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霞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珍貴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明珠。教學古詩詞對陶冶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操,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繼承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古詩教學中,要堅持以讀為本的原則;要根據(jù)詩句特點,情意結合;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張揚他們的個性。這樣,才能使他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以讀為本 因材施教 古詩詞 情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5-025
古詩詞以其獨特的結構形式,精練優(yōu)美而富有節(jié)奏感的語言,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是中華民族珍貴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明珠。從小學習古詩詞,有助于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同時,對繼承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古詩詞的詞義、語法和白話文差別很大,所描述的內(nèi)容離我們的時代久遠,這些都給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對很多教師而言,古詩詞教學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如何針對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探索出符合他們學習古詩詞的方式、方法,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一直是廣大教師在不斷嘗試和研究的內(nèi)容。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實際教學工作經(jīng)驗,并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的教學要求,就古詞教學提出幾點思考,以期求教方家。
一、以讀為本
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誦讀為主。誦讀對古詩詞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在其《訓學齋規(guī)》中寫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因此,小學生在剛開始學習古詩詞時,要靠教師在課堂上的逐字逐句地串講是根本行不通的。學生必須學會朗讀古詩詞,在重復不斷的朗讀中學會理解詩詞的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閱讀習慣。
對古詩詞的教學,要以讀為本。小學生在初讀古詩詞時,往往沒有節(jié)奏,也沒有情感,更沒有意境。此時,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自我讀書的能力,讓其在讀古詩詞時畫出生字,標注拼音,讀準生字新詞,把詩句讀準確、讀流利。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漢語拼音再回顧一遍,也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自我學習的能力。朗讀時,可先讓幾個學生進行朗讀,再讓全體學生對他們的朗讀進行評價;或者讓他們討論怎樣才能讀得更好。接著,教師再有感情地范讀,讓學生不僅得到熏陶,更掌握朗讀的方法與技巧。隨后,教師聲情并茂地領讀,讓學生視覺、聽覺等能夠協(xié)調發(fā)展;同時,教師領讀注重詩詞的停頓與節(jié)奏,讓學生從朗讀中慢慢品味詩詞的韻律,從而能夠快速進入古詩詞特有的意境中。最后,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形式多樣的朗讀形式,如集體讀、個別讀、男女分讀等。這樣,讓學生在不同的讀書方式中體會讀書的樂趣,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在這樣的古詩詞課堂上,學生精讀詩詞的數(shù)量會大大增加,但他們不覺得累,反而會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會越來越有韻味,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熟讀成誦??傊?,教師應該將朗讀貫穿于古詩詞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古詩詞的愉悅感和收獲感。
二、情意結合
對古詩詞,只有慢慢地品味它的情感、意境,才能了解它的精髓。教師在讓學生細細品味詩的美妙意境的時候,在講解時候,不能把詩句說得太抽象晦澀,要考慮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習方式。以下幾種情境教學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
(一)以景入情,以情入境
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之前,教師可采用聯(lián)想的方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開始新課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想象:自己頭腦中的瀑布是哪一種形態(tài);再說說自己對想象中的瀑布有怎樣的感情,怎樣可以把自己帶入到想象的那種意境當中去。教師要讓學生自由地發(fā)揮想象,并且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使他們進入瀑布的情境中。最后,教師將所要學的古詩引出來。
(二)以語言品析進入意境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詩詞的關鍵字與關鍵詞,這樣學生就能夠充分體味詩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斷獲得新的體驗。比如,《望廬山瀑布》中的“生”一詞看上去極其簡單,但深入探究,發(fā)現(xiàn)它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采用以下的幾種方式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賞析。
1.品味關鍵字詞,體會意境。在教授“日照香爐生紫煙”時,對其中“生”字,大部分學生將它理解為“產(chǎn)生”的意思。然而,在該詩句中“生”字既有“產(chǎn)生”的含義,也有“升起”的含義。這就要求學生們慢慢地去品味其中的深意。
2.換詞對比,體會意境。在引導學生體會“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每一個學生都充當一回小詩人,把詩句中的“綠”字用另一個自己認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在換上他們認為可行的字后,我讓他們比較這些字與原詩句中的“綠”字哪個字用得好。在換字比較的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會到“綠”字把春天給寫活了,不僅寫出春天已經(jīng)到了,而且還給江南的岸邊披上了一層綠裝。
3.依據(jù)詩句本身聯(lián)想意境。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第三句時,我先讓學生根據(jù)詩句的表面含義,在腦海中想象出瀑布飛瀉而下的場景,感受這是一幅怎樣的畫卷;隨后再讓他們將該詩句的最后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描繪出來。當學生感受詩的意境之后,我又讓他們通過視覺感受真實與想象的差別。這樣,將廬山現(xiàn)實的美景與想象中的景色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學生入情入境,領悟詩人最真摯的情感。
(三)插圖與文字的巧妙結合
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為了更好地教學,每篇選文都配上富有詩意的插圖。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讓詩詞中插圖的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插圖理解詩句的意境,了解作者寫作時的心情。
在古詩的學習中,學生對詩句也會有自己的想象。但作為教師,要讓學生用畫畫的形式將對詩句理解畫出來。這種方式既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鍛煉,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
三、因材施教
為了追求詩詞的韻律美,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都會進行錘詞煉句。有些詩句是為了形式之美而靈活運用的。如,古詩詞中出現(xiàn)的倒裝等現(xiàn)象。這和現(xiàn)代語言的基本要求大不相同。因此,針對小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在實踐教學中讓他們對這些特殊的用法能夠了解就可以了。古詩詞在創(chuàng)作時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韻律美,常會使用平仄、押韻等方式,使其達到預期的表達效果。這些特殊的用法,讓學生了解即可,不應有太高的要求。
四、張揚個性
在進行古詩詞翻譯時,應該采用現(xiàn)代白話文這種簡單明了的方式讓學生接受。然而,如果直接就采用這種方式翻譯的話,翻譯后的詩句又會顯的生硬枯燥,學生也會感到乏味。因此,在譯句時要讓學生描述詩句大體的意思,領悟詩詞的意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怎么說有理就怎么說,不要求做到字字落實、句句到位。比如,對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飛入菜花無處尋”里的“無處尋”的翻譯,究竟是余興未盡的欲尋無處?還是天真的兒童無奈得無處可尋呢?可讓學生就此觀點進行討論,只要求說得有理有據(jù)就可以,不必要強求統(tǒng)一。
總之,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學生應該也必須學好古詩詞。古詩詞這種光輝燦爛的文化,不僅給學生美的熏陶,更能給學生思想的啟迪,使他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是當代語文教師的重要責任。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應該盡量把握好每一首詩詞的特點,再根據(jù)學生自身的實際,探索科學可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沉入古詩,感受、理解古詩,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黃有德.誦讀教學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0(4).
[2] 蘭潤花.誦讀經(jīng)典詩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8(11).
[3] 劉冬梅.淺談小學生古詩教學的入境方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
[4] 陳元勛.小學古詩意境教學淺探[J].成功:教育,2008(11).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