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琴
◆摘? 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是認識世界的開始,對于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并沒有真正的是非觀念,對于事物的是非曲直也是處于一片空白。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非常必要。雖然教師之前也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傳授,但是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課本知識的學習考取更高的分數(shù),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遠遠沒有達到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文章主要結合新課程教學改革標準的要求,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的滲透,讓學生能夠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想正處于快速構建時期,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給學生傳遞一些偏差認知,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根據(jù)教材中常見的知識點進行針對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真正的生活化學習需求。這就需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多方面作出更多的反思,要對學科教學進行多方面的整合,將知識學習融入到具體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也要做到讓學生作為學習知識的主體共享學習成果,并且把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當中。讓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深入的理解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
事實上道德與法治課堂知識的教學,要從小學階段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初中乃至大學階段,但是由于小學階段學生認知能力比較低,對于身邊發(fā)生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比較強,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由于小學生對于社會生活了解比較少,在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認識還處于懵懂的階段,需要教師和家長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引導。但實際上在我國中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實際教學經(jīng)驗比較匱乏,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形成相關聯(lián)的規(guī)律和教學理論加以指導,導致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仍然比較單一,對學生采取說教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內容嚴重脫離教學實際,脫離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比較大的障礙。由于教師和學生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學生無法根據(jù)教師的講解,把課堂上所學習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運用于自己的生活當中,解決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問題。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
在我們國家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家長們往往存在一種慣性思維,這種模式便是通過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來評價自己的孩子。他們都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在家長眼中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上小學。上學之后家長和老師往往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道德品質的發(fā)展。家長把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推給學校而學校往往對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是進行最基本的理論教育,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不適合現(xiàn)階段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因此對小學階段孩子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做人,在正確是非觀念面前,學生必須要結合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做出正確的選擇。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才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才能夠讓孩子學以致用。其次,教師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能夠讓孩子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他們能夠在課堂上更好的學習文化知識,能夠成長為新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更加積極努力的在教師的引導下讓自己成為綜合能力發(fā)展比較好的學生。最后,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夠有效的提高全社會的綜合素養(yǎng)。這也是新課程教學改革最終的教學目標,讓全社會的道德素養(yǎng)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與學生的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闡明這門課程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1.學科教學需要建立整合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設計的內容比較廣泛,是一門相對而言比較綜合性的學科,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需要有整合意識,結合學生所學習的各門學科知識,開展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品質。教師在具體的施教過程中,要從更加寬泛的角度帶領學生展開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的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都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之下得到明顯的提升,既要學會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還能夠把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讓學生能夠形成嶄新的學科認識體系。例如:教師在對學生教學“美麗漢字民族瑰寶”時,首先要帶領學生了解漢字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文字,同時也是在世界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次,帶領學生認識我們中國各個少數(shù)民族的文字,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引入,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對課堂知識產生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甲骨文當中的漢字,甲骨文中大多數(shù)的漢字具有象形的特點,中國古代先民運用自己的智慧結晶,把漢字繪制成簡筆畫。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漢字含義的解釋,能夠讓學生了解漢字的緣由來,再次對學生演示漢字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這樣學生就能夠融會貫通的學好理論相關的知識。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
2.知識學習需要融入素養(yǎng)培養(yǎng)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應試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一思想雖然受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貢獻,但是也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有效的改變。教師需要不止注重學生的學科考試,同時學生也不能回避考試,家長更應該關心自己孩子的考試成績。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的教學觀念應該有所改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教師需要有創(chuàng)新式的教學思維,將知識的學習融入到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中,讓學習知識成為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便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課堂學習效果。例如:在對學生教學“自主選擇課余生活”時,雖然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是非觀念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認為自己的課余生活并沒有自主選擇權,都是父母和老師說了算,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陷入了唯命是從的現(xiàn)狀,不利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課余生活到底是聽誰的?課余生活不僅有校內課余生活還有校外課余生活,面對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定困難事實,學生對于自己無法拿定主意的課余生活,可以參考父母或者是老師的建議,但是一定要結合這個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可以生活,讓課余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學生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自己的綜合學習素養(yǎng)。
3.多角度的滲透道德情感教育
傳統(tǒng)的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滲透,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yǎng)。但隨著新課程教學標準的不斷改革,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發(fā)展與理論知識的學習存在著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培養(yǎng),將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滲透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讓小學生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不僅可以利用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滲透,組織學生進行其他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價值認同意識,從無形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高效的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在對學生教學“主動拒絕煙酒毒品”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滲透教育,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毒品對于我們小學生身體方面產生的危害,讓學生認識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毒品。這樣學生就能夠從內心深處對于毒品產生恐懼與厭惡心理,從而在生活當中,有陌生人主動向他們傳遞新型飲料的時候,他們能夠學會拒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活動原知識的探究討論,我們當生活當中有陌生同學讓你吸第一支煙,喝第一口酒時,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方法加以拒絕,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4.教法應用需要體現(xiàn)共享學習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有創(chuàng)新教學意識,不管是采取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還是結合新課程教學標準改革,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都不能解決當前課堂教學效果比較低的問題,需要對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尤其是讓學生進行共享式的學習,能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的動力。所謂共享學習主要是結合信息技術的網(wǎng)絡知識進行共享,教師要適當?shù)膶W生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加以延伸,利用微課或者是翻轉課堂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網(wǎng)絡學習的機會,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效果。例如:教師在對學生教學“中華民族一家親”時,本節(jié)課的內容會涉及到我國少數(shù)民族以及少數(shù)民族服裝,服飾,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特點。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分布的國家,雖然我們是身為漢族居民,但是我們56個民族的同胞應該做到相互尊重,互相平等,團結與共。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jié)課相關內容,可以通過為學生制作微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我國其他55個民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通過自己感興趣的方式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5.學習活動需要貼近生活實踐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需要結合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給學生布置一些恰當?shù)挠柧毢蛯嵺`內容,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作出科學的評估,以便給學生設定更加科學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把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開展訓練。但在設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展開思考,為學生準備更多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更加科學的認識。例如:教師在對學生教學“古代科技耀我中華”時,由于古代生活和學生現(xiàn)代的實際生活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和差距,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節(jié)課當中古代科學家對于時代發(fā)展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合作探究學習小組,通過查閱資料或者是上網(wǎng)搜索等方式,了解課文中所呈現(xiàn)的偉人的歷史事跡,并且通過小故事的方式,在班級當中與學生進行分享,這就需要學生了解主人公一生當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和所經(jīng)歷的大事件。并且在此基礎上通過恰當?shù)恼Z言整合起來,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更好的展開訓練,讓學生在不斷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認識。
四、結語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知識的學習,側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的知識講解過程中,更應該帶領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這門課程的教學意義。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融入更創(chuàng)新化的教學方法。更多的加入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勁頭。不僅如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減少學生對于老師的畏懼感,讓學生能夠對于所學習的道德與法治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只有從課程教學的本質出發(fā)展開教學,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
參考文獻
[1]倪鋒英.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新課程導學,2020(10):54.
[2]田佳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22):131.
[3]陸雯君.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20(08):16-17.
[4]郭琪.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創(chuàng)新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1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