培養(yǎng)動腦思考的習慣,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
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只有將兩者有效結合才能發(fā)揮勞動的最大化功能。就拿班級里最基本的勞動——打掃衛(wèi)生來說吧,看似簡單的勞動,其中卻蘊含著大學問、大創(chuàng)造。班級的垃圾桶位置擺放在何處更為合理,干濕抹布怎么處理,是先拖地還是先掃地,這里班級可以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研討活動,干濕抹布掛在晾衣竿上,干的在上,濕的在下;先將凳子放在桌上,規(guī)定好掃地的路線和拖地的路線,先掃后拖……
通過研討活動,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班級衛(wèi)生打掃也可以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些學生就在此基礎上畫出了班級衛(wèi)生用具的擺放示意圖,并整理出了如何讓勞動時間最短、班級環(huán)境最優(yōu)的計劃。如每人準備小小垃圾袋,這里的垃圾袋是用來裝自己產生的“其他垃圾”,放學結束后,統(tǒng)一將自己的小垃圾袋放入班級的大垃圾桶內,這樣大大減少了做值日的時間。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勞動即生活”,課程標準也要求語文教學應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教材中也加入了很多有關勞動教育的題材,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語文的文本中感受和理解勞動,并通過勞動實踐樹立勞動意識和養(yǎng)成勞動品質,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