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杰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現(xiàn)階段學生承受的學習壓力逐漸增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因此,體育教師應積極學習和應用先進化教學方式,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體育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教師要對小學體育課采取適當?shù)膬?yōu)化措施,將學生在小學體育課中的熱情喚醒,并對教學手段和模式進行適當優(yōu)化,讓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以此更好地學習體育知識,同時幫助學生進行身心狀態(tài)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消除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壓力,進而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各科學習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小學;體育;素養(yǎng);教學方式;教學質量
一、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
體育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課程,小學體育課中學生身心可以得到放松。因此教師要利用小學體育課的優(yōu)勢,加強對學生體質和心理的鍛煉,讓學生德智體實現(xiàn)全方位發(fā)展。首先,教師要從興趣激發(fā)入手。小學體育課的實踐性很強,但很多教師出于安全方面的顧慮,在體育活動方面束手束腳。很多技術性以及高難度的動作,學生學起來也十分困難,教師就將一些訓練內(nèi)容取消了,導致小學體育課的內(nèi)容比較單一。教師要積極開發(fā)新的措施,對小學體育課進行補充。比如教師借助多媒體,在小學體育課籃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籃球運動的“運球”技巧,從網(wǎng)上下載相關動作的視頻,在體育課上借助平板,讓學生觀看。這樣學生能直觀地看到正規(guī)操作是如何進行的,小學體育課的形式也更加豐富。教師要借助新技術以及新方法,讓學生感覺到小學體育課的趣味性。另外,教師可借助一些趣味性的訓練方式,如趣味性障礙跑,學生在參與訓練的同時,也是參與游戲的過程。這樣學生在小學體育課中就會十分主動,學生的體質得到了鍛煉,身心也得到了放松。
二、注重理論知識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體育課教學中,在以往認知結構中認為體育課教學必須在操場上完成,或在專門的運動場所完成。但是,這種形式的課堂教學顯然存在錯誤認知,在體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會組織學生前往實地展開演練,然而,體育課程的教學也需要由一定的教材作為載體,但大部分教師忽視體育教材的存在,覺得體育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其理論知識不具備重要作用。從本質上講并非如此,理論可謂是實踐的指導者,唯有讓學生熟記理論知識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運動。例如,教學“肩肘倒立——前滾成蹲立”知識點時,對于運動技巧而言,教師往往會運用專業(yè)性較強的術語進行講解,對于體育教師而言,他們十分了解這些專業(yè)術語,而學生聽起來卻十分迷茫,總是難以及時領會教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需要教師運用簡單的話語詳細講解。由此看出,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學生的基礎并不扎實。如果在體育教學前期教師就詳細講解和介紹體育課程所涉及的專業(yè)術語,則會大大提高學生在具體學習活動中的效率,對于教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能夠快速理解和吸收,甚至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節(jié)省教師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因此,教師不要覺得體育理論知識可有可無,不要覺得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就一定要在操場上完成。
三、豐富體育課教學內(nèi)容
教師的教學技巧涉及課堂導入、傳授、動作示范、教學設計和組織以及結束等眾多基本技巧。不斷豐富體育課程實踐教學素材主要體現(xiàn)在發(fā)揮學生實踐能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完善學生專業(yè)知識結構的建立。例如,講解“足球顛球”知識點時,利用課下時間組織學生分組,并在每次下課之前展開一場小組對抗賽,或三對三,或五對五,臨近期末決出冠軍。根據(jù)小學生年齡段活潑、愛鬧的特點,在體育教學方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中,可融進游戲式教學模式。游戲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體會課堂學習的快樂。例如,在“籃球”學習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兩組,并分別按照規(guī)定的球數(shù)展開投球比賽,兩組隊員站在距離球框同一距離的位置,每投中一球則輪換下一位隊員并且向前邁進一步,哪組最先抵達球框下為獲勝方,從而不斷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持續(xù)深入,體育教師要針對體育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通過不斷豐富教學內(nèi)容,加強對體育理論知識的重視程度,幫助教師不斷強化體育課整體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養(yǎng)成良好的素養(yǎng),從而明確學生學習思維和學習觀念。在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斗志,提高學生的學習互動性,讓學生在體育競爭中培養(yǎng)良好的身體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金志青.提高小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200-201.
[2]劉濤英.優(yōu)化小學體育課堂 提升小學生體育素養(yǎng)[J].當代體育科技,2017(2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