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
建構主義心理學指出,一個個知識不是靠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也就是學生主動去建構而形成的。中學階段對溶解的描述更理性、抽象。但是如果缺少前期的建構過程,那么學生對“溶解”的認知還是不夠深入的。小學階段其實是學生初次感知、認識溶解的時候。這時,教師不妨帶著學生適當放慢腳步,嘗試將一些抽象的認知具象化,讓學生自主去建構關于溶解的認知。
一、以“舊”引“新”,發(fā)展認知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庇纱丝梢?,學生之前建構的“舊知”往往對后續(xù)“新知”的建構有著重要的作用。
(導入)T:(出示盛有水的杯子)這是一杯水,如果我往里面添加一些食鹽,放置一段時間,猜猜看,食鹽會有什么變化?
S:會化掉。
S:會融化。
T:融化指的是物體的三態(tài)變化,我們通常將食鹽在水中的這種變化稱之為溶解。
T:溶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進一步觀察體驗。
學生其實早已看到過一些溶解現象,如煮湯時放味精,過一會兒味精就不見了。這些都是他們生活中的經驗,但是他們往往將看到的這些現象理解為“融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及時糾正并發(fā)展原有的科學性錯誤認知,對學生后續(xù)重新建構溶解的概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觀察交流,建構認知
在引導學生觀察活動時,我設計了一份較為詳細的記錄表格,以“表格”引導學生關注比較食鹽顆粒剛放入水中時以及充分攪拌后的現象,從“能否看見顆?!薄爱嬕划嬵w粒在水中的情況”這兩個方面,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地獲取信息,使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成為可能。
但是,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建構出來的概念往往不夠完整。因此,有效的交流活動同樣對知識的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很多學生會發(fā)現充分攪拌后看不見食鹽顆粒,但是很多學生往往將“看不見”等同于“沒有”,因此,在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針對學生的這一認知及時追問。
T:你們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充分攪拌后這一欄內,沒有畫上食鹽顆粒嗎?
S:因為充分攪拌后,看不見食鹽顆粒。
T:那么,食鹽跑到哪里去了?
S:還在水里。
T:既然還在水里,那怎么會看不見了呢?
S:應該是食鹽顆粒變小了,小得看不見了。
T:那猜猜看,看不見的食鹽顆粒在水中可能是怎樣分布的呢?
學生嘗試畫一畫,并交流……
通過這樣的交流研討,有助于引發(fā)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建構出更正確的對溶解的認知:“食鹽雖然看不見,但是它并沒有消失,而是仍然存在于水中,只不過顆粒變得很小很小,以至于肉眼看不見?!倍罄m(xù)的“猜猜畫畫看不見的食鹽顆粒在水中的分布情況”交流活動,則并不旨在要求學生真正畫出食鹽均勻分布的情況,而是希望借助這樣的交流,收集學生對溶解的認知,同時也為后續(xù)完善溶解概念做好思維鋪墊,更為中學抽象地認識分子、離子奠定思維基礎。
三、當堂運用,完善認知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即學生通過“當堂運用”,或者是“教授給他人”的學習方式,能夠建構、保留90%的認知。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當堂運用知識的條件,那么學生剛剛建構的認知也必然會得到完善、鞏固。
通過前期的學習,學生早已對“溶解”有了初步的認知,但是當面對一個未知的新事物時,當學生要真正運用剛建構好的認知時,很多問題必然會顯現,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正是學生完善認知、實現思維提升的過程。
T: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S:我們小組認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
T:你們有什么證據嗎?
S:充分攪拌后,看不見面粉顆粒,所以我們這么判斷。
T:有不同意見嗎?
S:我們小組認為面粉在水中沒有溶解。
T:說說你們的證據。
S:充分攪拌后,仍然能看見面粉顆粒。
T:大家都有理由,看來問題的癥結在于充分攪拌后到底能不能看見面粉顆粒,這應該是對我們觀察方法的一個考驗了。不用著急,老師有一個好辦法介紹給大家……
在觀察判斷環(huán)節(jié),雖然學生對面粉是否在水中溶解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他們的判斷都是基于在觀察“充分攪拌后是否看見面粉顆?!倍脕淼摹倪@個層面來看,學生已經將“充分攪拌后看不見顆?!边@一溶解的特征內化了。而當學生針對同一現象出現不同的觀察結果時,則對學生已有的觀察方法提出了質疑,有沒有更好的觀察方法呢?于是,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出“沉淀法”“過濾法”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判斷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同時也揭示了溶解的另一特征“不能用沉淀或過濾的方法分離”。此時,學生才真正建構出了比較完善的對溶解的認知。
四、總結提煉,深化認知
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學本課時,我利用板書,呈現下列信息:“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沉淀、過濾不能分離”等,而這些信息正是“溶解”最主要的特征,通過簡潔的文字呈現,有助于學生鞏固對溶解的認知。
除此之外,適時的提煉同樣對深化學生認知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提煉。如在學生觀察了食鹽與沙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T:食鹽在水中溶解了嗎?
S:溶解了。
T:你們觀察到了什么,證明食鹽在水中溶解了?
S:充分攪拌后,看不見食鹽顆粒。
T:沙在水中溶解了嗎?
S:沒有。
T:你們觀察到了什么,證明沙沒有在水中溶解?
S:充分攪拌后,仍然看見沙顆粒。
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在搜集證據證明自己觀點的同時也提煉出了溶解的一大特征。這樣的提煉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及時抓住重點、深化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