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珠升
【摘要】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數學是這一階段學習的必要科目,其中,小學數學計算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啟蒙階段,自律性差,專注力不強,需要教師一步步耐心的教導.一些客觀原因致使一些孩子變成了“學困生”,同時,“學困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因此對“學困生”的研究尤為重要.本文將拋開智商、情感等因素,客觀地探究“學困生”認知、教材以及知識點等層面的成因,并針對成因提出適用于“學困生”的轉化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計算;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一、引言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模式為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所以以訓練為主,這樣雖然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計算技巧,但是占用了學生大量的課上和課下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而且小學正是學生愛玩、愛鬧的時期,數學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耐心,而數學計算更應該保證其準確性.因此,學生在小學數學計算中很容易變成“學困生”,即這些學生一切正常,但數學學習效率遠低于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也不能完全消除“學困生”,只能根據不同“學困生”的成因提出相對應的措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輔導.
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學困生”的成因
(一)缺乏運算興趣
“學困生”普遍認為計算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這是導致其成為“學困生”的最根本原因.因為他們缺乏計算興趣,便不會很用心地去完成計算,也不會耐心和細心地去計算,更不會一步步檢驗,導致計算過程出現種種失誤.
(二)計算習慣不好
小學的計算題都是比較簡單的,但沒有良好的計算習慣也沒有辦法做對每一題.小學生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做題,也是不可能做對這些簡單的計算題的.小學生愛玩、好動,易受周圍事物的影響,也不能全神貫注地進入做題狀態(tài).再加上教師也不太注重學生計算習慣的養(yǎng)成,只注重做題量和正確率,便導致了學生上課走神等現象出現.還有的教師為學生留大量的課上、課下計算作業(yè),學生便只注重做題而忽視了答案的準確性,也沒有進行一步步的檢查.這種計算模式便導致學生養(yǎng)成了馬虎大意的不良習慣.
(三)審題不認真
審題是做題的第一步,審不清題就不能做出正確答案,還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的情況,它影響著學生對已知、未知條件的準確把握.學生很多時候題做不對的直接原因是題意未明確便下筆開答,只有分析清題目才能運用相關法則、定理、技巧進行解答.如果不注重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會導致答題準確率下降,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也會因此吃大虧.
(四)計算思路不清晰
學生要想做對一道題,就該有清晰的計算思路,在頭腦中建立一個框架,厘清每一步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道題.然而目前,學生對計算知識的掌握缺乏整體性與清晰度.教師忙于趕進度,教學脫離學生實際,只注重講授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吸收與鞏固.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沒有深入到本質上.教師只是生搬硬套地讓學生去計算,強行將他們的知識粘在一起,沒有為學生很好地講解其內在的聯系,這就導致學生沒有完整的計算思路.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整,時而還出現斷節(jié)現象,沒有真正地掌握計算技巧,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
(五)學生的轉化遷移能力不強
學生的轉化遷移能力是指將一道題遷移到一類題上的能力,即學會這一道題,便能運用這道題的做題技巧和學習經驗來完成一類或相似題的解答.或者可以理解為,學生已經學到的知識、技能對新的知識、技能及方法的作用影響.小學的數學題一般都是一類一類的題,小學的計算題更應該注意轉化和遷移.然而“學困生”很難完成知識的遷移,打不好計算基礎,這也會嚴重影響高年級的計算知識的完善度.一位數到多位數,簡單計算到復雜計算都是緊密相連的,“學困生”無法很好地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無法完成知識點之間的遷移,也就導致計算能力下降,從而影響數學的學習效率.
(六)缺乏實際運用能力
學習數學也是為了服務于生活,而我們往往很難將數學計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計算器和手機的普及,我們很少親自去手動計算結果,于是慢慢地對計算工具產生了依賴性,久而久之,計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運用與使用的頻率越來越低,這也影響了學生的熟練運用程度,導致學生對計算失去興趣.而且很明顯的一點是,大部分學生對整數的運算要比分數熟練得多,也是由于在實際生活中對整數的運用方面較多,而對分數的運用很少,這就導致學生對整數運算比較熟悉,整數、分數運算的能力產生差異.所以,學生沒有將計算問題實際化,也沒有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運算,錯失了提升數學能力的好機會,更多的學生成了“學困生”.
三、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創(chuàng)造數學情境
很多學生因為數學學習缺少趣味性而導致其很難融入課堂,很難聽明白老師講的是什么.教師可以轉換教學思路,靈活地采用創(chuàng)造數學情境的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入課堂,進入課程內容,這樣,學生才能跟上老師的思路,記清楚老師講授的定理、公式,并進一步掌握計算方法.同時,教師創(chuàng)造數學情境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一步愛上數學,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解“如何求長方體表面積”時,不能直接按照課本講公式,這樣學生就只是聽了一遍,很難熟練運用.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用紙片做長方形模型,學生自己制作,制作完成后,學生獨自完成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方體對面面積相等等特殊性質,學生一步步鉆研、探討,便可自己總結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全程參與了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探討與演算,就會對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學生在平時做題的時候,也就很少會出現記不住公式、公式運用不熟練的問題,也漸漸地提高了運算準確率,“學困生”不再因為公式的問題做不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