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詩
摘要:采風活動是當今許多高校音樂院系之下開設的一門戶外的藝術實踐課程,在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對資料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普通音樂理論課堂所難以企及的作用,而采風實踐活動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旨在讓學生切身實地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真正內涵,本文也著重論述高校音樂采風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高校? 音樂采風? 民族音樂文化? 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117-03
在一個國家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時刻保持自己強大生命力與鮮明時代性的重要特征,而民族文化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又是“文化”這個大范疇中一個狹小的類別,歸屬于藝術學,但它跟歷史學,哲學等龐大的一級學科一樣,都是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國的56個民族中,每個民族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各自的音樂文化都是歷史久遠、森羅萬象的,飽含深刻的人文精神與其獨特魅力。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及現狀
民族音樂對一個國家來說,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如今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各種潮流蜂擁而至,民族文化該如何在這種大發(fā)展和大融合中保持自己本身特有的民族特色,是我們今天仍需重點討論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文化全球化是當今時代大發(fā)展下的一個大潮流,大趨勢。從近現代以來,鴉片戰(zhàn)爭打開封閉的國門,五四運動倡導青年人學習新文化,歷史的偉人和無數文人在倡導我們學習新文化的同時,也提倡我們要發(fā)揚本民族文化的光輝,切不能忘本。但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尤其是掛著耳機,手機里滿是搖滾和嘻哈音樂的年輕一代,理所當然的認為潮流即先進,潮流即正義。
在我國,不少珍貴的民族音樂文化面臨后繼無人的慘況,當然也不乏政府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以民族文化作為亮點拉動當地經濟發(fā)展,出現搭臺演出的商業(yè)表演,原本是原汁原味的“大山音樂”,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胡亂加入所謂的“潮流因素”,使得多彩的民族音樂變得面目全非。
(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對現代人的重要意義
在今天,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國富民強的標志性特征。中國經歷過被西方國家侵略的歷史,之后通過全民族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在世界嶄露頭角。若是想要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就必須得擁有過硬的文化實力以及堅定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民族音樂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特色,不僅是因地域和人文環(huán)境的不同而形成的獨特烙印,更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遺留下的浪漫情懷。它承載著一代代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民族情懷的認同,飽含著中華人民內心對祖國和民族的歸屬感。很多中國人今天所缺少的,正是那一份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樹立過硬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才能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動整個民族文化向前發(fā)展,邁向世界之林。
二、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方式
(一)高校中民族音樂課堂式教學
教育是每一個時代促使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高等教育作為當下等同于站在巨人肩膀上協助學生眼看世界、耳觀八方的墊腳石,其意義非同凡響。民族音樂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這一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采取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
課堂教學是民族音樂這一學科在多數高校的主要上課形式。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授課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理解,初步掌握其理論要義是民族音樂這門理論學科上課的形式之一。
由專業(yè)的理論課老師教學,這也是高校音樂教育區(qū)別于初高中音樂教育以及社會音樂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之下潛移默化地對民族音樂文化產生自己新的認知,與此同時,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感悟民族音樂的內涵,領悟出民族音樂獨特的風采。而在這類傳統(tǒng)的理論課堂中,即使它能夠使得學生對民族音樂知識有較系統(tǒng)的認識,但想要使得學生對這門課程有真正理解還是不夠的。
(二)高校民族音樂采風實踐式教學
采風,也叫田野調查或者實地調查,是以采集地方和少數民族的民歌民謠或當地風俗為主的音樂實踐調查活動。在采風活動中,音樂工作者往往需要去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最真實可靠的音樂資料。在《詩經》中,“風”就指不同地方的地方音樂,其中很多歌曲就以采風的方式采集而來。這種集音樂資料的方式,最早在先秦時期就已興起。近現代以來我國音樂專業(yè)的采風工作從趙元任開始,他最先開啟深入民間進行音樂采風的先例,并用所采集的民間曲調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而賀綠汀是最先在我國將采風活動作為一門課程納入高等音樂教育之中的人。
音樂采風,從它的產生原因來看,主要是收集整理民間音樂,而在現代高校的采風活動中,師生共同走進鄉(xiāng)間田野,身臨其境地接觸這些原生態(tài)的音樂。在接觸新事物的過程里,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三者共同參與,大量的感官活動開拓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為藝術創(chuàng)造打下了基礎。除了收集整理資料,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素養(yǎng)。從學科教育意義來看,采風不僅是對理論課堂的深化,更是幫助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門重要課程。
(三)高校音樂教育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作用
各類潮流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橫沖直撞的今天,高校作為高等教育學府,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責任。由于民族音樂這一學科的特殊性,使得許多高校在開設這門課程的時候選擇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后,以更加生動且富有趣味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
高校教育受眾人群幾乎都是已成年的學生,這類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國家后續(xù)有力的人才儲備,和初高中教育模式不同的是,大學教育更為靈活,更加注重精神影響,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在民族音樂文化思想認知方面產生極大的影響,這種認知并不是說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會使一個人收獲多少實際作用的能力,而是說通過這門課使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從而增強當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開拓學生在理解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廣度和深度。
三、音樂采風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作用
(一)采風提升學生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世界各地民族音樂,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這和民族音樂自身的性質有很大關系,民族音樂與人民的實踐生活息息相關,大多數都與當地生產生活直接掛鉤。從現實生活出發(fā),不難發(fā)現每個民族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每個民族自身所特有的一張有聲“名片”,是其他甚至外來的西洋音樂和樂器所不能取代的。
在采風活動中,學生走進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通過采風活動流程所要求的固定流程,從確定調查主題,搜集整理資料、明確調查方法、準備現場采集所需工具、實地調查到最后對采集到的資料信息整理等,以這樣一種間接的形式,加上身臨其境的感受,發(fā)掘書本上沒有的文化魅力,增進對民族音樂的濃厚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采風利于對民族音樂作品的保存與傳播
在音樂采風活動中,對所調查范圍內的音樂作品的采集及后續(xù)的采風研究,這是采風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的音樂均有其本身的特點。在過去,絕大多數的民族音樂由于經濟條件等方面受限,均以口傳心授,或者民間歌手之間相互的口頭演唱及交流的方式流傳下來,大多都沒有通過正規(guī)的錄像錄影等方式進行保存。正是由于這些不妥當的保存方式,十分容易導致這類歌曲在傳播過程中消失。
這樣一種情形下,音樂采風這一活動形式使得學生走入民間對音樂作品進行記錄,對民族音樂的傳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音樂采風過程中錄音錄像,并以現在各種社交方式進行網絡傳播,能使得原有的音樂風貌得到良好的保存及傳播。特別對于那些到如今現代通訊方式仍不發(fā)達的地區(qū)。因此,音樂采風活動恰如其分地充當了外界與被冷落的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橋梁,使得許多珍貴的音樂文化得以向外界展現它的風采。
(三)采風幫助民族音樂藝術提檔升級
在文化藝術高速發(fā)展,不斷更迭的21世紀,快餐式的文化深得人們厚愛,在傳統(tǒng)音樂日益不受重視的現狀下,反映的是人們對傳統(tǒng)音樂藝術有了更高層次的需要。在此狀況下,民族音樂文化需要的是及時而又正確地進行優(yōu)化升級,杜絕一味地注重拉動經濟而造成的民族音樂商業(yè)化的窘境,切勿讓民族音樂成為“四不像”。而通過專業(yè)的采風活動,不僅能為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提供專業(yè)的發(fā)展途徑,更能加速民族音樂的優(yōu)化升級。
我國音樂專業(yè)的采風工作從趙元任開始,他最先開啟深入民間進行音樂采風的先例,并用所采集的民間曲調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他的歌曲代表作《賣布謠》則是在無錫的民間曲調之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歌曲中很好地借鑒了無錫方言的特征,在表現勞作者艱苦勞作的同時將賣布謠的主題詮釋得活靈活現,這首歌也作為他最出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一直流傳至今。
四、高校音樂采風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優(yōu)化路徑
(一)采風活動中老師全方位參與指導
采風活動之前必定都會制定好整套的活動計劃,包括選擇具有人文價值的考察地,時間行程規(guī)劃,還有提前對學生的安全教育等。而參與活動的學生幾乎都是第一次參與這類實踐活動,盡管掌握了足夠的理論知識,也不免缺乏實踐經驗,這就使得參與實踐指導的有經驗的老師的作用顯得無比重要。
首先,在采風活動開展之前,指導老師可根據此次采風的特點及安排,給學生安排系統(tǒng)講授實地調查方法及原則的課程。因為我們提到參加此次活動的學生大多都是第一次參與,如果在學生對采風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不充分的情況下就倉促的展開活動,無疑是不利于學生在活動中開展調查的。
其次,理論老師應對學生在現場調查中所遇到的情況以及在活動中對學生遇到的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進行正確引導,督促學生每日及時整理采集資料,總結自己在活動中產生的活動體驗和審美感受,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采風活動。
(二)采風活動中融入學生情感體驗
我們常能發(fā)現感性思維較豐富的藝術家的作品非常容易打動人,民族音樂即是如此,這些民間“藝術家”們在樸素的日常生活中常能由于極小的事物誘發(fā)內心情感活動,產生藝術靈感,創(chuàng)造出動人的作品。采風活動地往往以親近自然為主,學生在活動中應最大限度帶入自己的情感,即全身心融入民族音樂中去,融入自己的聽覺,視覺,感覺,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真諦。
情感的融入在幫助學生更好感受民族音樂之外,也非常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相比于機械式的學習方式,興趣無疑是幫助學生學習最好的良師益友。因此,學生在采風過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將會對民族音樂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劃分幾個采風隊并在結束后開展相關活動增進知識共享
大多數高校在開展采風活動時,往往是將所有的學生聚集到一起開展采風活動。因為采風是一次大型的戶外實踐活動,學校要考慮活動中遇到的安全情況等,只固定在一個采風地,學生們之間相互探討的話題也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在開展采風活動時,可將學生劃分成幾個隊伍,到不同的地方展開活動調查,一來老師們更便于管理,二來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
在活動結束之后,可以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演講,加上采風中拍攝的圖片、視頻,又或者才藝展示,即在采風中所學到的民歌民舞,或者根據當地特點,學生們自己所編演出來的一些節(jié)目。因為學生們采風地點不同,舉辦此類型的活動可以更加生動地展示到不同地區(qū)的的音樂文化特色,增進學生之間知識共享,同時也利于不同的民族音樂文化更加廣泛地傳播。
五、結語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論述,筆者認為采風活動對高校在加強民族音樂文化教育,還有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作用和價值。很多學生對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樂相關的知識能夠娓娓道來,而對民族音樂文化卻只略知一二。民族音樂這一學科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本書和課堂知識上,更應將其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筆者也提倡更多沒有采風課程的音樂院校應將這門實踐課程納入到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改進教學方式,使這門課程更優(yōu)質地為音樂院校服務,為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張蓓蓓.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2017(03):248.
[2]鄭喜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音樂時空,2012(12).
[3]王薇.試論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226-227.
[4]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5]湯志奎.談課堂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文化教育[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08).
[6]哈經雄.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學[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1-11.
[7]魯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0.
[8]曾幼君.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及實施建議[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