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生活寫作是一種突破傳統(tǒng)文體界限的關于個人經(jīng)歷的寫作方式或文體。二戰(zhàn)后,社會的進步給予了澳女性作家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空間,她們渴望更自由、更真實地言說自我,生活寫作逐漸成為澳女性文學的一大主流。研究二戰(zhàn)后澳女性作家生活寫作對研究澳女性文學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活寫作 敘事 主題 身份 形象
生活寫作(Life Writing)是一種關于“自我”或“個人”的寫作,基于真實的人物和事件,卻不等同于自傳,因為它突破了自傳、他傳、虛構小說、甚至還有其它文體的界限。有人把它理解成一種文體,也有人把它看作一種寫作方式。
二戰(zhàn)后,澳大利亞政治和經(jīng)濟領域的進步帶動了精神領域的發(fā)展,與此同時,女權主義運動的浪潮也蔓延到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女性的生活和思想都受到了巨大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女性文學迅速發(fā)展,涌現(xiàn)出大量的名篇佳作。潘·吉爾伯特認為:六七十年代之交是個分界線,是澳大利亞女性文學與女權主義的“公元前與公元后”。[1]澳大利亞女性作家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文學的主題和敘事方式,也不贊同傳統(tǒng)文學對女性身份和形象的構建,她們渴望通過寫作更好地言說自我、反思自我和定義自我,生活寫作恰恰滿足了這種需求,因而在澳大利亞女性作家中間廣泛流行。斯內(nèi)亞·古紐甚至激進地認為六七十年代澳大利亞的女性寫作就是第一人稱的自白小說。[2]那么澳大利亞二戰(zhàn)后女性生活寫作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呢?
一.敘事特點
敘事是對一件事或一系列事件有組織,有順序的呈現(xiàn)。敘事既是表現(xiàn)意義的手段,也是創(chuàng)造意義的途徑。
從敘事手法來看,澳大利亞女性生活寫作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敘事手法,即按照自然時間發(fā)展來安排情節(jié)和人物,如《光中之屋》、《在珊瑚上跳舞》、《丘比特娃娃》、《斯拉德布羅克夢幻時光》等等。然而這種傳統(tǒng)的手法并不意味著對所有經(jīng)歷的一一羅列,其中存在著取舍、排序和詳略處理,進而影響到文本中事件之間的輕重關系和因果關系。也有少數(shù)女性作家為追求小說敘事的新穎性,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敘事結(jié)構,而采用各種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手法,構造出立體的多層次的文本結(jié)構、扭曲的錯亂的時間空間和近乎畸形的人物形象,這種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結(jié)合的敘事使她們筆下的過去呈現(xiàn)出一種似是而非的面貌,例如伊麗莎白·喬利著名的生活寫作三部曲《我父親的月亮》、《幽居煩躁癥》、《喬治一家的妻子》。
從敘事真實性來看,憑借語言所認識的“過去”僅僅是語言構建的過去,并不等同于過去?!啊适乱辉~本身就在提醒讀者一個事實,即無論敘事多么吻合事實,小說化一直都在發(fā)揮著作用?!盵3]從內(nèi)在看,“那一刻的身體已不可觸及。不僅僅是因為它已在我們內(nèi)心被遺忘……而是因為對它本身的理解已經(jīng)改變了”。[4]從外在看,敘事者所處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改變,而“我們的社會文化語境極大地決定了我們?nèi)绾螌ⅰ冀?jīng)歷改造成敘事”。[5]因此,盡管事實不容改變,在后現(xiàn)代主義感性認識中,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其它形式的記憶都是可再生的和可修改的,因此也是可塑的、可鍛的、零碎的、容易出錯的。
從敘事角度來看,澳大利亞女性作家在進行生活寫作時常常通過巧妙地切換敘事視角,或通過有意識地變換敘事人稱,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剖析人物內(nèi)心世界。作者、文本中的說話人和文本中的角色可能重合,也可能剝離,或者時分時合。作者總是通過敘事角度、焦點和方式的變化,控制著對情景和事物面貌的展現(xiàn)。例如《光中之屋》中,作者不斷在貝兒、索非亞太太、瓦婭、索妮亞、鄰居等人之間切換敘事角度,從而揭露人物的心理歷程和人物之間的矛盾斗爭,展現(xiàn)事物的不同面貌。
澳大利亞女性生活寫作敘事往往還呈現(xiàn)出一種流動性和無條理性。生活本身就不是有條理的,它日復一日瑣碎地發(fā)生,無聲地影響著我們,經(jīng)年之后才會被不同的人品味出不同的意義,它的意義并非是在某個高潮時刻突然爆發(fā)。在澳大利亞女性生活寫作中,“父性的聲音”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母性的聲音”,即一種“對話式的、羅列一切的,故事性的、不準確的、不清楚的、不精細的、有限的語言”。[2]女性作家用一種新的聲音去展現(xiàn)她們所看到的日常的、瑣碎的、不引人注意的存在,將一塊塊碎片擺拼在一起,組成她們眼中的生活。
二.主題特點
正如斯彭德所說:一旦女性寫作形式開始出現(xiàn),她們毫無疑問地就會對很多女性關注的問題產(chǎn)生興趣。[6]女性特有的思維模式和生活體驗決定了女性一般更加關注家庭和個人事件、關注細節(jié)、關注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钴S于二戰(zhàn)后澳大利亞文壇的女性作家凱特·格雷維爾聲稱“我從事創(chuàng)作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想寫我自己的經(jīng)歷,也就是我們這一代女性的經(jīng)歷……彷徨和不確定……憤怒……”[7]
1.對私人生活和細節(jié)的關注。傳統(tǒng)的社會分工和傳統(tǒng)的女性角色定義,以及兩性本身的生理差異造就了兩性之間的心理差異,這種心理差異必然投射在寫作中,即女性更多地關注的是非政治性的家庭和個人事件。二戰(zhàn)后,盡管大多數(shù)的澳大利亞女性都邁入了各種各樣的工作場所,但小說中的她們卻似乎仍然停留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作家往往并不關心統(tǒng)一的、公共的歷史進程,而更愿意寫作某個地方的個人歷史,她們注重生活中的細微情感和體驗,熱衷于細節(jié)的展現(xiàn)。在《桉樹的芳香》、《丘比特娃娃》、《在珊瑚上跳舞》以及其它許多女性生活寫作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對顏色、聲音、味道、形狀、感覺等方面的不厭其煩、細致入微的描寫。
2.對隱私和禁忌話題的關注。相較于男性,女性作家似乎表現(xiàn)出更為強烈的自我言說的沖動,二戰(zhàn)后女權主義的興起給予了女性作家說話的權利,她們試圖通過探討女性的身體、欲望等隱私和禁忌話題來對抗傳統(tǒng)父權文化,擺脫身上的桎梏,她們肆無忌憚地談論過去不敢觸及的話題,如性、吸毒、同性戀、扭曲的心理等等。例如,《那一切虛假的教誨》、《銀鬃馬》和《孤獨》這三部澳大利亞著名的描寫女同性戀的作品都在這一時期得以出版。而在《銀鬃馬》出版之前,“澳大利亞小說幾乎從不觸及女人之間的強烈情欲和情感”。[8]
三.對女性身份和形象的重新建構
澳大利亞的歷史始于殖民和入侵,這也造就了對男性氣概、對叢林冒險、對民族主義神話的崇拜,很長一段時間里,澳大利亞主流文學都帶有極端的男性化的色彩,直到二十世紀前半葉,澳大利亞文壇一直都是男性的天下,女性作家處于邊緣地帶,不得不按照男性設定的規(guī)則和范圍進行寫作,被迫表現(xiàn)“正常的”或“理想的”女人。這樣的女人本質(zhì)上不是獨立思考的主體,而僅僅供男性觀賞和評判的客體。男性對女性的觀察和興趣始終停留在其外部,對女性內(nèi)心世界往往只有一些主觀的、膚淺的、片面的理解。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言:“理想的女人總是最確切地體現(xiàn)了‘別人的人”。[9]
二戰(zhàn)后成長起來的一代澳大利亞女性作家努力擺脫父權文化對于女性形象和身份的規(guī)定,渴望不受束縛地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生活寫作恰恰給予了她們這種自由,女性作家通過寫作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將女性從無聲的客體轉(zhuǎn)變成說話的主體。為了重新構建一個對女性身份和形象的非父權化的表達,女性作家紛紛公開談論曾經(jīng)被父權文化漠視、否認、厭惡或禁止的話題,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女性不再是供男性欣賞或評判的“第二性”,女性作家打破了父權文化勾勒的女性輪廓線,深入到輪廓里面的世界。女性生活寫作更多關注的是表象下面的真相——那些曾經(jīng)被父權文化視而不見或者扭曲的真相。她們甚至好像有意將目光投向“丑陋”的那部分現(xiàn)實,企圖以此作為武器,來破壞舊規(guī)則,為新規(guī)則的建立開拓空間。在澳大利亞女性作家的生活寫作中,沒有了被簡化為“天使”或“魔鬼”的女性,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這樣或那樣缺陷的平凡的女性,正是這些女性和男性一道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歷史。
四.結(jié)語
二戰(zhàn)后澳大利亞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領域的進步使澳大利亞女性作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自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肯定,通過生活寫作,她們以女性獨有的視角和敘事手法展示自己的世界,塑造新的女性身份和形象。研究二戰(zhàn)后澳大利亞女性作家生活寫作對研究澳大利亞女性文學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都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正發(fā).“她們自己的文學”——當代澳大利亞婦女小說發(fā)展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87-91.
[2]Whitlock, Gillian. Graftworks: Australian Womens Writing 1970-90[A].Ferrier, Carole (ed.). Gender, Politics And Fiction (2nd edition)[C].Queensland: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92.238,243.
[3]Chatwin, Bruce. What am I Doing Here[M].London:Jonathan Cape,1989.xi.
[4]Malouf,David.12Edmonstone Stree[M].Harmondsworth:Penguin, 1986.64.
[5]Singer,Jefferson A. Narrative Identity and Meaning Making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An Introduc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442-443.
[6]Spender,Dale.Writing A New World:Two Centuries of Australian Women Writers[M].London: Pandora,1988.3.
[7]Grenville,Kate.Bearded Ladies [Z].Brisbane: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84:7.
[8]梁中賢.伊麗莎白喬利小說的符號意義解讀[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63.
[9]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桑竹影,南珊(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25.
(作者介紹:鄭小燕,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外國文學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