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以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教材為例,提出了整體化,深度化,多元融合化的讀寫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發(fā)展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關鍵詞】文化意識;讀寫教學;文化素養(yǎng)
【作者簡介】唐艷,蘇州市相城區(qū)太平中學。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言有豐富的內涵。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于接受屬于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養(yǎng)國際意識(教育部,2012)。因此,通過初中英語課程學習,學生應達到相應的文化意識目標,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部,2012)。
根據《課標》的表述,劉道義(2018)歸納了文化意識所覆蓋的五個維度,即文化知識(Knowledge)、文化意識(awareness)、文化態(tài)度(attitude)、文化品格(character)和跨文化交際能力(competence)。以上五個維度中,文化知識的獲取依賴于閱讀的輸入,而文化意識、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品格的形成離不開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借助語言文化的輸入和輸出,是雙向的互動。因此,英語讀寫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1. 獲取文化知識碎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都是在閱讀文章中獲取文化知識,但是受教材的篇幅和難度限定,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只是對某個話題的某一個方面進行講述,導致學生所獲取的文化知識比較碎片化。例如,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上第五單元的閱讀文本“Halloween”講述了西方人是如何來慶祝萬圣節(jié)的。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能對萬圣節(jié)有所了解,但是很少有教師會系統(tǒng)把西方所有重要節(jié)日添加在文章中講解,這些節(jié)日的關聯(lián)性和系統(tǒng)性的認識就很缺乏,因此難以從這些碎片化信息中理解文化本質,更難以使學生形成相應的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品格。
2. 理解文化現(xiàn)象表層化。日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單一地閱讀教學,更多關注語言點的講解,缺少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使得學生對文化現(xiàn)象的解讀只停留在表層上。例如,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的閱讀文本“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通過網上旅游講述了美國最大城市紐約的風土人情。很多教師未能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文章的詞組the big apple的含義,學生只是按照表面意思理解為最大城市所以叫作大蘋果,這就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該文化現(xiàn)象的文化內涵。
3.處理文化信息單一化。在真實的英語課堂上,初中生的特點基本是教師提供給學生文化知識,這種被動地接受,不利于學生汲取多元文化,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在八年級英語上第五單元閱讀文本“When in Rome”的教學中,部分教師缺乏對文化現(xiàn)象的思辨處理,導致學生把該課當成學習英國一般禮儀的文化知識課,沒有真正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這樣就缺失了多元文化價值判斷的文化意識。
三、英語讀寫教學
初中英語教學從閱讀文本輸入驅動文化輸出,學生對文化認識有整體化,深層化和多元化的認識,通過寫來提升文化認識和跨文化意識,發(fā)展其文化素養(yǎng)。
1. 讀寫教學整體化,促進文化認識。(1)整體閱讀和理解分析文本。整體閱讀從文章整體理解出發(fā),到理解局部信息點,并且關注各信息點在全文中的作用和意義。教師需要有閱讀整體化的理念用于教學實踐。筆者以七年級上第五單元閱讀文本“Halloween”為例,該語篇主要講了美國人Wendy是如何過萬圣節(jié)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中國有沒有類似的節(jié)日,學生的回答肯定是中國的中元節(jié)是屬于類似的節(jié)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不同的國家有類似的節(jié)日,從節(jié)日的共性出發(fā)加以解釋。從中可以得出結論,世界各國人民對于節(jié)日的慶祝無疑是人們對小家之情,大家之愛的表達,這就是節(jié)日的文化共性,體現(xiàn)了人們對家國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文本整體性得到發(fā)展,語篇的主題意義也得到了升華。
(2)局部發(fā)散和創(chuàng)新應用實踐。教師在整體閱讀文本教學后,在已經獲得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發(fā)散性思維訓練,擴充部分節(jié)日的相關信息。例如,在學生理解了中秋節(jié)的文化內涵后,教師可以用如下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討論,生成文化信息。問題1:What activities do people do 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問題2:Why do people do the activity?筆者在課堂上用這2個問題來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的課堂回答覆蓋了中秋節(jié)的很多活動,做月餅,買月餅,講嫦娥的故事,走親戚,全家旅游,家庭聚餐,賞月,看中秋晚會等。這些學生熟悉的話題,討論起來得心應手,學生有話可講,激發(fā)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增進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也增加了學生的寫作信心,這樣為后續(xù)的寫作打好了結實的基礎。經過上面的討論學生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節(jié)日文化知識,教師就可以設計題目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還是以“Halloween”為例,文章的一開頭第一句感謝Millie分享中秋節(jié)的活動。筆者先問學生是不是很好奇Mille的那封信,于是筆者要求學生想象,假如你是Mille你會怎么寫中秋節(jié),寫信給你的好朋友Wendy。內容包括時間,活動,感受,注意書信的格式,字數(shù)80字左右。
該應用文寫作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宣傳和弘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又體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功能,從而實現(xiàn)了在讀寫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的目的。
2. 讀寫教學深度化,增強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教師進行文本分析時,需要從what、why、how三個維度研讀語篇和思考設計。其中,why指的是語篇的深層含義,也就是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情感態(tài)度或價值取向是什么,這就是教師做文本分析時候普遍薄弱的部分(蔣京麗,2018)。因此教師在解讀文本中要引導學生關注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涵義,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向縱深發(fā)展。
以八年級英語下第三單元的閱讀文本“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為例,學生在初讀文章后能對紐約的著名地方大致有所了解,但是學生對紐約又稱為the big apple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都認為因為是最大的城市所以叫作the big apple。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apple這個詞,可以讓學生猜 一些關于apple的一些俗語,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你是我的掌上明珠),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個蘋果醫(yī)生遠離你),Adam's apple(智慧的蘋果)。學生對此就有所理解,蘋果是西方人喜歡的一種水果,把紐約叫作The big apple,說明大家很喜歡這個城市,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人人都想來這里創(chuàng)業(yè)工作生活。緊接著自然導入素有東方明珠之稱的中國的城市——上海,導入寫作環(huán)節(jié),假設你是上海文化節(jié)的文化大使,現(xiàn)邀請你面向來自美國的中學生做一次上海文化的宣傳,內容包括,上海的基本介紹,上海特色宣傳,字數(shù)100字左右。
這一寫作任務不僅提升了對本國文化的深度理解,也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有利于其文化意識的提升,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懷,發(fā)展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3. 讀寫教學多元融合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文本閱讀需要審辨性思維,即通過推理,質疑,分析,比較,形成對文本的深度理解。以八年級英語下第五單元的閱讀文本“When in Rome”和“Table manners”為例,這兩篇文章前者寫的是英國的基本交際禮儀,后者寫的是中國的餐桌禮儀。所以這兩篇閱讀都可以用比較閱讀法來教學,包括交際比較和文化比較。學生將中國人是如何打招呼,如何開始一個話題,如何排隊,在家是否經常說請和謝謝等與前者進行比較?;谇罢?,學生推斷出:在當今地球村的概念下,人們需要加強跨文化習俗的學習,以增進相互理解。讓學生思考對于文化沖突,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學生通過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識來審閱和思辨文本信息,做出自己個性化的判斷和理解,這樣學生的多元化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有所提升。有了前面的鋪墊,教師可以借助應用文寫作,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學會在求同存異中發(fā)展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具體寫作要求如下:假設你是李明,你的英國網友Peter要來中國看你,你邀請他吃當?shù)夭?,對此你應該用怎樣的餐桌禮儀招待你的外國朋友。內容包括:1.理解對方的處境;2.遇到文化沖突怎么有效處理。注意:字數(shù)100字左右,可以適當增加細節(jié)。
這一寫作任務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對文化沖突形成正確、理性、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學生都會想到用公筷來解決就餐時給別人夾菜的尷尬局面,既能體現(xiàn)中國人的好客,又考慮了外國人分餐的想法,做到了求同存異,體現(xiàn)了文化的共性,表現(xiàn)出了正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提升了文化意識,發(fā)展了文化素養(yǎng)。
四、結語
文化意識的提升是文化素養(yǎng)提升的奠基石,是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素養(yǎng)。英語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可以通過讀寫教學的有效落實得以推進和發(fā)展的。英語讀寫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環(huán)節(jié)中文化知識獲取的整體化,文化現(xiàn)象理解的深層化和文化信息處理的多元化。同時學生將自己對文化的認識進行有效合理地輸出,這樣就能發(fā)展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英語教學文化素養(yǎng)的發(fā)展。文化意識培養(yǎng)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提高師生的文化意識讀寫能力,我們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蔣京麗.優(yōu)化英語閱讀教學設計,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J].英語學習,2018(3):43-48.
[3]劉道義.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意思[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8(6):3-8.
[4]李新華.基于文化視角的英語文本解讀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10):66-69.
[5]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7-8[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