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禮
學生在生活中遇見的難以理解的現(xiàn)象,基本都可以用科學知識去解釋,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科學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加入生活化元素,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魅力所在,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科學知識,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中得到樂趣。本文從情境、活動以及器材這三個方面,闡述了基于生活化教學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高爾基說過:“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chǎn)生的美好果實的人?!泵鞔_指出了書籍對于人的成長所產(chǎn)生的作用。而貝弗里奇的“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chuàng)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多樣化會使人觀點新鮮,而過于長時間鉆研一個狹窄的領域,則易使人愚蠢”這句話,則說明了學生要想深刻掌握科學知識,就必須對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產(chǎn)生興趣,要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科學知識。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逐漸提高呢?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選擇了在課堂中融入生活,貼近學生的日常,進而讓學生對小學科學產(chǎn)生興趣。
一、生活化情境
研究表明,在科學的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步驟就是讓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探究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能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探索知識的魅力,促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對科學這個概念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學生在小學階段,對自然以及自然現(xiàn)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想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和實踐去感受科學和自然現(xiàn)象的奇妙?;诖耍處熢谡n堂教育中融入生活化教學,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就能讓學生在已經(jīng)獲取的生活經(jīng)驗中思考,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比如,在“陽光下的影子”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觀察過自己的影子嗎?”學生會異口同聲地說:“觀察過。”“那你的影子在陽光下有什么特點呢?影子會隨著太陽位置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嗎?”教師接著提問。這時,部分學生就開始停下來思考,而另外一部分學生開口回答:“影子會隨著太陽的變化而變化,在一天中,早上的影子是最長的,到中午的時候,影子就會慢慢變短,并且中午的影子是最短的,到了傍晚,影子又會逐漸變長?!苯又?,教師開始講授知識,讓學生明白:影子的長短與太陽的位置的變化相關,在正午太陽高掛正空的時候,影子的長度最短,在太陽升起或者逐漸“下山”時,影子長度最長。因為前面兩點的知識,所以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變化規(guī)律去判斷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會讓學生覺得科學知識并沒有那么深奧,且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這樣就會拉近學生和科學的距離,讓學生更順利地了解科學知識。
二、生活化活動
教師所遵循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達到對知識的領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組織多次動手操作的活動、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科學的短片等形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探究。正如列寧所說:“要想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币虼耍處煶嗽谡n堂中給學生講授知識外,還應該在課下組織和生活有關的活動,讓教學變得事半功倍。教師應避免讓學生的視野只停留在課堂中,應著重讓學生在課下深入掌握科學知識,對科學知識進行動手實踐,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上課下的結合中,有效地增長自己的科學知識,順利地完成科學的課堂教學目標。
如,在“油菜花開了”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對教材中有關油菜花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生基本了解后,教師適時地組織帶領學生去校園或者田地里觀察油菜花,學生經(jīng)過一番討論,可以準確地說出哪里是油菜花的根、莖、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等;當學生對油菜花的結構有一定了解,就讓學生觀察每個階段的油菜花都處于什么狀態(tài),讓學生都記清楚;然后再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幾組不同階段的油菜花,讓學生進行排序,或者給學生展示幾個關于油菜花的題目,如“一株油菜花植株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等。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接近尾聲時,給學生留下觀察其他植物的作業(yè),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作業(yè)是負擔,都會很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yè)。
三、生活化器材
在小學科學教材中,有很多的內(nèi)容都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探究科學知識,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切身體驗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科學知識的樂趣,進而理解科學的定義。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當然是各式各樣的實驗器材。但適合學生使用的不一定是學校準備的專業(yè)器材,這些器材擺在學生面前,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處于無助、迷茫的狀態(tài),假如教師讓學生用這類器材去完成課堂目標,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無法做到的。因此,教師應該選擇學生熟悉的、可以熟練上手的簡單器材,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展開探究。
比如說,在“造一艘小船”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學會造船,教師在給學生做示范時,選擇了大多數(shù)家庭中都有的橡皮泥,但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地改變船的形狀,盡量把小船造得大一些;教師還在課堂中告訴學生,假如家里沒有橡皮泥,可以選擇用面粉和水,捏成面團制作小船??梢?,教師在科學實踐教學中選擇與學生的生活相關的儀器,讓學生在展開動手操作時,學生既不會迷茫無助,還會對科學實踐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小學科學是奠定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基礎課程,以生活化教學理念為指導,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不再覺得科學離自己非常遙遠,進而讓學生不再抗拒學習科學知識,以達到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