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垂忠
摘 要:現(xiàn)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教師應加強情感教學法的應用能力,通過運用情感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利于構建更加高效的教學課堂,從而全面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文章通過實踐分析,總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情感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情感教學法
一、 引言
情感教學法重視結合學生實際,通過提高學生情感意識,不斷加強學生學習效率。在情感教學法應用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創(chuàng)新情感教學法應用方式,有效地為學生日后發(fā)展奠定基礎。在實踐分析過程,教師要針對具體教學內容,科學地制定完善的情感教學法應用對策,從而全面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
二、 情感教學概述
情感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所形成的主觀體驗,能夠表現(xiàn)出主、客體之間的情感互通關系。此處需注意,情感與情緒不同,與感情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情感可直接體現(xiàn)出人的感官體驗,感情則是對情感的提煉和升華。情感教學主要是基于學生的感官體驗,以心理學作為情感教學的基礎指導,通過發(fā)揮情感中的積極因素來實施教學活動,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開展思想道德教學工作時,傾向于對學生的體驗進行反饋。因此教師需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和總結自身的感受,并以情感教學模式將上述感受升華為道德認知。教師在應用情感教學模式時,可先激發(fā)學生產生情感,此后明確所需傳輸思想和道理,最后以此作為學生的行為指導。教師還需側重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渠道,讓學生基于知識基礎形成感悟,從而輔助學生將知識外化為道德行為。從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角度來講,情感教學應為長期普遍使用的教學模式類型。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側重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可作為當前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如教師想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優(yōu)化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便需側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若想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出情感教育的職能作用,教師需與學生建立更為順暢的交流渠道,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化特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來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以此實現(xiàn)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其次,教師還需主動迎合學生的興趣傾向,主動營造更為和諧與輕松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便可形成自主的觀點來認識世界,形成獨立的價值觀念。
三、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前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備受寵愛。人在改變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會受到世界的影響。學生長期處于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中,受到大量的溺愛,便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因此當前多數(shù)學生均表現(xiàn)出責任意識不強、對家長的做法產生誤解,或者對家庭的認知不深刻等。在校期間,學生也會出現(xiàn)對教師和其他同學不尊重和不友愛的情況。小學階段是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關鍵期,在此階段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能夠輔助其形成更為端正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讓其正確認識家庭、學校、人際關系等。在成為合格的學生之前,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
(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育人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便難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則其未來也難以獲得良好的成長,難以實現(xiàn)良好的發(fā)展,甚至會形成較大的負面情感,難以支撐學生在社會中健康成長。如果個人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則仍然可通過勞動在社會中生存,但如果在思想道德層面未形成良好的品質,則無法成為心理健全的個體。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最終升華為端正的價值觀念,避免學生在后續(xù)的成長過程中走向歧途。
(三)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使用情感教學方法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時,能夠對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的積極性產生直接的促進作用。通過使用該種方法,能夠讓學生體驗到教學活動的靈活性與趣味性,提升課堂的活躍度,從而讓學生在接受思想熏陶的過程中更為積極主動。其次,使用情感教學方法可進一步促進師生建立更為緊密的情感交流關系,情感教學法側重通過情感層面的交流來傳輸信息,這樣教師便可逐漸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近距離感受學生的思想變化,并對其進行合理引導,最終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情感教學法還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客觀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同時還可深度挖掘自身的優(yōu)勢,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技能。
四、 情感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以有趣的方式導入新課
教師若想提升教學活動的生動性,便需主動迎合學生的興趣傾向。因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時,教師需緊密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內容,使用具有趣味性的手段來提升課堂的靈活性,讓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來體驗到學科知識的樂趣,以此優(yōu)化教學效果。趣味性的引導方式類型較多,其一,可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例如,在進行《錢該怎么花》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在開展教學活動前,先讓學生觀看兩段PPT內容,第一段是一個穿著光鮮的小孩見到超市里的所有東西都要買,如果不滿足他就一直哭鬧。第二段則是一個穿著樸素的小孩,雖然看見超市的東西有購買的欲望,但看到手里的錢,最后決定只買文具盒。此后教師便可組織學生針對上述兩段視頻內容進行討論,通過廣泛的交流來確定錢的花法,最后導入課堂內容。通過兩段視頻內容的對比,學生便可產生較大的興趣,同時形成更為端正的價值觀念。其二,可通過對比來形成興趣。例如,在進行《從烽火臺到互聯(lián)網(wǎng)》部分內容的教學時,便可先引導學生猜測古代傳輸信息的方式。學生通過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進行猜測后,教師便可向學生播放古人通過烽火傳輸信息的視頻內容,這樣學生便可以主體身份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明顯提升課堂的活躍度,并通過古代與現(xiàn)代的對比,讓學生深刻體驗到當前的科學技術給人類發(fā)展提供的便利,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熱愛科學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