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先
初中是學生開始樹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少年時期沒有接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挖掘身邊的道德與法治因素,再利用實踐與知識相結合的方式,以知行合一為渠道,在實踐中規(guī)范學生行為,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健康成長。
但在這個時期很容易因為周邊發(fā)生的事情而產(chǎn)生道德觀念、法治認知等方面的偏差,此時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引導作用,從身邊的事情出發(fā),用實際行動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見到的事件,引導他們正確認識道德法治觀念,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
一、加強溝通,了解學生生活
要真正實現(xiàn)讓學生實地學習、了解法律道德的教學目的,就應當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出發(fā)。以學生日常生活為契機,以其中可能會遇到的相關道德、法治問題為出發(fā)點,引導他們做正確的事情。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成長的節(jié)拍”這一章節(jié)講述的是學生中學時代最初的夢想以及以后要面對的學習過程,其中包括對自己特點的發(fā)掘。在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學生入手,以自我介紹的形式引導學生介紹自己,幫助教師熟悉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相關事件,這就通過自我介紹加強了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然后再以學生的興趣、特長等為支點,讓學生從多方面介紹自己。這不僅能讓其他同學對自己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更能幫助教師從興趣、特長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道德與法治。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結合課標,以自我介紹的方式為教學手段,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以及相應的特長愛好等,幫助學生間、老師與學生間互相了解。這有助于教師以溝通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去。
二、挖掘生活元素,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
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最終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當充分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元素。以這些元素為例,從正面和側面幫助學生構建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體系。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章節(jié)主要講述了法律存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陪伴著學生的安全健康成長這一主題。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為學生講述道德與法治相關內(nèi)容。
教師通過在生活中挖掘道德法治元素,以“用同學的文具是否要歸還”為例,為學生區(qū)分了道德與法治這兩個名詞的界限與概念。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道德、法治知識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從這兩個層面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為學生創(chuàng)造健康友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三、強調(diào)學生主體,優(yōu)化教學模式
道德與法治的實現(xiàn)主體是學生,學習主體也是學生,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形式,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最終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應當學會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變成有用的、有益的知識。
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勇?lián)鐣熑巍闭鹿?jié)講述了學生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以及他們奉獻社會的義務。在這章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應當革新教學模式,將理論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通過將學生真正帶入社會中,利用公益行為,讓他們知曉奉獻社會的重要性。在公益行為中,教師應當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同時盡量選擇安全系數(shù)高、能兼顧學生的社會公益任務。如帶領學生去敬老院幫助老人打掃衛(wèi)生、整理衣物等,或者在學校附近進行義務大掃除,以此來幫助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服務社會。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不再以單純的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線,而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理論的學習后,再利用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踐行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這樣一來就幫助他們不僅在腦海中形成意識,還在行為上實踐了這些知識。
綜上所述,教師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時,首先應當與學生保持良好溝通,了解他們的生活,以便從他們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與道德法治相關的因素。結合這些因素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然后再優(yōu)化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際行為結合起來,讓他們不僅通過聽與看接收知識,還要身體力行,實現(xiàn)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瞿小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科技資訊,2020,18(24):39-40,43.
[2]邱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J].學周刊,2020(22):71-72.