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好 牛漫蘭 李強
[摘 要]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如何推動高?!罢n程思政”的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當前,“課程思政”的具體操作策略和考核評價標準仍處于探索階段。通過以“構造地質學”課程為例,就當前“課程思政”面臨的問題、如何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如何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等進行了分析,并對“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過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所裨益。
[關鍵詞] “課程思政”;思想政治元素;教學過程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合肥工業(yè)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示范項目“構造地質學”(KCSZ2020011);2018年度首批全國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項目“合肥工業(yè)大學資源科學與工程系黨支部書記工作室”(JS2018JYRW0192);2019年度安徽省省級重點教學研究項目“發(fā)揮黨支部政治作用,服務課程教學質量提升——以教師黨支部推進課程思政為例”(2019JYXM0038)
[作者簡介] 李加好(1987—),男,安徽臨泉人,理學博士,合肥工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構造地質學研究;牛漫蘭(1972—),女,陜西鳳縣人,理學博士,合肥工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入選中共教育部黨組首批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主要從事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研究;李 強(1970—),男,安徽懷遠人,學士,合肥工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主要從事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4-0121-04? ?[收稿日期] 2021-02-28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從此我國高校的課程思政改革拉開帷幕。目前國內各高校“課程思政”均處于探索階段,如何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評價“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目前仍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和操作策略。
“構造地質學”作為地質學最重要的“三大基礎課程”之一,它主要講述組成地殼的巖石在應力的作用下變形形成的各種地質構造,闡述這些構造的幾何形態(tài)、組合形式、形成機制和演化進程,探討產生這些構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質的學科。它是一門高度綜合集成的基礎科學,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元素。本文以合肥工業(yè)大學“構造地質學”課程為例,淺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過程的實踐與探索。
一、“課程思政”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對“課程思政”定位不清
“思政課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系統(tǒng)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是德育課程的主渠道,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罢n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它的實質是一種課程觀,而不是具體課程。目前,部分老師仍將“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課程”混為一談,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而專業(yè)課只需傳授專業(yè)知識即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主渠道作用,其他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這里明確指出了專業(yè)課同樣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對高校能否“立德樹人”,對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和觀念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浮于表面”
有些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割裂的,缺乏組織性、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在專業(yè)知識講授課時,突然切換到思想政治教育,對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一些哲學觀點等進行機械式的空談,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與專業(yè)課涇渭分明,割裂開來,學生聽得一頭霧水,適得其反。還有一部分教師,膚淺地認為在專業(yè)課中挖掘出幾個思想政治元素,然后在課堂上展示一下,就是“課程思政”了,并沒有把“課程思政”理解成是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上實現有機統(tǒng)一,并且需要在課前認真準備,做好教學設計。
這些教師沒能將思想政治元素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學科任課教師的德育意識不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或者是認為專業(yè)課課時緊張,沒時間講授“課程思政”內容,對“課程思政”存在抵觸情緒,不愿意主動參與。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評價標準
目前國內各高?!罢n程思政”均處于探索階段,如何評價“課程思政”的建設效果是當前學校面臨的一大問題。國內很多高校陸續(xù)開展了一些“課程思政”的比賽,說課、講課、教改項目立項等,雖有各自評定的標準,但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其對“課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吸收效果如何衡量,如何科學實施考核評估與效果評價仍需不斷探索完善。
二、“構造地質學”課程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
(一)構造地質學發(fā)展過程中地學人物的挖掘
伴隨著構造地質學的發(fā)展,涌現出一系列的講奉獻、有擔當、有作為的構造地質學家。他們分別提出了各自的構造學派:張伯聲提出了“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李四光創(chuàng)立了地質力學,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黃汲清提出了“多旋回構造運動說”;張文佑提出了“斷塊構造學說”;陳國達的“地洼說”;馬杏垣提出了“解析構造學”等。挖掘這些著名地學人物,學習他們刻苦鉆研、不屈不撓和熱愛祖國的精神,愛崗敬業(yè)、堅持不懈的科研理念,懷揣夢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更易于加深學生對地學的理解和地學“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對“構造地質學”的思想政治建設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