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
內(nèi)容摘要: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忠于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后人所稱頌。他在軍事、政治、文學藝術方面頗有建樹,無論何時何地,諸葛亮的卓越功勛都是無法磨滅的。
關鍵詞:諸葛亮 形象 人物
諸葛亮在位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去世后追謚武忠侯。于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在五丈原(今陜西省境內(nèi))離世,享年54歲。在當代中國,諸葛亮的名字無人不曉,人們在茶余飯后,談天論地,說書講古時常提起諸葛亮的傳奇故事,戲曲、民間傳說、野史、歷史文獻都把他描繪成智慧的化身。全國各個地方的武侯祠均留下了歷朝歷代書寫雕刻的眾多對聯(lián),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崇敬和仰慕之情。從中不難看出諸葛亮確是一位被歷代人們所稱頌的政治家、軍事家。
一.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的軍事才干在歷代中一直被兵家稱贊及認同。在諸葛亮過世后,司馬懿看到諸葛亮修建的城墻堡壘,稱其為“天下奇才”。唐代上元元年將蜀丞相諸葛亮定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吳將軍孫武、齊大司馬田穰苴、魏西河郡守吳起等九位歷史兵法大家享有同樣的地位。諸葛亮同時也著有諸多軍事著述,如《兵法大家二十四篇》《將苑》《南征》《兵要》等,對中國的軍事界都有一定的貢獻。同時諸葛亮在軍事發(fā)明上也做出了突出貢獻,如改良連弩、推演兵法、入陣圖等,唐朝李靖尤為推崇。
(一)隆中對策
先主劉備親自前往隆中,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征詢諸葛亮對世勢的看法,并請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諸葛亮遂向其闡述了三分天下之計,為他做出了戰(zhàn)略計劃,從占領荊州,攻取益州,到進軍中原意圖霸業(yè)的宏偉方案,史稱隆中對。而此時,諸葛亮年僅27歲,足見其才華出眾,高瞻遠矚,才略過人。
(二)赤壁之戰(zhàn)
東漢末年,曹操大軍南下攻奪荊州,劉琮派人向曹操遞交降表,迎曹軍入城,劉備聽聞劉琮投降,帶領軍隊難逃,被曹操一路追殺,兵敗當陽長坂。亦無立雄之地。諸葛亮獻出奇計,毛遂自薦,親自出使東吳,以其非凡的勇氣,超人的智慧,雄辯的才能,陳述厲害關系,終于說服孫權聯(lián)合抗曹,派出三萬精兵協(xié)助劉備與曹操交戰(zhàn),劉、吳聯(lián)軍用諸葛亮、周瑜的火攻之計,這次戰(zhàn)役是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此后諸葛亮用計奪取荊州,并乘勝追擊平定荊南四郡,天下鼎足三分的局勢初步形成。
(三)協(xié)助劉備攻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待荊州形式穩(wěn)定后,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攻取成都。諸葛亮率張飛、趙云等入蜀助陣,巧用計謀,指揮得當,平定各縣郡,與劉備會合攻下成都。劉備入主益州,版圖進一步擴大,實力進一步加強。諸葛亮輔佐劉備先是漢中稱王,進而登蒼稱帝。
(四)治理蜀地,平定南蠻
先主劉備逝世后,南中各郡縣發(fā)生叛亂,諸葛亮為挽救時局,審時度勢,沒有馬上派兵鎮(zhèn)壓,而是以大局為重,派遣使者出使東吳,重修和平友善關系,進而結(jié)成盟國。待免除后患之憂才率軍南下平息叛亂。期間克服艱難險阻,采取各種策略。以攻心為上,七擒七縱少數(shù)民族首領孟獲,終于使其心悅誠服于蜀漢政權,為蜀漢提供了大量資源,為日后的北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諸葛亮的政治才能
諸葛亮作為蜀漢時期的丞相,對人胸懷坦誠。玩忽職守、屢教不不計較虛名而重實際,終于使得蜀國上下由衷的敬仰他,無論是多么嚴酷的刑法都沒有怨言。任人唯賢,為人坦誠,這是他政治方面能夠達到頂峰的緣故。
(一)忠于職守
諸葛亮一生輔佐劉氏父子忠貞不二,名聞天下,公而忘私天下仰慕。每當劉備出征,常留諸葛亮鎮(zhèn)守后方,籌集錢糧,訓練士兵,以備軍需。其中諸葛亮忠于職守,從不謀私。劉備言“我得諸葛亮如魚得水”,可見君臣之間信任有加,鎮(zhèn)守后方,調(diào)度得當,從無言錯。
(二)托孤寄命,至死方休
劉備永安臨終前召見諸葛亮,托孤寄后,諸葛亮誓言竭盡全力輔佐,堅持忠貞原則。劉備逝世后,后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設立丞相府辦理政務,不久又兼益州牧,政務部分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輔佐后主從無二心,位高權重,功勛卓越。然功高而不欺主,權傾而不謀私,深得后主劉禪信任。諸葛亮時刻不忘先主劉備的臨終寄托,一心光復漢室,統(tǒng)一全國,終因操勞過度,嘔心瀝血,積勞成疾,在第五次征伐期間于五丈原逝世,實現(xiàn)了托孤寄命,死而后已的諾言。
(三)廉政自律,大公無私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馬謖又剛愎自用,缺少實戰(zhàn)經(jīng)驗,從而丟失街亭,事后諸葛亮親自下令斬了馬謖,以向軍士謝罪。自己也并沒有推卸用人不善的責任,考慮不周,自請降級三級,可見諸葛亮真正的做到了大公無私,勇于承擔責任的高尚品質(zhì)。
諸葛亮在廉潔自律上堪稱典范,生前他曾上表,指出自己“家有桑樹500株,薄田15傾,子孫后代其生活會自給自足,至于自己沒有別的開支,隨身衣食,都由官府供給。不再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增加財富,到死的時候,不讓家中府上有多余的財物,以免辜負陛下的恩德”。他臨終前,吩咐部下在他下葬時墓穴僅能容下棺木就足夠了,自己則穿著平常的衣服,不需要其他的殉葬品。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他被簡單的葬在漢中定軍山,他貴為蜀漢丞相兼益州牧,卻如此節(jié)儉當真是難能可貴,足令當今的官員們汗顏,他的兩袖清風、高風亮節(jié)、廉潔自律的精神樹立了千古榜樣,對當代的官員們有著深刻的榜樣作用。
三.諸葛亮的藝術才能
諸葛亮的才華是被公認的,無論是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藝術以及文學方面都有極大的成就,做到多才多藝又精通是如何不易。
據(jù)多種版本的史料記載,諸葛亮學識淵博,樣樣皆通,無所不精。他的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擅長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等樣樣在行,得到了書畫界名家的肯定。諸葛亮還具備非凡的繪畫天賦,他的畫作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又有神奇、豐富的想象,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上У氖侵T葛亮的字畫傳世的并不多,然“世人得其遺跡必珍玩之”,視若珍寶,價值千金。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諸葛亮在字畫方面的才華。此外,諸葛亮擅長音律,即長于聲樂——會吟唱;又長于樂器——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歌詞的創(chuàng)作,而且還會自己制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了一部音樂理論著作——琴經(jīng)。三國之中著名的“空城計”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音樂才華,一人一琴,驚退司馬懿大軍,在有一個穩(wěn)重的“大心臟之外,也充分表明了諸葛亮在音樂方面的超凡造詣。諸葛亮的文學水平得到了很高的評價,被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特別是散文,他的傳世作品很多,其中《出師表》和《誡子書》是他的代表作。
據(jù)史料記載,諸葛亮是一位發(fā)明家,他善于巧思、設計、制造,發(fā)明了很多機械、工具等,其中有孔明燈、孔明鎖、諸葛連弩、八陣圖、木獸、地雷等,五花八門。這都顯示出了諸葛亮的才華,大能主管全局,制勝千里以外;小能巧奪天工,于萬事便利。
四.諸葛亮的終身遺憾
諸葛亮的人格、節(jié)操、風范等不必再多遨述,歷史都已給出了相應的評價,如果說諸葛亮一生有什么遺憾的話,那么筆者認為應該有兩方面,未能阻止先帝劉備“東征”以及受命托孤,征戰(zhàn)不休,無終而果。
(一)未能阻止先帝劉備“東征”
由于蜀漢政權鎮(zhèn)守荊州大將關羽對東吳以及屬下過于傲慢,致使東吳國君孫權及屬下糜芳、付士仁對其心懷惱怒和不滿,加之曹魏用計,所以關羽被害臨沮。荊州失守和關羽被害后,消息傳入漢中,劉備念桃園三結(jié)義之情,不顧大局,一心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諸葛亮力勸先主劉備不要意氣用事,然劉備執(zhí)意不聽,遂于章武二年八月率蜀軍主力號稱70萬大軍討伐東吳,被東吳大敗,蜀軍精銳及其主力損失殆盡,從此一蹶不振,劉備也因悲憤過度,于“白帝城”托孤逝世。這是先主劉備的悲哀,也是諸葛亮的終生遺憾,先主劉備胸懷大志、韜略英武,后主劉禪卻是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竭盡全力,攝軍政大權于己手,獨勞于蜀國政壇,縱橫馳騁,日理萬機,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然后主劉禪終究昏庸無能,而先主劉備的逝世,使得“興漢室”的夢想終究沒能實現(xiàn)。如果諸葛亮能夠及時勸阻劉備東進,積蓄力量,假以時日,蜀漢政權的歷史也許就會改寫。
(二)受托孤寄后之累,征戰(zhàn)不休,未能匡扶漢室
諸葛亮受先主劉備的托孤遺愿,為實現(xiàn)匡扶漢室的愿望,他曾率兵五次北伐,都失敗而歸,最終又喪命五丈原,實在是可悲可嘆。然則雖然北伐失敗,卻也無不是出兵的好時機,并非妄動干戈。對于諸葛亮出兵北伐,匡扶漢室的決心我們都為之震撼。終其一生的精力、汗水,卻沒能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報復,可歌可泣。后主劉禪聽信讒言,又要面對地大物博,兵強馬壯的魏國大軍,才略不孰的司馬懿,這些都使得諸葛亮背上越加沉重的包袱,他所面對的難題。最終勞累成疾,憾死帳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杰出的代表,諸葛亮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充滿色彩的一生。周瑜在臨死之際發(fā)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憤恨與嫉妒之情。諸葛亮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生心系天下,審時度勢,公正廉明……世人對于他不吝惜任何一個贊美之詞,又略帶惋惜之感,然歷史不復,諸葛亮注定成為時代的句號。他的高尚情操,是我們永遠的楷模!
參考文獻
[1]陳壽.諸葛亮傳[M].長沙:岳麓書社,1990.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濟南:齊魯書社,1997.
[3]羅貫中.《三國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