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摘? 要: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師生在思想上重視理解能力;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幫助學生運用理解分析,搭建記憶歷史概念之橋;采用對比理解,縱橫聯系、建構記憶之樹。
◆關鍵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歷史思維能力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基礎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于學生比較、分析、綜合處理信息、判斷、論證等能力形成的具有基礎作用,對于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發(fā)現歷史學得好、成績突出的同學是那些理解能力強,閱讀篩選信息能力強的同學,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和運用知識較好的同學。相反,在考試中一部分學生對一些基本概念、詞語理解不到位,造成考試失分很嚴重。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歷史理解能力,成為歷史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筆者認為:
一、師生要在思想上重視理解能力
新課標提到:“對歷史的理解是歷史解釋的關鍵”歷史理解是歷史解釋的基礎,對客觀史實進行歷史解釋的主要途徑。有人認為:反正歷史是開卷考試,教學時讀一讀課本,講一講資料,考試就可以應付了,考試時候,打開課本、資料、地圖冊,抄一抄完事,其實不然,我們研究一下中考歷史試題,發(fā)現這些題很“活”,具有開放性、綜合性、主觀性、實踐性、探究性等等特點,客觀題很少,在現有的書本上查閱不到答案,突出的是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要想取得好成績,老師和學生在思想上要重視對史實的理解。
二、重視對歷史課本材料的理解
歷史課本是學生學習歷史、老師上課的主要工具,也是學生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歷史課本上出現的材料,內容和編排都有針對性,不僅是課本內容的補充還是也是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的最好的證明。因此,老師和學生都要對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圖片、列表、相關史實、材料研讀、知識拓展等知識點,充分挖掘其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對學生理解能力提升的價值,例如:抗日戰(zhàn)爭、辛亥革命等知識點,在教材中除了詳細的闡述外,還有相關材料佐證。對學生加深史實間因果關系認識與評價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史實間因果關系認識和評價,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需要歷史老師在觀念上進行變革,在專業(yè)上提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在日常教學中積累,逐漸的加深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通過閱讀指導,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歷史課學生要豐富閱讀。多讀第一層意思是,多讀課本上的文獻、史實,反復閱讀,實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策略,要求一邊讀一遍弄清楚其中的內涵,讀完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強調的是理解記憶。第二層意思的指的是多讀和歷史相關的書籍和文獻,不僅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歷史資料,歷史觀點、和方法,開拓學生的視野。
四、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在歷史課程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學會復原歷史語境,再現過去之情境,這是形成正確的歷史理解的基礎。
復原歷史語境,就是把歷史人物的行為和歷史現象重新置于其所產生的社會條件中,即將歷史放到特定的歷史時空,用歷史的語言來敘述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從而獲得相對準確的歷史理解。
再現歷史情境,就是用歷史語言、歷史材料(文本、實物)用課件、圖片、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豐富的影視資料,將圖、文、聲進行技術處理,再現歷史場景,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打破時空的界限,通過生動形象的歷史再現,幫助學生理解歷史,進而獲得相對準確的歷史理解,改善教學效果。歷史事件包含背景、原因、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果、性質和影響等等,大多數同學對歷史事件的意義和影響難以理解,如何去突破呢?老師引導,幫助學生呈現歷史背景,分析原因形成感性認識、理性思考,真正把握歷史事件。
運用理解分析,搭建記憶歷史概念之橋。分析概括等方法將所要記的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對學生來說比較難的歷史知識點,運用一定的手段使之形象化、具體化,比如學習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了變化,由封建國家變?yōu)榘胫趁竦匕胫趁竦兀瑢τ?3、14歲學生來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解起來比較難,老師采用圖示法點撥,政治和經濟既相對獨立的又緊密地交織,像數學里的交集,也像手挽手的好朋友,既獨立又交融,還像什么------,啟發(fā)學生思維、聯想,理解半殖民地的國家性質,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記住了。
五、采用對比理解,縱橫聯系、建構記憶之樹
對比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歷史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科學運用對比法,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理解歷史現象,更好的發(fā)現歷史規(guī)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學習。
對比,主要是對比異同。學習新課程的時候,如果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以舊帶新,新舊對比,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最好先復習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況,使學生明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也涉及到時間、標志、重大發(fā)明、后果等這些知識,由此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這些內容。在引導學生記憶中,好的記憶方法固然好,教師應該在理解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內容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記憶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記憶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歷史,要理解歷史,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史為鑒,運用史料,對比研究,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的分析,拓展思維,提高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學.2018(07).
[2]林華.淺談歷史教學在如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3]張福明.在歷史教學中怎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