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楠 羅江玥
學習者外化并表達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識時,學習效果更好。因為“經過了一番組織安排,經過了自己的去取敘述,這時候這些知識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1]。解釋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又是所有能力的最高表現(xiàn)”[2]。紙筆測試要求學生寫下對史事的理解和解釋,很強調成文能力?!氨磉_”的成果則是衡量學習效果的依據。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講多寫,細化評價找準改進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一、例題與評價工具簡析
例題改編自2018年四川德陽二模文綜第41題。題目選取不同時期白蛇傳的故事梗概,展現(xiàn)了該題材的流變。原題設問為“解讀材料中的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筆者將“解讀材料中的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調整為“解讀上述材料,圍繞白蛇傳故事體現(xiàn)出的歷史信息”。答題方向收窄,主題更突出。學生可以側重于“內容”,就故事講了什么、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故事創(chuàng)作者的何種意圖作答,也可從“形式”出發(fā),就故事的呈現(xiàn)形式、折射出怎樣的時代背景作答。
要評價學生表現(xiàn),就需要一把“尺子”。高中歷史新課標提出了評價核心素養(yǎng)與學業(yè)質量的基礎框架,學界圍繞這點多有探索。筆者以課標為基礎,采用黃牧航、張慶海關于核心素養(yǎng)分類分層的框架結構與水平描述,制成評價表(見下表)。[3]
分析和綜合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為深刻認識事物,我們常把它細分,從局部著手,理清各個部分在全局中的位置與彼此間的聯(lián)系,再綜合形成整體的認識。教師也要明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個整體,不宜割裂單論。為衡量學生通過學習達到的水平,我們有必要先具體分析,再全面綜合整體把握。
二、從Y的答案看個體縱向發(fā)展
為保留“原汁原味”,本文未改變學生答案的結構、用詞與標點。Y的作答如下:
《白蛇傳》故事演變反映出思想文化的變革。
宋代,《白蛇傳》故事主要描寫了奚宣贊因垂涎美色而與蛇精白娘娘結親,險些被害,后白蛇被道教真人鎮(zhèn)壓在石塔下,奚宣贊得以被救。這從中反映了宋代“程朱理學”對人們深刻影響,“存天理,滅人欲”,奚宣贊因美貌而被吸引,這顯然是不符合道德的行為規(guī)范的,但在他明白白娘娘對他的真實企圖時,他滅掉自己心中的欲望,不再過分貪戀美色,而保住了性命,此時“理”對人們行為的禁錮是十分深刻的。
清代,故事又有了轉變,許宣依舊動搖著自己的心,但白娘子因其子的孝行感動天地,而被釋放。這從中反映了孝道在當時尤為重要,孝德也成為評判人的品格之一的標準。
民國時期,許仙終于因愛堅定地和白娘子守護愛情,這從中也少不了辛亥革命、五四,乃至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人們批判舊道德中所謂的“門當戶對”,抨擊封建殘余文化,崇尚新文化,反對舊文化。
新中國以后,白蛇傳中的人物充滿兩面性,這從中體現(xiàn)了辯證法的思想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
綜上所述,思想文化的演變影響著故事內容的發(fā)展。
我們能用評價表定位Y的表現(xiàn),形成直觀的、類似能力矩陣圖的評價結果。
唯物史觀方面,Y能意識到時代對社會意識的影響,說明Y能“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新的史料、觀點,解決新問題”,達到了水平3。
時空觀念方面,Y能結合階段特征把握并比較不同時代白蛇傳故事的特點,說明能“對比不同時空中相關歷史事物的特點或聯(lián)系”。同時,Y還指出“故事反映時代思想變化”,有在發(fā)展規(guī)律層面闡釋問題、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分析歷史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意識。據此可認為Y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基本達到水平5。
史料實證方面,Y能“依據三則以上的史料(正面或反面)來論證一個觀點”,達到了“史料”的水平3,可惜對故事作者的主觀動機把握不夠,在“分析史料的性質(如來源、真?zhèn)蔚龋狈矫嫔杏星啡保瑳]能表現(xiàn)出符合水平4(辯證)的特質?!皩嵶C”部分,Y能“根據史料信息推斷出相應的結論”,達到了水平2。
歷史解釋方面,Y可以從故事聯(lián)想到“程朱理學”、“新文化運動”等,指出白蛇傳故事與時代思想文化的關系,說明Y能“找出與該歷史事物相關的其他歷史事物,并敘述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運用歷史唯物史觀分析改歷史事物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雖然表述不夠準確,但基本達到了水平5。
家國情懷方面,本題主要涉及“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在Y的表述中反映出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因此可以認為Y“能夠準確運用用以判斷是非的歷史依據和原則,分析新情境下歷史事物所體現(xiàn)的生命觀”,達到了水平3。
那么,能否根據只言片語,就斷言學生達到了某一水平?換了其它問題是否也有同樣表現(xiàn)?筆者認為,思維活動濃縮在文字中。寫了什么,沒寫什么,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如何表述,都值得深思。Y聯(lián)系“故事內容”與“思想文化”,例證不同時期社會思想文化在故事里的表現(xiàn)。論述時,Y能解釋材料中的歷史敘述,也會使用學科專業(yè)術語,展現(xiàn)了一定的學科思維、素養(yǎng)與能力。遺憾的是,Y沒意識到講述者的主觀動機,少了故事內容和階段特征之間那道橋梁,比如“白蛇傳中的人物充滿兩面性,這從中體現(xiàn)了辯證法的思想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若能點破馬克思主義與辯證法、新中國成立與國人廣泛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之間的關聯(lián),論證會更有力。這能大致描繪Y在該問題上的思維能力水平,界定“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下一步要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看Y是否有遷移能力,還要定向發(fā)力拓展Y的能力范圍,比如引導其認識史料是客觀事實和主觀敘述的綜合體。這是分類分層評價的一種用途,即在縱向上評估學生思維質量并指導教師今后的工作。
三、從學生H、Y的答案看橫向對比
該方法還能橫向對比不同學生如何解決同一問題。我們先看H的答案,再找H和Y的差別:
不同的歷史時期相應的媒介影響了人們的傳統(tǒng)思想。
宋代,經濟空前繁榮,活躍了人們的思想,在街市出現(xiàn)了說書、評書等故而有了話本這種傳播媒介,使市民了解了神話故事。
明代,出現(xiàn)短篇小說,傳播文化方式有了新形式但沒有撼動“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思想,白蛇還是被法海收壓了。
清代,以《紅樓夢》為代表的小說達到了一個頂峰的階段,隨之發(fā)展成為戲曲,這種媒介使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受更強力度的影響,故而白娘子最終因其子的孝行而被釋放。
民國,即而又出現(xiàn)了京劇的傳播媒介,在此時期,傳統(tǒng)思想被推翻在《白蛇傳》得到體現(xiàn),最終白蛇與眾仙擊敗了塔神,推到了雷峰塔,此處雷峰塔可視為綱常倫理類的封建思想。
新中國,隨著新媒介——電視的出現(xiàn),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在家家戶戶播放,百姓們的思想日趨豐富,體現(xiàn)在白娘子即有守護愛情的癡情,也有任性。
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傳播媒介也在時時刻刻變化,故而導致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
唯物史觀方面,H嘗試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來解讀題目提供的新情境,但對“媒介”和“思想”的關系理解不到位,表達邏輯不順暢。我們認為H基本能達到水平3,但還需更深刻地認識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提高運用理論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方面,H注意到了不同歷史時期白蛇傳故事的變化,能夠“對比不同時空中相關歷史事物的特點或聯(lián)系”,達到了水平4。同時,H試圖提煉媒介與思想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受理論素養(yǎng)限制并未成功,離水平5還有一點差距。
史料實證方面,H能運用史料復證,但在“實證”部分,邏輯混亂,一些推論很難成立,比如“清代,以《紅樓夢》為代表的小說達到了一個頂峰的階段,隨之發(fā)展成為戲曲,這種媒介使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受更強力度的影響,故而白娘子最終因其子的孝行而被釋放?!边@表明H在提取史料信息得出合理結論方面還要加強。
歷史解釋方面,H能意識到不同時期白蛇傳故事之間的關聯(lián),但如上所述,H在上升到規(guī)律層面時有失誤,只能算是達到了水平4,不符合水平5的要求。
家國情懷方面,H可以“準確運用用以判斷是非的歷史依據和原則,分析新情境下歷史事物所體現(xiàn)的生命觀”,達到了水平3。
對比兩張評價表,Y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之實證、歷史解釋這幾個方面表現(xiàn)更好。比如,Y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掌握和應用更加準確,在分析新情境、尋找歷史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問題時的視野更寬廣。Y對歷史事物間的聯(lián)系掌握得更好,從史料中推斷的結論更準確,邏輯也更嚴謹。教師可以對兩名同學分層教學,對Y要多引導其了解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宏觀規(guī)律,必要時介紹一些史學研究中的經典論述,助其拓寬思維深度和廣度;對H則要加深其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理解,構建知識體系并梳理史事間的關聯(lián),還需輔以若干邏輯思維訓練,才能補齊短板,更進一步。
四、結語
分層分類評價在日常教學和訓練中比較有效。我們關注思維品質,前提是承認研究者能透過某些外顯因素觀察思維活動,并分項測量比對,找出差異。寫作難在將頭腦中的思維網通過句法轉變?yōu)榭谥谢蚬P下的詞語串。概念是人的思想的基本工具,一句話無非是概念組成的述語,而推理就是從這一句話引導到那一句話。我們強調“發(fā)表是吸收的利器”,就是要鼓勵學生多說、多寫、多反思、多總結,還要開發(fā)配套的評價工具,分項分層尋找增長點,精準發(fā)力,真正發(fā)揮出評價導向教學的功能。
【注釋】
[1]胡適:《讀書》,見歐陽哲生主編《胡適文集》(第4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14頁。
[2]徐奉先、劉芃:《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業(yè)質量評價》,《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年第4期,第5頁。
[3] 黃牧航、張慶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分類分層測評標準例析》,《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年第8期,第4—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