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林
廣東省汕尾市職業(yè)技術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到:“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育主要指的是審美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活動順利實施的重要任務之一。中職語文教材從某些方面而言本就是美育實施的重要寶庫,其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極具美學價值,是對學生展開審美教育的重要學科。為此,教師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強化對于學生審美力的培養(yǎng),這是有效優(yōu)化與豐富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而本文也是就此展開了如下分析:
現如今,很多中職學校都沒有為學生設置審美教育,只是結合不同專業(yè)來為學生設置了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測評的時候也沒有設定合理的美育測試指標體系。從整體層面來分析的話,中職語文教學活動在實施的時候,沒有構建出良好的美育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經常將其作為可有可無的教育,亦或者是流于表面的美育,這種情況下學生審美力自然無法得到提升。
中職學校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大多是將學生專業(yè)課程學習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之一,教育教學還是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以學生專業(yè)課程掌握情況為主要內容,過分注重學生專業(yè)教學,忽視了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審美力的培養(yǎng)。在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上,也只是盲目地為學生傳授知識,沒有深入挖掘隱藏在文本背后的美學價值,也沒有及時喚醒學生審美意識,更甚至部分教師自身審美素養(yǎng)都不足,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審美教育,這種情況下學生審美力也無法得到培養(yǎng)。
中職學校學生本就屬于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從整體發(fā)展情況來分析的話,他們身心發(fā)展、智力發(fā)育都還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各方面因素所影響,所以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足。再加上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在實施的時候,沒有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審美教育環(huán)境,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自覺參與到審美創(chuàng)造與實踐中,大多是將專業(yè)學習作為自身學習重點,這種情況下學生美學意識匱乏,很難有效提高學生審美力。
1、注重朗讀,激發(fā)學生審美感知力
朗讀可謂是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有效手段,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范讀亦或者是為學生構建出“美讀”情境來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獲得審美感知力的有效激發(f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在范讀的時候一定要處理好輕重、停頓、快慢、語氣、韻律,讓學生對朗讀技巧形成良好把握,這也是有效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力的有效方式。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聲情并茂的朗讀具有一定的藝術穿透力,其能夠將語言文字轉化成為具有一定立體化視覺特征的內容,這樣枯燥的文字就能因此而變得鮮活、生動,并且還能成為聽覺藝術,而學生則能夠在富有節(jié)奏的朗讀中受到一定的直覺、感覺沖擊,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審美感知力。以《壺口瀑布》為例,其就十分適用于朗讀,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即可采用示范朗讀的方式來讓學生感受到“黃河滾滾”的形象,以及壺口瀑布氣勢雄偉磅礴的壯美之感,從而有效帶領學生進入理想的藝術境界,讓學生審美力得以有效發(fā)展。
2、借助多媒體技術,強化學生審美感知力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現代教學媒體的有效使用能夠讓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教師可以借此來有效強化學生審美感知力,從而有效為學生審美力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以《雨巷》為例,這一首詩是意境十分優(yōu)美的抒情詩,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即可借助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播放《雨巷》的配樂朗誦視頻,以此來再現文本內容,這樣無聲的語言自然能夠在朗誦視頻情境中轉化成為動態(tài)、可感的美麗畫面。而學生則能夠在柔和的樂韻之中感受到那綿綿不盡的細雨、悠長寂寥的巷子、美麗惆悵的丁香姑娘,這不僅能夠深化學生詩意感悟,還能讓學生視聽盛宴下獲得審美力培養(yǎng)。
1、圖文轉換,發(fā)展學生審美想象力
文學作品大多是借助語言文字來創(chuàng)造形象,具有間接性特征,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盡量調動學生生活積累、美感經驗,借助有效手段來激活學生想象力,讓學生對課文形象展開聯想,這樣就能有效發(fā)展學生獨特的審美想象力,為學生審美力發(fā)展提供良好保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圖文轉換策略來進行教學,即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成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結合課文內容來引導學生自行繪畫,讓學生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再現課文的美,這樣就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審美力。以《歸園田居》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立足于詩中文字描述來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想象繪制出自己想象的田園風光圖,這樣就能深化學生理解的同時發(fā)展學生審美力。
2、讀寫結合,發(fā)展學生審美想象力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也是有效訓練學生想象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來引導學生想象具體之景,然后再以寫作的方式描繪出來,這樣學生審美想象力就能在讀寫結合的實踐體驗中得到發(fā)展。以《職業(yè)》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來要求學生描寫出自己的職業(yè)觀,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來為課文續(xù)寫一節(jié)詩,這樣就能讓學生在讀寫結合的訓練中提高自身審美想象力,真正實現審美力培養(yǎng)的效果。
1、立足美的語言,發(fā)展學生審美鑒賞力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作家則是借助語言來描繪出美麗的景象、美好的人生、美滿的生活,以此來有效抒發(fā)自身美好的情愫。為此,教師在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上,可以立足于教材優(yōu)美的語言來引導學生進行賞析,讓學生在作品優(yōu)美語言賞析中感受到其美的形象、情感,從而真正在品析之中發(fā)展學生審美鑒賞力,有效為學生審美力提升打好基礎。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荷塘月色》的時候,教師即可立足于文本語言文字之美來引導學生賞析與品味,讓學生透過作者的語言來感受到一幅素淡朦朧、寧靜和諧的荷塘月色圖,而學生在美的語言品析中也能夠提高自身審美鑒賞力。
2、立足美的形象,發(fā)展學生審美鑒賞力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審美力,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美的形象來對學生進行審美鑒賞力培育。美本就具有形象化特征,美和形象一直都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若離開了具體生動的影響,美和美感自然也會失去依托。語文教材之中的作品本就是借助于塑造藝術形象來傳達情意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鑒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帶領學生感悟作品之中的人物美,尤其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社會意義的典型形象美。例如,《我的母親》之中的母子情;《一碗清湯蕎麥面》之中的老板夫婦身上體現出來的熱情、善良的人性美等。為此,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抓住人物形象,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其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鼓勵學生細心品味、反復揣摩,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學生審美鑒賞力。
3、立足美的意境,發(fā)展學生審美鑒賞力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意境主要指的是作品中的客觀景象與作家強烈主觀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是一種情境交融的藝術境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之中通常都會有優(yōu)美的意境,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上要想培養(yǎng)學生審美力,即可帶領學生走進作品美的意境中進行探索,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審美鑒賞力??墒?,究竟要如何有效帶領學生步入作品意境之中呢?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借助聯想、想象來理解作品言外之意的意境,這樣才能真正優(yōu)化中職語文教學。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其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能為學生想象提供較為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基于此來引導學生聯想,讓學生意識到歷史長河中人生的短暫,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曠遠、深沉的優(yōu)美意境中提高自身審美鑒賞力。
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審美力,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還需要提高教師審美素養(yǎng),畢竟只有中職語文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yǎng)、完整的人格品質,才能為審美力培養(yǎng)提供良好的師資保障。在這一過程中,中職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美學修養(yǎng),利用美學相關理論學習來提高自身審美素養(yǎng),同時借助自身品格來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榜樣,這樣就能在無形中影響、熏陶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老師崇高品格感染下形成美的人格特征。除此之外,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因勢利導來培養(yǎng)學生審美力。語文教材之中本就收錄了較多的優(yōu)美篇章,作品題材也十分廣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可借由這些優(yōu)美文章來強化對于學生審美力的培養(yǎng),以《雨中登泰山》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泰山在雨中展現出來的秀、奇、險、美的描述來讓學生感知到作者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而學生則能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自身審美力。
綜上所述,對語文教學中美的規(guī)律進行探究、提高學生審美力可謂是中職語文教師教學重要使命,身為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審美素養(yǎng),在教學課堂上善于從不同角度來挖掘教材之中的審美力培育點,以此來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于美的感知力、鑒賞力和想象力,從而真正有效讓學生接受語文教育的同時接受美育,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語文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最大程度提升語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