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濤
[摘? ?要]“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文章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課文《三峽》為例,論述如何運用文言文教學“四讀法”來引導學生感知內(nèi)容、品味語言、體悟情感、積累語言素材。
[關鍵詞]以讀為本;文言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9-0016-02
古往今來,人們對讀書方法的探究從未斷絕。如朱熹曾言:“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薄白x”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又是積累語言素材、培養(yǎng)情感的有效手段。文言文閱讀教學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相關的內(nèi)容,并培養(yǎng)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師在組織文言文教學時,應吃透“兩本”:一是“文本”,這樣才能根據(jù)文章本身的特點,給學生指引一條理解文意的道路,使學生更容易與文章展開對話;二是“人本”,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只有吃透“兩本”,才能做到以人為本、以讀為本,自覺地將“讀”貫穿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我發(fā)展。筆者結合自己教學《三峽》一文的經(jīng)驗,談談文言文教學“四讀法”的應用。
一、通讀感知法——寫什么
學生看到課文,總是會先通讀一遍, 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度龒{》是一篇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所以在初讀文章階段,筆者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初步感知其內(nèi)容。1.聽讀,讀準字音。如聽讀闕、曦、襄陵、沿溯、御、素湍、飛漱、屬引、哀轉(zhuǎn)、絕山獻等,讓學生掌握難讀的生字詞,為接下來的讀準、讀順文章打下基礎。2默讀,對照注釋,讀懂文意。筆者結合課后練習,解釋重點詞語:重巖疊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風、素湍綠潭 、絕山獻、飛漱 、清榮峻茂等。通過解釋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3.吟讀,讀準節(jié)奏,感受文章的音韻美。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探究文章語句的特點:多用四字對偶句,又兼用散句。這樣便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jié)奏感。四字對偶句一般二二停頓,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散句要根據(jù)意義來停頓,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有了前兩次“讀”的鋪墊后,學生通過有節(jié)奏地吟讀,加深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筆者通過反復的、不同形式的“讀”,既構建了真實的課堂,又凸顯了“以讀為本”的理念,還提升了學生對“讀”的重視度。
二、細讀品語法——如何寫
教材中的文章充盈著各種美。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引導與鼓勵學生研讀這些文章,有效地發(fā)現(xiàn)美、賞析美、品味美,從而提高語文閱讀興趣與能力?!凹氉x品語”階段最能反映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是課堂教學中最精彩之處。教師不能用自己的講解與分析,代替學生的個性閱讀。為了讓學生深入地品味《三峽》所展現(xiàn)的山水美,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三峽很美,那你覺得美在哪里呢?請用“三峽美,美在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談談三峽的美。
示例:三峽美,美在重疊的山峰,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擋住了陽光。
學生通過細品課文,找出三峽不同角度、不同時段的美,并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加深對內(nèi)容的理解。
問題二:作者如何把三峽的美描寫出來?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讓閱讀更加深入,從而歸納出寫景的一般技巧。
1.抓住景物特點,從各種不同角度寫景。如“清榮峻茂”簡練傳神的四個字,展現(xiàn)了水清、樹榮、山峻、草茂的美好畫面。
2.以動靜結合的方法來寫景。如“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展現(xiàn)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山水圖。
3.通過不同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景物的特點。如“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用對比、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夏天水流速度之快。
4.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來寫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泵C殺的秋意,使人心生凄涼之感。
三、品讀悟情法——如何讀
有了前面的“讀”,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和作者的語言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會產(chǎn)生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的需要。這時,筆者便放手讓學生自己品讀。
講到“至于夏水……不以疾也”時,筆者先請一個學生進行朗讀,再讓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夏水洶涌湍急,朗讀這部分內(nèi)容時語速應較快,語調(diào)要高昂,重音應該放在“襄陵”“急宣”“千二百里”“疾”上。又如,朗讀“春冬之時……良多趣味”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讀得輕松、優(yōu)美。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試著朗讀,再進行示范讀,通過比較,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表達的情感。
四、誦讀積累法——如何背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語言素材的積累。學生在理解感悟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能發(fā)展他們的語感,豐富他們的語言素材,從而達到出口成章、妙筆生花的境界。因此,筆者常將背誦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充分體悟到了文章的美的基礎上,就會產(chǎn)生背誦的意愿,從而會自覺地將一些優(yōu)美的文章段落熟讀成誦。
在《三峽》一文的教學中,通過幾個層次的“讀”,學生領略了三峽的秀美風光,品味了作者精美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筆者精心設計了板書,把文章脈絡、景物特征直觀地展示了出來。這樣,通過板書來指導學生有序地背誦課文就水到渠成了。
三峽
山勢? ? ? ? ? ?夏水? ? ? ? ? ? 春冬? ? ? ? ? 秋水
連? ? ? ? ? ? ? ? 急? ? ? ? ? ? ? ?清? ? ? ? ? ? ? 枯
高? ? ? ? ? ? ? ? 速? ? ? ? ? ? ? ?茂? ? ? ? ? ? ? 凄
筆者趁學生熱情高漲,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并播放事先準備好的古箏曲《高山流水》。在文曲相映成趣的情境中,學生興致盎然,很快就把課文背誦了下來。
要想運用好文言文教學“四讀法”,教師便要根據(jù)文章體裁、寫作特色、學生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等,合理地組織和安排“讀”的過程,將“讀”進行到底。教師要使學生能夠在文言文的大花園中品甘嘗香、閑庭信步。
(責任編輯? ?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