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摘 要: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整個社會得以運轉的關鍵部分,也是人才的重要輸出途徑。微課就是基于信息技術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以視頻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很好地提升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然而歷史包含著很多需要學生記憶和分析的知識點,識記的要求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通過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融入微課,符合該門學科的特征,可以構建一個高效的歷史課堂。文章就微課的概念以及特點、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進行闡述,分析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以及注意點。
關鍵詞:微課;初中歷史;特點;意義;現(xiàn)狀;策略
一、 引言
微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通過視頻的呈現(xiàn)形式,把所學知識點精煉融合,學生可以通過幾分鐘的微課視頻,快速了解一個歷史事件或是一個歷史人物。微課在課堂中的運用可以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轉變,同時以多樣化方式呈現(xiàn)教學的素材。這為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奠定了基礎。但是將微課和歷史課堂教學相結合并不是一件易事,不能生搬硬套,同時還需要歷史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這就需要加強對微課以及歷史學科知識的研究,找到兩者融合的方式,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果。
二、 微課的概念與特點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一種結構化的數(shù)字資源,其并不像多媒體那樣簡單,內部包含著對各種音頻、微視頻、圖片、PPT的綜合應用。微課主要是借助信息技術,把碎片化知識點整合后加以展現(xiàn)。在微課中,可以組成各種各樣所需要的教學資源,比如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設計、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點評等,他們之間都存在著一種組織關系,共同構成了一個主題式或者是半結構化的應用環(huán)境。由此也可以看出,微課和傳統(tǒng)單一式的教學課件、課例、設計、反思等是存在較大差別的,但又是在這類資源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二)微課的特點
微課的特點決定了其和普通課件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微課的特點之一在于其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即在微課內部是包含各種各樣的視頻、音頻、圖文資料的,其是對信息技術的一種綜合利用。第二,微課的時間比較短,通常只占據(jù)一節(jié)課程的1/4,時長在五到八分鐘左右,在課堂中也只能稱之為一個片段。第三,微課的主題明確,內容也較為具體。一個微課通常只會講述一個內容,或是該主題的難點,也可以是相應的學習方法或者是策略,主要是幫助學生學習和突破的一個問題。第四,成果簡化,易于傳播。微課自身就具有主題明確、內容具體等特征,所以相關的微課內容更容易表述,成果也更易轉化,且是利用信息技術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的,所以在網絡上進行傳播也更為方便。
三、 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有些學生已經迎來了青春期,比較叛逆,同時又缺乏約束自我行為和思想的能力。很多學生在學習時都缺乏積極性和專注力,對各個科目學習的興趣并不高。尤其初中歷史這門課程以文字的形式展現(xiàn),且內部包含了各個時期的不同事件,這給很多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困擾,甚至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抵觸情緒,這也影響了教學的質量。通過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融入微課,則可以轉變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以視頻的方式觀看各種歷史事件。在運用這樣的教學手段下,課堂的趣味性提升,也調動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每一個學科中學生都必須具備的一種素養(yǎng),其是指在沒有學生、教師的幫助之下,學生可以自主地對一些未知的知識進行探索,這有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和思考的好習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微課,可以通過設置課前的預習檔案,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幫助學生養(yǎng)成預習好習慣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歷史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探究的精神。
(三)有利于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
應試教育背景之下,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往往只關注學生在中考時能否考出一個優(yōu)異的成績,并不在乎學生在課堂中學習過程是否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以促使學生記憶為主,不斷地讓學生進行背誦、默寫、刷題,影響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通過在歷史教學課堂中融入微課,將微課滲透在課前預習、課中講解以及課后鞏固,發(fā)揮微課在教學不同階段的積極作用。這也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單一形式,為構建一個高效的歷史課堂奠定了基礎。
(四)有利于落實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改中所提出的一個新型的教學目標。它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初中歷史課堂中融入微課,有針對性地在微課中體現(xiàn)歷史學科素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提升歷史學習能力,可以樹立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全的人格。
四、 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不高
歷史是人文學科,講述的是過去某段時間所發(fā)生的人和事。通過學習該門課程,讓學生以史為鑒,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起始階段學生對歷史還是有很濃厚的興趣,但隨著學習中識記內容的增多,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逐步消退,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在降低。很多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面臨的功課也比較多,甚至對于這種記憶性的課程產生了一種排斥的心理,整體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影響了初中歷史教學效果。
(二)教師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初中階段的教師教學任務比較重,除了日常的教學之外,還有一系列的教研實踐活動。雖然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很多教師都在課堂中融入了一些新型的教學方法,比如,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融入小組合作探究等,但是這些教學方法流于表面,并沒有滲透到學生的實際學習中,只是簡單地使用了該種方法,整體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參與度不高,互動性較差,難以真正地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以及一系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