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靜
摘要: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學生不同,教師面對的教學情況與普通教育存在極大的差異。在當今社會,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教育學科,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寓言故事的篇幅短小精悍,擁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诖耍疚奶接懥颂厥饨逃龑W校語文寓言故事教學的意義、特點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寓言故事? 特殊教育
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非常多的寓言故事,它們代表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價值取向。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通過一些有趣又簡單的寓言故事,可以深入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品質和素養(yǎng)。由此可見,寓言故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寓言故事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寓言故事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寓言故事本身就耐人尋味,有些寓言故事更是具有多重意義,教師開展小學寓言故事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可以用簡單淺顯的方法教會學生深刻的道理。
第二,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蘊藏著豐富的哲理和內(nèi)涵,教師在帶領學生領悟這一類哲理時,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第三,寓言故事貼近生活,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并不豐富,所以要讓他們懂得這些道理不太容易,而簡練的寓言故事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使他們理解起來更加輕松。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寓言故事的特點
寓言故事通俗易懂,教師只要扣住關鍵詞,就可以引導學生讀懂,由于寓言故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教師應認識寓言故事的特點,以此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
第一,寓言故事教學意義重大,但寓言故事里的藝術形象比教師、家長的灌輸式教育更能被學生接受;第二,寓言故事概括哲理的方式由表及里,哲理性強,文字簡短,但含義深刻,學生對藝術形象的感知往往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寓言故事可以深化認識,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邏輯性,強化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第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并不能單一地進行講解寓言故事教學,因為寓言故事中有著很多的修辭手法,比如擬人、比喻、夸張等,學習和理解背景豐富多變的寓言故事時,也必須熟悉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才能更快、更精準地理解寓言故事。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寓言故事的有效教學方法
寓言故事因為文體的不同,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注意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進行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第一,結合生活實際。對小學生來說,由于寓言故事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感染力可能不夠強,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在講解寓言故事時多結合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更好地自我感悟、自我啟迪。第二,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互動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并在表演結束后,利用寓言故事中主人公飽滿的人物個性,拓展學生的思維,使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第三,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如在《亡羊補牢》這篇寓言故事題目中的“亡羊”并不是現(xiàn)代白話文中表達的意思,這就屬于這篇寓言故事中的重點和難點字詞。要想學生掌握整個故事所要表達的哲理,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字詞,并鼓勵學生就此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課堂探討中學會舉一反三。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寓言教學這一板塊上,教師一定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必須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多樣性發(fā)展,積極探究更多寓言故事教學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姜宇,辛濤,劉霞,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小學教育,2017(1).
[2]郭家海.核心素養(yǎng)“轉化落實”的三個關鍵問題[J].中小學教育,2017(1).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