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明清兩朝的文學作品為切入點,具體分析《浮生六記》《鏡花緣》《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從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分析這些女性形象背后展現(xiàn)的中國古代思想以及這一思想的發(fā)展和形成原因,為我國古代女性形象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明清文學;女性形象;女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I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2
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塑造出許多經(jīng)典的女性文學形象,本文從具體女性形象中提煉出女性形象的共性特征,進而研究我國古代女性社會生存現(xiàn)象和女性主義文學的發(fā)展過程。
1 明清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1 《浮生六記》——蕓娘
《浮生六記》為清朝人沈復所作,在追求獨抒性靈、女性意識初步覺醒起的思想大環(huán)境下,作者在記敘愛情生活的過程中塑造出蕓娘這一美好動人、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
蕓娘具有反抗封建禮教壓迫的女性自我凝視意識,聰穎率真、不拘俗套,擁有文學才情和不凡的審美情趣?!陡∩洝罚骸皵堢R自照,狂笑不已。余強挽之,悄然徑去。遍游廟中,無識出為女子者,或問何人,以表弟對,拱手而已?!睆R會之時,蕓娘女扮男裝出去游玩,她的行為是對封建時代不允許女性拋頭露面這一約束的大膽挑戰(zhàn),展現(xiàn)出男女平等意識的覺醒,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古代女性思想的進步和女性想要解放的欲望。
蕓娘的形象具有復雜性,她雖有反抗意識,但她的視野仍無法跨越封建傳統(tǒng)的局限,是一個活在封建傳統(tǒng)觀念里的女人,這也造成其形象的矛盾性。她對待丈夫恭敬、禮讓、順從,甚至為公公挑選侍妾,符合中國封建傳統(tǒng)女性行為準則。她所具有的大愛、自我犧牲精神和對于苦難毫無怨言的忍受精神,是在中國封建禮教經(jīng)年累月的壓迫下的廣大女性的共同特質。當沈復失業(yè)無收入后,蕓娘雖身體欠佳,但又“念繡經(jīng)可以消災降福,且利其繡價之豐,竟繡焉”。這種對丈夫和家庭的自我犧牲精神固然是源于蕓娘的善心和愛心,更是封建時代給女性的枷鎖,男權社會為了自身利益不斷壓縮女性生存空間,使得廣大女性無法掙脫深重的苦難。
1.2 《鏡花緣》——女兒國
《鏡花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圍繞女性、重視討論女性問題的作品。
《鏡花緣》用夸張的筆法記敘了一個神奇的國度——女兒國。女兒國的風土人情別具一格——女主外男主內,女子穿靴戴帽,統(tǒng)治國家,其工作治國的才智不遜于男子,而男子“裙下都露小小金蓮,行動時腰肢顫顫巍巍;一時走到人煙叢雜處,也是躲躲閃閃,遮遮掩掩,那種嬌羞樣子,令人看著也覺生憐”“也有懷抱小兒的,也有領著小兒同行的”。顛覆古代傳統(tǒng)的男女地位,大膽地批判了封建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思想,表達了對男女平權的追求,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和諷刺意味。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將魔幻帶入現(xiàn)實生活,同時“將人性沖突以及社會矛盾在某特殊的時刻朦朧而復雜的體現(xiàn)進行夸張變形”[1],依靠反串藝術來表現(xiàn)女性地位低下,只能依附于男性生存的社會現(xiàn)實。女性沒有行為活動自由,一生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討好父親與丈夫、相夫教子,她們力量渺小,無法對自己的悲劇命運進行抗爭,小說深刻地描摹了其生存困境和悲劇命運。
書中的女性形象極具新意,是其他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的女性都不曾展現(xiàn)過的,甚至是不符合社會主流觀念的“異類”:她們不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不在閨閣繡花織布,而是走出宅門承擔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這種用夸張的筆法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和擁有獨立人格和強烈自我支配意識的現(xiàn)代獨立女性有極大相似之處,蘊含著現(xiàn)代女性主義反對性別歧視、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識,這成了這些叛世逆俗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精神實質。
1.3 《聊齋志異》及《儒林外史》——聶小倩、嬰寧、王太太等
《聊齋志異》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塑造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經(jīng)典女性形象,她們“雖為花妖狐媚,但多具人情”。
聶小倩是封建男性心中完美女性的具象化產物,其人溫柔美貌、純潔溫婉,被寧采臣的正氣所打動,并且?guī)椭D危為安,二人終成眷屬。嬰寧天真可愛,她愛笑的美麗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她與書生王子服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收場,暗示黑暗封建禮教對女性天性的壓抑與摧殘。此外,《聊齋志異》還塑造了辛十四娘、阿繡等眾多或美麗嫵媚、或天真率直的女性形象,她們大多容姿昳麗,展現(xiàn)著女性特有的風情柔媚。
本文以現(xiàn)代的眼光破開其中女性美麗多情的形象表層研究其本質內涵?!皩W界一般將《聊齋》中溫婉可人、滿腔癡情地深愛著落拓而有才情的書生的女子視為蒲松齡借以實現(xiàn)自我滿足和情感補償?shù)膶ο蟆?,馬瑞芳認為《聊齋志異》愛情故事的本質為“以男權話語創(chuàng)造出情愛烏托邦”[2],這些女性是男權文化關照下的理想主義化虛構人物,他們的唯一價值便是柔弱順從,取悅男性,她們或用其外在的美貌滿足男性對于愛情的幻想,或者奉獻自我?guī)椭行燥w黃騰達、避險消災,一切都是為了為男性父權服務。用現(xiàn)代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看會發(fā)現(xiàn)《聊齋志異》有嚴重的物化女性傾向,這些女性形象略顯單薄的原因正是在于她們作為男權的附庸品而并未彰顯真正的自身價值,她們不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是否對男性有益成為評價她們價值的唯一標準,沒有將她們的品行才情、對社會的貢獻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這也是封建時期文學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的一大弊端。
這類情況在《儒林外史》中也有所體現(xiàn),作者著力刻畫“社會風氣污濁不堪、官僚制度和吏治黑暗腐敗、封建禮教腐朽虛偽的環(huán)境下”[3]的女性,如賢良淑德的“八股才女”魯小姐、渴望妻憑夫貴的王太太等都是男權社會的附庸物,女性沒有真正作為獨立個體的意識,她們的心靈扭曲愚昧,用封建價值觀物化自己,不得不吞食著自由生存權利被剝奪的苦果。這些女性形象的命運悲劇中暗含吳敬梓“對封建科舉制度腐朽的嘲諷與批判”[4],書中也針對男女平等、女性人格獨立等現(xiàn)在依舊具有探討意義的問題[5]進行了深刻思考,反性別壓迫與反封建的目的是交織重合的。
2 對于明清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特征的辯證性思考
在明清文學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各有特點的女性角色,通過矛盾分析法,能夠總結出其個性中的共性,以小見大,將女性形象拓展到時代價值觀和封建禮教的具象內核。
無論這些女性形象是作為作者心中的完美女性存在,還是作為舊時代真實寫照的記錄存在,其中都蘊含著封建女性價值觀,包含了封建社會對女性行為準則、女性社會地位、女性生存支配權等方面的要求,如薛寶釵重視功名利祿、恪守婦德的特質就體現(xiàn)了封建禮教制度和科舉制度對她思維的滲透和影響,也展現(xiàn)了書院制度、八股文章使得“科舉更加功利化”[6]的社會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明清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服從于社會家庭的要求,自發(fā)地把自己置于男性附屬地位,忍耐、犧牲、順從成為這些女性形象的共同特質。
這些形象又體現(xiàn)了我國女性意識的早期覺醒,蕓娘反抗封建禮教,燈會出游;黛玉厭惡世俗功名利祿,道破科舉之士為“只知孔孟程朱的‘書呆子”[7],這些都體現(xiàn)了明清女性意識的初步覺醒,即對陳舊價值觀的重新審判和反對,具有反封建和反男權的雙重進步性,女性意識覺醒的精神內涵映射到作品中,便形成了一批女性形象所共同擁有的叛逆特點。
3 明清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展現(xiàn)的古代思想發(fā)展
3.1 經(jīng)濟
明代中國的農業(y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yè)生產力隨之提高,農產品種類增多(引進了玉米、甘薯等農作物),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也使農業(yè)發(fā)展更加繁榮,明初明令規(guī)定各種經(jīng)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太祖令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又稅糧亦準以棉布折米?!贝肆钔菩?,收效顯著。棉花種植地域及面積擴展迅速,產量大增,江南及關中植棉尤為普及,并涌現(xiàn)出一批植棉專業(yè)農戶。明代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繁榮也促進了商業(yè)的發(fā)展,國內的商品經(jīng)濟逐漸繁榮,各地交易往來不絕,流通領域擴張,工廠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城鎮(zhèn)增多,明朝時期中國已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
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物質基礎與社會基礎下,商品經(jīng)濟的交易模式改變著民間思想,與西方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同時民主平等思想隨之發(fā)展的軌跡類似,我國明清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改變男尊女卑的畸形觀念,逐漸追求相對的男女平等。這種思想映射到文學作品中,相應地產生了蕓娘、林黛玉等一眾異于主流價值觀的叛逆女性,她們反抗世俗禮教,追求自身幸福,寄寓了作者對時代女性生存現(xiàn)狀的審視。
3.2 文化
明清文化發(fā)展的一大特點是越來越注重“人”的個性抒發(fā),不興古板僵硬的八股文、宏大卻空泛的駢文。明清文學中小說、戲劇、詩詞等市井文學發(fā)展得欣欣向榮,清代袁枚所提倡的“性靈說”更是主張獨抒性靈,重視人內心真實本我性靈的深度挖掘與抒發(fā),文人們“進一步體悟到本我與自然形式所內涵的美的相似”[8]。同時,女性在文學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如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通過文字記錄了他對于社會現(xiàn)象的觀察,在靈隱寺,他對著裝艷麗的婦人們感到“流香轉艷”[9],與針對女性要求溫順守節(jié)的封建禮教相比,這種欣賞而非批判的眼光展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人們思想的開放和對女性地位的肯定。在這種文化風氣的影響下,明清時期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被賦予了美好的品格,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賈探春才情艷艷,令人嘖嘖贊嘆,其所作詩詞意境高遠、言辭精巧,可見此時的文學作品中女性凝視不再將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庸物,而是以欣賞的眼光衡量其自身的才華能力。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中國古代的主流教育是只面向男性的貴族式教育,“女性被排斥在國家正規(guī)教育體制之外”[10],但明清社會依然產生了不少女性教育,主要出現(xiàn)在社會中屬于中產階級以及貴族階級中,這種封建教育的形式多為家族長輩相教或者請先生進行私人教學,如《紅樓夢》中的賈雨村曾擔任過林黛玉的私人老師。全民學習有利于提高公民整體的文化修養(yǎng)[11],雖然明清時期女性教育仍未達到社會普及的程度,但女性受教育權利的逐漸擴大也確實使明清時期社會中有才華且在文壇嶄露頭角的女性逐漸增多,社會文壇中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了獨屬于女性的聲音。與這一社會現(xiàn)實相匹配,此段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表現(xiàn)重心和價值取向發(fā)生微妙偏移,人們開始進行非傳統(tǒng)視角的女性凝視,并且去除物化女性的陳腐觀念,將女性作為獨立個體進行評判而非男權附屬物的新視角象征了我國時代思想的進步。
4 結語
事物的發(fā)展總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國女性主義的發(fā)展也在緩慢進步,也表現(xiàn)了我國人民思想逐漸成長健全的過程。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現(xiàn)實,從這些女性形象的變化中可以看出我國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的良性發(fā)展,這些作品記錄真實的中國女性時代生存環(huán)境,作為考證歷史的重要證據(jù)而存在。從明代至清代短短幾百年間,文學作品中展現(xiàn)的女性形象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其顯著變化是對女性社會地位的逐漸肯定,開始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評價女性的人格意義。通過研究明清女性形象,得到關于女性地位的思考,有助于以更加現(xiàn)代的視角發(fā)展我國女性主義文學。
參考文獻:
[1] 徐紫薇,薛芳芳.論魔幻現(xiàn)實主義手法對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回應:以《百年孤獨》為例[J].神州,2018(29):1-2.
[2] 尚繼武.《聊齋志異》《鏡花緣》女性形象異同論[J].明清小說研究,2014(04):106-116.
[3] 商奕.《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情緒與諷刺藝術[J].漢字文化,2020(20):52-53.
[4] 徐夢曉.《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情緒及其命運走向[J].漢字文化,2020(20):54-55.
[5] 鄧葉倩.論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及其影響[J].漢字文化,2019(14):66,79.
[6] 陳心雨.論科舉與中國古代書院教育[J].漢字文化,2020(19):14-15.
[7] 孫錦鑫.論明代八股文考試利弊及其當代啟示[J].漢字文化,2019(14):22-23.
[8] 徐紫薇,薛芳芳.從“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生態(tài)美學視域下人的解放[J].大眾文藝,2019(05):228-229.
[9] 羅泳鐿.《徐霞客游記》的文史價值與人文情懷[J].漢字文化,2020(20):42-43.
[10] 凌欣怡.論中國女性受教育的權利[J].漢字文化,2019(16):167-168.
[11] 陳鐫锜.《禮記·學記》中的教育原則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漢字文化,2019(18):34-35.
作者簡介:朱丹(2000—),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指導老師:程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