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勝
在進行教學時要讓學生樹立一種理性思維,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提供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語文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掌握知識分類,主要強調的是教師能夠在不同的知識類型上,找到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最終提升學生語文知識素養(yǎng)。本文基于知識分類,探討如何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當前知識分類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個體差異大
學生在青春期時都非常叛逆,因為這時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還比較少,認知水平和基本的一些智力水平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教師在進行分類知識教學時,首先要了解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學生們在學習中要從不同層次入手,對于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行拔高,但是對于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就要轉變教學方法,讓學生先掌握基本的知識。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析,但是很多教師疏忽了這一特點,總是在教學時“一刀切”,這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二)教師對知識分類的認識不充分
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進行分類教學,因為在教學中不同的題材要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習文言文《愛蓮說》的過程中, 本文就是作者通過蓮花表明自己的心智和志向,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這種方法,寫一個托物言志的小作文,但是,往往由于教師對知識分類教學的理論知識理解得不夠透徹,在教授《愛蓮說》的時候,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對文章基本知識的理解上,這樣就導致學生不明白課的重心是什么,只能迷茫地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步伐走,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二、基于知識分類的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
(一)有效確立教學目標,進行學習任務分析
評價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通常從兩個方面評價,要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看看學生在學習中有哪些好方法,二是有效果,即指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在進行教學時提前設置一些目標,教學后回看是否達成目標。依據(jù)知識分類的理論,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后,還應該對教學目標進行任務分析,通過學習任務分析,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細化成一個個的學習任務。學生完成一個任務然后再開始下一個任務,最終達成教學目標。這樣,學生就能抓住語文課的重心,并按照教師的學習任務分析,知識遞進,最終順利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講授《紫藤蘿瀑布》的時候,教師明確教學目標: 能夠正確說出通感的概念,要讓學生看到有關通感的句子時可以辨明出來,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基本的能力,能夠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造句。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要把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小任務,結合學生的能力,遞進式地幫助學生感知、掌握,最終熟練運用“通感”這一修辭手法。
通過有效確立教學目標,可以幫助教師把握教學重心,避免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想到哪里說到哪里,這可以讓學生明白這一堂課的主要任務是什么,要讓學生明確這一節(jié)課主要是學什么,達到什么目標,這樣可以更加有針對性,教師可以細化教學目標,將知識點通過遞進的方式讓學生一點一滴掌握透徹,幫助學生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大,教師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差異,僅僅是依靠知識分類的理論來進行一刀切的教學,則會極大地影響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教師應因材施教,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是因人而異。我一般都會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從自身的情況出發(fā),同時在分組中我會把能力不同的學生都平均分配,讓每一個組里都有能力高的和低的,這樣就可以讓好學生帶動一下其他的學生,可以督促大家一起學習。
其次是因類制宜。閱讀有閱讀的教學方法,寫作有寫作的教學方法,語法有語法的教學方法。不同類型的知識內(nèi)容,需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類型的知識內(nèi)容,需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學習閱讀中的修辭手法,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一些例子,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修辭手法的共同屬性。比如在教授擬人這一修辭手法的時候,要讓學生分析許多擬人句,從擬人句中發(fā)現(xiàn)這一種句型的特點,通過學生的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再讓學生嘗試著去練習造句,從造句中不斷練習其中的句型,鞏固對擬人修辭手法的認識。再如,在學習“得”“的”“地”的運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到這三個字的運用規(guī)則,“的”修飾名詞,“地”修飾動詞,“得”修飾某種狀態(tài),然后通過典型的例子來給學生講解這三者的運用規(guī)則以及使用條件,讓學生學會運用。
結束語
總之,教師要秉承著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析,教師要讓學生學習具有積極性,用知識分類的理論指導語文教學,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教師的不斷努力,穩(wěn)定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