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瑛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接著分析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做實做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幾點建議,包括依托地方資源,在實踐教學中做實思政工作;依托資助體系,在資助育人中做實思政工作;依托思政課程,在教學改革中做實思政工作。
關鍵詞:高校? 思政工作? 實效性
全球化日益深入帶來多元價值觀的涌入,加上國內(nèi)轉(zhuǎn)型期各種文化思潮的撞擊,對高校做好大學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多年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高等學校的思政工作,對高校思政工作更是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思政教育在大學生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校抓好思政工作的載體也豐富多樣,思政課、主題班會、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校園文化等都可以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抓手。以思政課為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形勢與政策》是高校加強思政教育、實施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但學生上課時精力不集中、低頭看手機,或者睡覺、逃課、做自己的事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結(jié)合高校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思政課大多是由兼職教師及輔導員承擔完成的。面對一群思想活躍、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強的當代大學生,大多數(shù)思政課教師上課采取的仍然是照著網(wǎng)上的PPT念稿或播放的教學方式,單向灌輸理論知識,導致學生不重視、沒興趣、不參與,認為思政課是“毫無用處的”“枯燥的”“空洞的”。
此外,當前我國高校思政工作還面臨針對性不強、思政教師隊伍水平不高、新媒體利用不充分、校園文化建設不到位等方面的問題。諸多的問題使得高校思政教育不僅沒有多大的教學效果,反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導致學生產(chǎn)生疲倦心理。那么,怎樣在育人過程中把思政工作做實做細,破除“假大空”現(xiàn)象呢?
二、在實踐教學中做實思政工作
實踐教學是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去除“假大空”的重要手段,能夠有效解決傳統(tǒng)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現(xiàn)象。而地方歷史和文化資料,則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來源。通過汲取地方資源鮮活的養(yǎng)分,可以增強實踐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實踐教學更有特色、顯靈氣、接地氣。
近年來,各高校在地方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中,探索出了多元實踐模式。例如:安徽外國語學院先后與合肥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紫蓬山淮軍文化基地、安徽博物院等機構(gòu)共建大學生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定期組織學生赴教學基地參觀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堂,追尋歷史;走向社會,感悟人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明確自己身上的責任,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勇?lián)鷷r代使命。江西師范大學立足于江西紅色資源豐富的地域優(yōu)勢,開展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活動,先后進行了“井岡行”“蘇區(qū)行”“重走長征路”“弘揚八一精神”“弘揚紅船精神”“弘揚五四精神”等一系列紅色精神體驗活動,創(chuàng)造了“點面結(jié)合”的體驗式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讓學生產(chǎn)生切切實實的獲得感,彰顯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三、在資助育人中做實思政工作
近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這一群體,構(gòu)建了一套全新的資助政策體系。貧困生資助工作本身包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學??梢猿浞掷眠@些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例如:北京大學針對家庭經(jīng)濟貧困的學生制訂“綠色成長方案”,包含優(yōu)才拓展等10多項非經(jīng)濟資助項目,幫助貧困學生在思想道德、學習成績、社會實踐等方面不斷成長,從而激發(fā)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筆者所在的江西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資助育人融入文化育人和技能育人中,通過舉辦“助學·筑夢·鑄人”征文、資助手抄報評、選拔受助學生擔任“資助宣傳形象大使”、演講等活動,營造濃厚的資助育人氛圍,引導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正確面對困難,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信、誠信做人、樂于奉獻”的良好品德。武漢紡織大學借力朋輩領航,通過挖掘和培育受助學生中的勵志典型,評選“榜樣人物”和“自強之星”,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形式宣傳這些家窮志不貧的榜樣人物,在校園內(nèi)形成了巨大的“能量場”,增強了思政工作的親和力、感染力及實效性。
四、在教學改革中做實思政工作
思政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傳播黨的方針政策、理想信念的主要手段。多年來,筆者在高校教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形勢與政策》,根據(jù)多年積累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及同事反饋,當前思政課遇到的最大“瓶頸”是學生的抬頭率不高、認同度不深、獲得感不強,部分學生感到學而無用,導致高校思政教育面臨“假大空”的“詬病”。如何轉(zhuǎn)變大家對思政課已有的刻板印象,讓思政課變得有吸引力且有實際效果呢?講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站在一線的教師在思想認識方面要有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消除“得過且過”混課時的消極狀態(tài),要增強做好思政教學工作的使命感,不斷在教學改革中進行探索,尋求提升思政課實效性的突破口。
(一) 轉(zhuǎn)變話語方式
在以往的思政課上,教師是絕對的主導者,是話語內(nèi)容的發(fā)出者,但話語表達方式往往過于呆板、僵硬、宏觀,很難獲得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認同。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80后”教師徐川是全國高校網(wǎng)絡思政教育中的排頭兵,他采用“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形態(tài)的話語傳播載體,融合網(wǎng)絡流行語與時代話語,尋找二者在大學生思政話語體系中的平衡點,構(gòu)建通俗易懂的話語體系,推動思政話語的轉(zhuǎn)型與創(chuàng)新。通過他和團隊的努力,乏味的思政課出現(xiàn)了“一座難求”的現(xiàn)象。再如,筆者在講授《全面從嚴治黨》一課時,通過情境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了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新年賀詞的短視頻。等學生看完視頻,筆者拋出問題:“哪位同學能回答從剛才的視頻中看到了什么?”但這樣的政治性話語導入方式并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在第二輪課時,筆者及時調(diào)整話語表達方式,改變提問方法:“各位同學,講新課之前我給大家播放一段小視頻,看完視頻請大家找出里面的高頻詞,答對者可以到‘學習通上領取紅包。”話音剛落,部分學生已經(jīng)放下手機、抬起頭。通過轉(zhuǎn)變提問方式給學生釋放足夠的話語空間,尊重學生的話語表達權(quán),學生的參與率和抬頭率就明顯有所提高。
(二)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網(wǎng)絡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同時,這些多元化、多樣化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和平臺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積極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從而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獲得感。例如:在教學《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時,筆者通過APP設置一些簡單有趣的現(xiàn)場問卷,讓學生現(xiàn)場填寫,統(tǒng)計結(jié)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涉港澳臺事務篇》時,筆者提前讓學生搭配好學習組,自選相關話題進行小組匯報展示,并由全班同學打分點評。授課時,其中一個小組講到香港問題,播放了香港市民對暴力亂港行徑表示強烈反感和抵制的視頻,學生看得聚精會神??赐暌曨l后,筆者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針對“熱愛祖國,青年大學生該如何行動?”開展相關討論,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氛圍十分熱烈。于是,愛國主義教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學生的腦海。在教學《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與退》時,針對美國禁止銷售華為公司產(chǎn)品的熱點問題,筆者設置“人人都是華為代言人”討論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就華為事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以此喚醒青年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這些簡單又有趣的課堂教學方式,既激發(fā)了學生對政治理論學習的興趣,又提升了學生觀察社會、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五、結(jié)語
成功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有利于培養(yǎng)出一批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人才,也有利于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捕捉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消除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冷漠、抵觸的情緒,讓廣大青年學生真切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從而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金文斌.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路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9).
[2]趙業(yè)麗,李永山.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方式探究——基于地方教學資源引入[J].石家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9(5).
[3]袁秀良,陳中桂.資助工作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教育職業(yè),2014(5).◆(作者單位:江西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