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淵
【摘 要】我們從學校環(huán)境、學校傳統(tǒng)、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努力方向中提煉學校紅梅文化。在紅梅文化指引下,創(chuàng)新學生組織“朋輩俱樂部”,開展紅梅之旅活動,創(chuàng)建紅梅講壇,設計成長地圖,對學生德育、美育發(fā)展進行評價。在實踐的基礎上,立項省、市教育改革發(fā)展項目,提煉培育經驗,并通過宣傳報道、參觀學習等途徑發(fā)揮輻射作用。
【關鍵詞】小學 學校文化 學生活動
我校建于1987年,現(xiàn)有學生1067名,教師61名,我們的校園環(huán)境清新雅致,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學校重視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每年吸引學生、家長超過3000人次。我校學生活動呈現(xiàn)三多特點:主題多,數(shù)量多,形式多,但在表達學校文化、強化學生素養(yǎng)方面相對薄弱,因此我們對學生活動進行了重構。
一、基于校情,形成學校文化
讓學生活動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承載學校文化是我們首先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我們從學校環(huán)境、學校傳統(tǒng)、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努力方向中提煉學校文化。
我校坐落在紅梅新村,享有一片梅林,毗鄰地標性4A級景區(qū)紅梅公園,師生以賞梅為趣、品梅為樂。我們深入發(fā)掘“紅梅”內涵,結合廣為傳唱的歌曲《紅梅贊》,中國近代史上的“常州三杰”,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提煉出“紅梅品格”:有志、堅韌、自信、高潔、樂群。
建校三十多年來,學校開展的藝術活動得到師生、家長的歡迎與認可。學生們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曾在常州市舉行鼓樂、舞蹈專場活動。學校打擊樂隊、合唱團、舞蹈團、書畫社開展的活動榮獲全國、省、市藝術節(jié)大獎,2019年學校獲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美育創(chuàng)新案例一等獎。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9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響應時代要求,結合學校地理環(huán)境,結合藝術傳統(tǒng),確立了學校文化:立德樹人、以美育人。明確培養(yǎng)目標:具備紅梅品格,具備審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紅梅少年。
二、基于文化,開展特色活動
育人的前提是“人性”的洞察和理解,我們圍繞“立德樹人 以美育人”的目標,根據小學生喜歡交流、喜歡藝術活動、希望自主權、希冀看到自己的成就的需求,構建活動組織、活動內容、平臺資源、活動評價,充分體現(xiàn)“兒童視角,主動成長”理念。
1.創(chuàng)特色組織
我們創(chuàng)建“1—2—5朋輩俱樂部”,“1”個“朋輩俱樂部”:學校是個大俱樂部,成員是各藝術小隊,涵蓋全校師生?!?”類朋輩:同班級、同年級興趣愛好相同、感情親近的學生組成同齡朋輩藝術小隊;不同的年級的興趣愛好、志向相近的學生組成了混齡朋輩藝術小隊?!?”大行動策略:任務驅動、角色互換、牽手互學、圓桌會議、成果展示。學生們參與俱樂部活動,思想上相互交流、情緒上相互感染,行為上相互模仿。
“創(chuàng)意美術”藝術隊由五年級的一名學生與三、四年級的四名學生通過自由報名的形式組成。起初他們各干各的,為慶祝建國七十周年的“巧手繪墻”活動把他們凝聚在了一起,但麻煩接踵而來,“老師,他什么都不做”“老師,他不在了”……指導老師召集成員們召開會議,他們提出“角色互換”。通過“角色互換”他們體驗到彼此的不易,變得寬容,圓滿完成了作品,向國慶獻禮。
藝術小隊是學生自由結伴,俱樂部活動中是多向、互動的對話文化,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用別人可以理解與接受的方式建立聯(lián)系、處理沖突、解決問題,學生們的“紅梅品格”得到不斷提升。
2.創(chuàng)特色活動
我們構建了學生喜愛的“紅梅之旅”,設計目標:立德樹人、以美育人。形式:綜合運用音樂、美術、表演等藝術。內容:擴展學生的世界,向外拓展(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互動),向內延伸(涉及“禮、樂、射、御、書、數(shù)”新六藝)。
“紅梅之旅”通過藝術活動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感官愉快、精神愉悅的狀態(tài),學生沒有強迫感,相反,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親切與自由。
“紅梅之旅”的活動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向外拓展,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互動,向內延伸,涉及禮、樂、射、御、書、數(shù)新六藝,學生嘗試和實踐不同的選擇,解決不同的問題,挑戰(zhàn)學生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在這種挑戰(zhàn)中,學生內在的情感、思想和夢想在一個可控的、安全的環(huán)境中得以表達,他們產生了愉悅的體驗與深刻感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
3.創(chuàng)特色平臺
“紅梅之旅”中,我們發(fā)現(xiàn)師生們都有獨特的審美體驗、動人的品格故事,為了與更多人分享體驗與故事,學校開設“紅梅講壇”:身邊人演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設立線上、線下,校級、班級講壇,學生、教師講壇。
“學生講壇”突出兒童視角,用戲劇、相聲小品、情景講述等藝術形式交流常見校園問題、審美活動體驗。教師講壇用視頻或文字講述“我和我的學生”。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思想和動作都是開放的。
“紅梅講壇”的形式多樣,可以使師生身心放松。講壇的內容還常常引發(fā)對象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與質問,給人帶來共鳴的愉悅,讓學校文化自然進入師生的精神世界,同時拓寬了學校文化傳播的途徑。
4.創(chuàng)特色評價
學生素養(yǎng)、品格、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長期的、極其個人化的行為,為了讓學生能經常審視自己,看到自己的階段性成長,我校還創(chuàng)新了學生活動評價。
每月學生用網絡或檔案袋記錄活動,每學期班級從品格、美育兩個維度評選“紅梅之星”。每年學校舉行“我長大了”創(chuàng)意大賽,學生用各種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自己的成長地圖。學校開辟“時空長廊”展示學生成長地圖,并設立地圖檔案館,保存學生小學6年成長地圖。待到畢業(yè)時,學生還可以領取第二張畢業(yè)證書。
第二張畢業(yè)證書極富創(chuàng)意和美感,需靠靈巧的雙手翻折而成。封面包含我校文化象征——“紅梅”;再翻折,學生們能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內頁藏著6年獲得的“紅梅之星”,以及老師、同學的贈語;封底藏有一個二維碼,精心收錄學生6年活動照片、成長地圖??梢韵胂?,學生們拿到這張畢業(yè)證書將會是多么的歡欣鼓舞。
特色評價目標指向性強,方式上體現(xiàn)過程與結果的融合,評價效果更加客觀與全面,起到了激勵學生傳承學校文化的作用。評價中學生擁有自主選擇、自主管理的權利,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自覺性,評價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自主提升。
三、基于實踐,提煉培育經驗
為了讓學生活動走向高品質,這幾年學校行走在學生活動研究的大道上。
2017年起學校實施品格提升工程“品梅啟善,修藝養(yǎng)德”,2020年9月申報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形成了學生活動范式:(1)培育學生素養(yǎng)的場景樣態(tài);(2)培育學生素養(yǎng)的活動體系;(3)培育學生素養(yǎng)的特色評價。
2020年2月,我校立項常州市前瞻性教學改革試驗項目“找朋友:體驗式兒童美育實踐樣式”,構建了美育活動的樣態(tài):(1)讓兒童感受到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美無處不在”;(2)創(chuàng)新活動路徑,課堂內外兒童用自己的方式,找自己的審美對象,提升審美和人文精神;(3)架構以校為本的兒童美育目標。
研究成果轉化成我校學生活動的實踐,如今我校學生活動特點:主題明、路徑多、成效大。
四、基于經驗,帶動更大發(fā)展
我校深入開展學生活動實踐與研究,學生活動彰顯學校文化,學生的品格、審美素養(yǎng)日益鮮明,學校辦學品質不斷提升。
1.紅梅學生“綻放”
學生積極投入特色活動,充分地感知、體驗、踐行學校文化,“朋輩俱樂部”組織、“紅梅講壇”發(fā)揮了集體與同伴的育人作用,在自主評價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結果,更加主動、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學生提升了品格、審美能力、人文精神,積淀了《梅緣雅韻》《少年詩情》《大師故事》3本讀物,以及書畫類、詩歌類、戲劇類、歌舞器樂類、綜合類5本學生作品集,每個學生建立了“美育發(fā)展成果集——我的好朋友”。
2.紅梅教師“綻放”
教師越來越清晰育人的理念:把立德樹人當成教育的首要職責,在學科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校本課程實施中以美育人,教育方法優(yōu)化。匯編了教師教育案例集《我和我的學生》,反映了教書育人中的優(yōu)秀思想和先進做法。撰寫了審美化課堂教學案例、課外活動實施方案。
3.紅梅學校“綻放”
我們探索出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路徑與范式。走進校園,鮮明的視覺形象彰顯師生審美素養(yǎng),走近師生,紅梅的品格落實到行為談吐。學校活動形成學校課程,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建立記錄制度,列入學生、教師考核,紅梅文化已經成為師生的精神支柱。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參觀學習等途徑進行推廣交流,建設經驗為同類學校提供借鑒,聯(lián)動區(qū)域內學校共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