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蘭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fā)展,我國教育行業(yè)的教育目標也不斷隨之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日常教育活動時要注重結合學科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方法
一、 引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應用能力,還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結構思維,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原因
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所學知識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其次,新課改不斷推行,傳統教育方法已不適合目前新課改的教育要求,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真正地把學生放到課堂主體地位。另外,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改的發(fā)展要求,是目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學生積極健康成長的必要手段,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課堂上,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真正地將數學核心素養(yǎng)理念落實下去。
三、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核心素養(yǎng)現狀
雖然目前國家已經實行了新課改,但部分思想陳舊、年齡大、懶散的教師在日常的工作當中還是更多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就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很好地開發(fā)學生數學思維,自然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在一些偏遠小學學校和教師都沒有重視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培養(yǎng),還是以學生分數為主要教學目標,這樣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次,有些學校雖然落實了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培養(yǎng),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并沒有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式過于表面化,無法達到真正的實際作用,所以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教師層面都應該將核心素養(yǎng)理念作為學生的發(fā)展目標,同時能夠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四、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點
首先,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再用數學思維能力去解答問題,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模式,從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其次,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與實際數學應用能力相結合,這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之處。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全面地去看待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并能夠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
五、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目前大多數學生面對枯燥的課堂,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完全提不起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果教師還是照本宣科地進行教授,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運用一些有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數學,增強自身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學生在學習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什么是周長》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在此過程中理解周長的概念,并能夠初步測算三角形、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并通過教師演示操作,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思考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初步了解周長,教師可以播放兩個圓形同時圍繞不同周長的物體跑,并讓學生說一說誰先到達,通過播放有趣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本堂課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都分發(fā)適量的樹葉,并提出問題:請大家根據手中的樹葉,說一說你們對于周長的理解,再舉出身邊例子,說一說什么是周長,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樹葉和周圍事物,猜想什么是周長,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畫周長,使學生領悟出物體的邊線總和即為周長。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了解什么是周長,再把周長與實際生活相連接,加強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能力主要包括了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數學模式思維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數學訓練,讓學生在思維方面得到發(fā)展,這樣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不同方面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分桃子》這一課時,教師需要結合分桃子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6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多少個?”,學生列出算式“68÷2=”,教師讓他們獨立思考,估一估每只猴子大約分到幾個桃子?交流后,再讓學生算一算,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用小棒代替桃子,動手分一分,并與同桌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讓學生親歷分物與口算的過程,為列豎式打下基礎。最后再鼓勵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的方法進行表示出來,借助分小棒的過程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溝通口算除法與筆算除法的聯系。
《分桃子》是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當學完本單元的內容后,教師把以往的學習知識與本單元的學習知識鏈接,制作與本單元知識點相關聯的思維導圖,這樣便于學生通過觀看思維導圖,更清楚地明白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從而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和關于除法知識完整的思維結構,能夠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點,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次,教師在布置課堂作業(yè)時可以布置關于日常生活中的除法應用,比如算一算家里的碗筷、拖鞋是多少錢一雙之類的生活除法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的數學模式思維能力。
(三)提高學生日常生活中數學應用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僅為了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還要把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在應用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